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我在网上码字至今已经两年出头。前几天稍稍整理了一下写过的300多篇文章,发现我触及最少的朝代,不是因为年代久远而堪称史料荒漠的三代,却是近在咫尺的清朝。
其实这也不奇怪。毕竟清朝最后的70来年涉及到近代史,不是我的菜。更重要的是,如今在网络上最不招待见的朝代,清朝要是谦居第二,那肯定没谁敢称第一。因此作为一个自媒体,想正经写点清朝的那些事还不招骂难度还是挺大的——我费老大劲写篇几千甚至上万字的文章,经常连盒烟钱都赚不回来也就算了,要是还被骂成狗,你说我的脑子是不是有点不正常?
当然,我写作的驱动力是乐趣。只要兴之所至其他的都不是事,比如说今天我就想夸一夸清朝。
在某种程度上,清朝是个集我国两千多年王朝史之精华的朝代。有了这两千年的经验和教训加持,再加上清朝中前期的皇帝大多靠谱,所以许多令无数前朝统治者头老大的难题,对他们来说就不算啥难题了。
像是让历代王朝熬不过300年魔咒的土地兼并问题,雍正皇帝胤禛甩出个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的两连击就基本搞定;像是此前只要人口规模接近亿级这个关口,朝廷就养不起,只能坐视民不聊生或通过战争等暴力手段“减丁”。而清朝最多时养活了超过4.5亿人,虽然大都穷嗖嗖的,可正是凭借着这么庞大的人口基数令其在王朝末期屡遭劫难却立而不倒,又在二十世纪上半叶支撑着我们的民族熬过了那一场残酷而又漫长的战争。
再比如在中国历史上,开国150年后仍能开疆拓土的王朝,唯汉与清;又恰是这两个朝代,才能在占有西域这块土地后至死也不曾放手;而唯有清朝,才能在东北、大漠、西域、青藏等边地派遣文官进行实质性的统治,而非实施军管或仅有个名义上的宗主国头衔;又是清朝,通过武力征伐+联姻+盟旗制+宗教这一套组合拳,彻底消弭了困扰中原王朝数千年之久的“北患”。
当然,“我大清”身上的毛病也是一大堆,这是君主制政体下无解的顽疾,我也无意替其争辩。不过我认为清朝在今天如此招骂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倒霉——谁能想到天底下还有个叫洋毛的玩意?
周公孔圣没说过,秦皇唐宗更没遇见过,要不赶紧去太庙烧柱香问问老祖宗野猪皮(努尔哈赤这个名字的满语谐音)?可惜洋毛是从南边来的,老祖宗一辈子连山海关都没打出去过,估计碰上了也得是一脸懵逼。
再也没法史为鉴、也找不到祖宗解惑的大清君臣慌了手脚,应对得一塌糊涂,遂丧权辱国,遭万世痛骂。
挨骂也不冤。可有些人骂嗨后不免胡言乱语,比如说大明若在则如何如何,让人顿有天雷滚滚之感。
你确定不是在开玩笑?
01
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在平定了准噶尔之乱后,清朝的疆域达到极盛——北起唐努乌梁海,南至南海,西抵葱岭、巴尔喀什湖地区,东达大海(含库页岛、台湾及澎湖等岛屿)。不算名义上统治的羁縻地区(大约150万平方公里),此时清朝的国土面积约为1316万平方公里。
除去统治能力一塌糊涂、经常连哪片地盘归自己管都搞不清楚的元朝,中华上下五千年里没有哪一个王朝的版图之辽阔能与清朝相提并论,就连以开疆拓土之威名垂千古的汉唐也不行。
那么明朝极盛时的疆域有多大?这个问题史书上只是说永乐年间大明朝的疆域北起为阴山、大青山、西拉木伦河一线,最南方设有底兀刺、大古刺、底马撒三个宣慰司(今缅甸、老挝及泰国的一部分),西至今新疆哈密,东到大海。至于具体的国土面积只能靠猜,有710万到1000万平方公里等不同的说法(我还见过两千万甚至三千万平方公里的版本,对这种地图开疆的本事我也是服)。
但这种盛况维持的时间极其短暂。在北方,到了宣德年间明军便从深入大漠的东胜卫、斡难河卫、开平卫、大宁卫一路后撤到长城沿线,形成我们都很熟悉的九边防线;在东北,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撤销了奴儿干都司,到晚明干脆连辽东这块华夏故地也守不住了;在西北,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明军尽弃嘉峪关以西之地,自此连西域的边儿都再没沾过;在南方,宣德二年(公元1428年)朱瞻基罢交趾布政使司,放弃安南,随后不久深入东南亚的三大宣慰司也遭放弃或为周边国家所并。
爷爷开疆,孙子弃土。在朱瞻基这个“好圣孙”手中,一代大帝朱棣费尽心血开辟的土地几乎丢了个精光。
到了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左右——那时闯逆还没造反、建贼也未起兵、老朱家还有5位皇帝陛下在排队等待接班,离朱由检自缢煤山尚有将近百年的时光——大明朝的版图已经收缩到了350~400万平方公里的水平,即所谓的“两京十三省”,与1800年前的秦朝疆域大致相当。
而此后,自然是老太太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了。
那么以擅长丧权辱国、割地赔款而遗臭百年,估计还得继续臭下去的晚清呢?
