知识不是学问

马克斯·卡尔·恩斯特·路德维希·普朗克是德国著名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重要创始人之一。他获得了19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普朗克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后,被邀请到德国各地作演讲,不过每次讲的内容大同小异,都是关于新的量子物理理论的。时间一久,他的司机记住了讲座的内容。

在一次讲座之前,普朗克的司机说:“普朗克教授,我们老这样也挺无聊的,不如这样吧,到慕尼黑让我来讲,你戴着我的司机帽子坐在前排,你说呢?”

普朗克说:“好啊。”于是司机走上讲台,就量子物理发表了一通长篇大论。演讲结束后有个物理学教授站起来,提了一个非常难的问题。司机说:“哇,我真没想到,我会在慕尼黑这么先进的城市,遇到这么简单的问题。我想请我的司机来回答。”

查理 • 芒格(美国投资家,巴菲特的黄金搭档,伯克夏·哈撒韦公司的副主席)经常讲这个故事。他认为这个世界的知识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普朗克知识,它属于那种真正懂的人。他们付出了努力,他们拥有那种能力。另外一种是司机知识。他们掌握了鹦鹉学舌的技巧;他们可能有漂亮的头发;他们的声音通常很动听;他们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们通常将普朗克知识称为学问而将司机知识称为知识。王阳明也说:知识不是学问。知识如果不能改变行为,就没有用处;但是知识一旦改变了行为,知识本身就立刻失去意义——《未来简史》。知识只是知道一些事物,而学问则是能够将知识转变为自身所有并灵活应用。

王阳明认为,一般人通过读书来学习,如果只是记得书中的话,这不过是在学知识。因为记住只是你记住了书中的话,但这“知识”对你有没有影响、触动?这个就难说了。而晓得则是你从自心中发现了书中的那些道理,在自己心中印证了书中的道理。这就是读书以发明本心。这样得来的才是真正的学问。

还有人归纳:知识,知道,记住,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学问,会学,会问,探究“为什么”的问题。

现在的教育一直停留在灌输知识的层面,学校、家长和孩子都将考试分数视为学习的目标。通过填鸭式的题海战术,让孩子牢记标准答案,结果孩子从不能质疑到不敢质疑,最后是不会质疑。虽然能掌握不少知识,但却难以转化为学问。用急功近利的手段培养了高分考生,却扼杀了孩子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因此泱泱大国学生之多、大学之多、大师之多、教授之多,基础教育的水平之高却难以培养出几个有发明创造能力的科学家。

几十年培养了数千万近亿人数的大学生,但是国民的整体科学素养依然偏低。大多数的人养成了惯性思维,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听话不关心对错,只看是谁说的,盲目崇拜名人、大师、专家。以至于各种骗子假冒名人、大师、专家,用并不高明的行骗手段竟然能让很多人上当受骗。

因此,仅仅有知识是不够的。要将知识消化吸收成为自己知识体系的一个部分。记得《少年张三丰》中有一段师徒对话。师傅问张三丰剑法掌握得怎么样。张三丰回答师傅说剑谱中的每一个套路都记住了。结果师傅说还没有学会,要张三丰继续练习。过了一段时间,师傅再问张三丰,张三丰说已经人剑合一,不记得具体的套路了。学习剑谱,不拘于剑谱,心中有剑,随心所欲,这才是学习剑法的最高境界。

你可能感兴趣的:(知识不是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