从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起到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隆裕太后颁布《退位诏书》止,在这71年间晚清政府同外国政府或外商、国际组织一口气签订了1175个不平等条约之类的玩意。其中涉及到割让或租借土地的有10个,共割让土地约155万平方公里。
故此,在清朝亡国时留给继任者的领土面积大约是1160万平方公里——即便是跟中国历史上各大王朝的极盛期相比,亡清剩下的地盘也仅次于元、(盛)清、唐,能排在第4位。
这意味着什么?
在君主制政体和传统儒家文化不可动摇的前提下,妄谈什么资本主义萌芽、工业革命或是科技大爆炸纯属扯淡。在这种情况下,地盘大、人口多才是硬道理。哪怕到了今天,但凡是个领土大国或是人口大国,即便混不成世界级强国起码也能当上地区一霸。当然,人间奇葩三哥不在此列。
试想,若是在二十世纪上半叶时我国只剩下300来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先别提在缺乏足够战略纵深的情况下能不能熬过那一波又一波的劫难,以当时孱弱的国力和低下的技术水平,能不能养活得起将近5亿人口都是个问号。
当然,在亡国前夕失地丧土、自家的舆图没脸拿出来见人的现象并非明朝所独有。事实上除了汉、清等寥寥数朝外,历史上大多数的王朝末年都不比大明朝好到哪里去。
02
在夏商周这三代之时,实际上还没有国土的概念。虽然夏后、商帝、周王们嘴里嚷嚷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事实上他们实际能控制的土地少到了可怜的程度。
比如说西周——西起岐阳(今陕西岐山以南),东到圃田(今河南中牟以西)之间的渭、泾、河、洛等江河流经的地带算是周王直辖的土地,称为王畿。其中镐京(今陕西西安)称为“宗周”,洛邑(今河南洛阳)称为“成周”。
除了王畿之外都是诸侯国的地盘,周王只有名义上的所有权,但实际上根本说了不算。不仅如此,他还得不停将新开辟的土地甚至是王畿封赏给立功的老诸侯或是降顺的新诸侯。这就导致诸侯国的地盘越来越大,周王直辖的土地越来越少,诸侯们要是还服管、不礼崩乐坏就见鬼了。到了平王东迁以后,王畿就剩下了巴掌大,还在周显王二年(公元前367年)将这最后一块地盘分封给了东周和西周两公国。
史书上说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秦国攻入雒邑宣告了大周朝的灭亡,但事实上在此前的112年间周王早就成了名下没有一寸领土的奇葩帝王,只能跟东周公国借了块地方作为立足之地。
所以要是搞个亡国前地盘最小的朝代排行榜,那么周朝当仁不让能排在首位:国土面积为零。
周朝的教训想必令横扫六国的始皇帝印象深刻,也坚定了他将郡县制推行天下的决心。不过大秦帝国在短短15年间倏忽而亡,陈胜、吴广揭竿而起与其版图扩张至最大几乎同期——始皇帝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赵佗攻打瓯骆,是秦征百越的最后一战,次年便爆发了大泽乡起义。再到了两年后的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大秦朝亡国。
从珠穆朗玛峰一跃跳进马里亚纳海沟的感觉有多嗨皮?没谁比秦人更有发言权。
汉太祖刘邦是打着诛暴秦的名义发家的,所以当年老嬴家干过啥,他要是不反着干的话保准得被喷一脸口水。于是刘邦众望所归的部分恢复了分封制,不但赐予一大堆刘姓子弟以封国,还捏着鼻子分封了七大异姓王。不过老刘及其子孙嘴上说着不要不要,身体却很诚实——不但七大异姓王近乎被斩尽杀绝,连自家亲戚下手也毫不留情,又是削藩策又是推恩令的,到了汉武帝刘彻执政中期后大汉朝的郡国制已经形同虚设,实际上又变成了秦朝时的郡县制。
搞定了内部,刘彻才能好整以暇的开疆拓土。这位汉武大帝在位期间吞并卫满朝鲜、收复南越、降服西南夷,又跟匈奴人杀了个昏天黑地,尽管最终功亏一篑,却为子孙更进一步抢地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至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汉宣帝刘询在乌垒城(今新疆轮台)置西域都护府,西汉的疆域达到了极盛——东并朝鲜、南据交趾、西逾葱岭、北抵大漠,国土面积达609万平方公里。
是不是感觉没有想象中的地盘大、跟大汉朝的赫赫威名不相称?其实这没啥可奇怪的。在遥远的两千多年前,以当时的文明程度和技术水平,青藏地区太高爬不上去,东北那嘎达太冷呆不住,就连塞外的大漠草原也只能赶紧打个冲锋然后就撒丫子跑路,要不然非得统统饿死不可……能在西域这块宝地盖上大汉朝的章儿,而且至死都没再撒过手,就足以让我们对大汉朝的先辈们充满敬意了。
都听说过“故国恒以弱丧,而汉以强亡”(《读通鉴论·卷八·桓帝》)吧?那么到底有多强?
至初始元年(公元8年)王莽篡汉,大新朝的地盘较神爵二年时就少了珠崖、儋耳二郡(汉元帝初元三年、即公元前46年放弃);到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丕篡汉,魏蜀吴三国领土中的前汉旧疆加一起较212年前又少了交州的日南郡象林县(汉顺帝永和二年、即公元137年被林邑割据),以及玄菟郡因为受到当地貊胡土著的反抗,地盘丢了一半。
故此至大汉朝亡国时,国土面积大约是58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极盛时的95%——相较于清亡前剩下的88%、明亡前剩下的三分之一或一半左右,真真让人体会到了什么叫作“强汉”。
西晋在大体上继承了东汉的遗产。但以河套为主的北至阴山、南抵安定郡(今甘肃泾川)、西起吕城(今宁夏银川)、东到黄河的大片土地却被羌胡所占,国土面积进一步收缩至543万平方公里。
但这片土地西晋也只守住了51年。建兴四年(公元316年),前赵大将刘曜攻陷长安,晋愍帝司马邺投降,西晋亡国。次年司马睿在建康(今江苏南京)称帝,史称东晋——这是汉族王朝第一次沦为割据政权。
东晋的疆域从来都没个准儿,偶尔雄起一把能夺回山东半岛,挨了一顿胖揍之后名下的25个州就只剩下7个(不计侨州)。在其亡国前夕的义熙十三年(公元417年),因刘裕北伐拿下关中,东晋的版图大致上达到了极盛期,约300万平方公里左右。至于最惨的时候?估计也就剩下了100来万平方公里。
两晋还好说,西晋亡国后北方的所谓“十六国”简直就成了一团乱麻(前前后后出现过的政权大概在30个左右),版图不能说一天一个样也差不了多少。此后的南北朝时期情况相对较好,但疆界同样频繁变化,难有权威的统计数字,就简单做个表凑合一下吧。
03
我一直认为,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被低估的一个朝代。
北周大定元年(公元581年),周静帝宇文阐禅位于杨坚,大隋朝自此立国;8年后隋军攻破建康、南陈后主陈叔宝被俘,华夏大地结束了273年的南北分裂重归一统;又过了29年后的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隋炀帝杨广被杀、李渊废杨侑后称帝,建国号为唐,大隋朝就此灭国。
短短37年在华夏数千载的历史长河中不值一提,国祚之短暂连窝囊废如西晋都不如,但是隋朝起到的历史作用怎么往高里形容都不过分。比如一代大帝杨坚亲手终结了自汉末以来持续了近400年的乱世,重新确立了汉人政权在这片土地上的主体地位,其功堪比始皇帝;比如隋朝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改革,像是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均田制、府兵制以及营建大运河等措施对于唐朝及其后千余年的历史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再比如在杨坚父子手中,隋军一改数百年来汉人武力孱弱的旧貌,堪称是拳打四面脚踢八方——突厥、契丹、吐谷浑、流求、林邑几乎统统都被打成了狗,就算是令杨广摔了一连串跟头的高句丽,也在隋军的持续打击下丧失了进攻能力,不得不停止了向辽西方向的蚕食。
尤其是当时的塞外霸主突厥,简直被杨爽、杨素这两位名将打得魂飞胆丧。所以他们在隋末唐初中原板荡时只敢坐视却不敢轻易踏足,又在遭到李靖的一次致命打击后就近乎于烟消云散了。
既然大隋朝这么能干,那为什么其疆域最盛时只有约467万平方公里,连窝囊废西晋都比不上?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杨坚有过急性子的儿子杨广。
撕下一块肉别说嚼烂吞咽,这位在后世臭名昭著的隋炀帝往往等不及把肉放进嘴里咬上几口,就急吼吼的扑向下一个猎物。结果就像熊瞎子掰苞米,最后啥都没吃着,还把自家的江山给整没了。
但另一个现实就是,当轮到他的继任者睥睨天下时,举目望去周边四夷几乎统统都是残废——正是有了杨坚父子的前人栽树,才有了盛唐的后人乘凉。
而相较于自己的表叔兼便宜老丈人,唐太宗李世民就像个耐心版的杨广。这位后人眼中的千古一帝总是谋定而后动,动则一击致命,而且抢到地盘一定会耐心的消化吸收,然后据为己有——打垮东突厥,大唐有了单于都护府;灭了薛延陀,大唐再添安北都护府;拿下高昌国,大唐的版图上又多了个安西都护府。
所以急性子的杨广成了败家子,有耐心的李世民则成了天可汗。
大唐的版图在唐高宗龙朔年间达到极盛,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今今俄国安加拉河流域)、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总面积约1237万平方公里。此后的武周直至安史之乱前,因后突厥屡屡反叛以及与吐蕃在西北地区频频展开争夺等原因,大唐王朝的疆域有所缩水,但刻在唐人骨子里的开疆拓土的欲望却从未消退。直到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也就是安史之乱爆发的两年前,安西副大都护、知节度事封常清还曾发兵灭掉了大勃律国(国都位于今克什米尔巴尔提斯坦),继续保持在中亚地区的扩张之势:
“是时中国盛强,自安远门西尽唐境凡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哥舒)翰每遣使入奏,常乘白橐驼,日驰五百里。”(《资治通鉴·卷二百十六·唐纪第三十二》)
然而一场安史之乱,使得大唐历137年、经7帝开疆拓土的努力,统统化作了流水。
那么唐亡之前,国土到底萎缩到了何种程度?
对这个问题,史学界似乎持有一种讳莫如深的态度,以至于我能找到的晚唐地图只有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的——不仅距唐亡还有87年之久,而且即便是这张图也是肉眼可见的不靠谱。
比如黑水都督府早在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即已不复存在。至于室韦都督府——贞元七年(公元791年)前后,唐廷决定在室韦之地设置室韦都督府,辖区包括今石勒喀河、鄂嫩河、黑龙江上游、嫩江流域,北至外兴安岭一带。可问题是当时唐军能实际控制的最北端疆界只能抵达今辽宁的部分地区,与室韦都督府根本不接壤,因为中间还隔着一个契丹。
契丹与大唐王朝间的关系从来就没个准儿,自贞观年间起就一会儿降顺朝贡、一会儿大打出手,而且一直闹腾到安史之乱。唐朝强盛时尚且如此,待其衰弱了,契丹自然更不安分,很快就转头认了回鹘当老大。而唐朝在设立室韦都督府后,也不再册封契丹首领为松漠都督。至此双方关系虽偶有反复,但基本上是撕破了脸,晚唐时契丹在征服了奚、室韦后更是多次入侵幽州、蓟州和平州,与刘仁恭、刘守光等藩镇军阀打成一团。
此时的唐朝皇帝连刘仁恭父子都管不了,更何况一个既不接壤也不能派官派兵进行管辖的室韦都督府?所以这只能算是个名义上的羁縻地,仅可供自嗨,算不上实际领土。
因此哪怕离亡国还有将近百年的时光,实际上唐朝的版图已经萎缩到了大致是秦朝时的光景。如果要是细究的话,恐怕连明朝都不如,疆土缩水之大堪称史上第一。
此后的五代十国基本就是两晋南北朝的的翻版,还是一张表解决问题。
04
说起隋朝之后的王朝变迁,人们总是习惯性的用唐宋元明清来表述,实际上也是不准确的——比如宋朝的代表性问题。
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赵匡胤从柴家的孤儿寡母手中夺取了江山,国号为宋,史称北宋。北宋立国后迅速发动了统一战争,将在南方割据了70年左右的所谓“十国”统统纳入版图之内。但宋太宗赵炅收复北方故土的努力最终以失败告终,幽云十六州成了赵家皇帝心中永远的痛。不仅如此,自宋真宗赵恒以后西北的疆土又被西夏所夺,赵炅的子孙们还不得不向契丹人和党项人贡献“岁币”买平安。
清朝建立后,曾将前明“两京十三省”行政区划中的湖广布政使司分为湖北、湖南两省,南直隶分为江苏、安徽两省,从陕西布政使司中分出甘肃省,由此设置了18个省份,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汉地十八省”。
再后来,人们将汉地十八省视为史上那些完成了大一统的中原王朝的基本盘——谁要是连这都做不到,那就是跟东晋、南梁、后唐之流一个德性的割据政权。
那么汉地十八省有多大?粗略估算一下大概在400万平方公里左右,略小于隋朝、稍大于秦朝,与三国时期的曹魏版图面积大致相当(当然曹魏领土仅局限于北方)。
那么北宋有多大?说起来有点可怜,只有区区280万平方公里。而且更不可思议的是,北宋疆土极盛期并非是在赵匡胤、赵炅、赵祯、赵顼这样比较有作为的帝王治下实现的,完成这一“壮举”的居然是“男怕入错行”的代表性人物宋徽宗赵佶……
到了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也就是北宋在河湟地区设立陇右都护府,在与大理交界处设立了黎、叙、泸、黔、邕等州,又花钱从向金国赎回幽云七州之后,其疆界北起檀州(今北京密云)、顺州(今北京顺义)、雁门关,西至横山(今陕西榆林)、今甘肃东部、青海北部,西南与大理国接壤,赵佶完成了他历代祖宗都没完成的伟业,将大宋朝的地盘扩展至史上最大的280万平方公里。
然而,这仅仅是一个垂死巨人最后的回光返照而已——仅仅4年后的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女真人攻陷汴梁,徽钦二帝被掳北上,北宋亡国。
宋高宗赵构逃往江南建立起的南宋,国土面积最大时也不过176万平方公里,连同为割据政权的东晋都不如。
与同期的辽国(489万平方公里)、金国(361万平方公里)、蒙古(鼎盛期3300万平方公里)相比,两宋打仗打不过人家也就算了,连地盘都相差悬殊,哪还有脸去当“代表”?
至于元朝,我都不知道说啥好。
南宋景定元年(公元1260年)忽必烈违背传统自称大汗,引起阿里不哥的反对,于是蒙古出现分裂并爆发内战。为了争取宗王的支持,忽必烈默认术赤后王别儿哥、察合台后王阿鲁忽及八剌、六弟旭烈兀对各自封地的合法统治权。于是蒙古帝国彻底分裂,四大汗国从此只是在名义上从属于忽必烈这位蒙古大汗,在事实上基本断绝了往来。
所以元朝的版图跟蒙古帝国并不是一回事,大致面积在1372万平方公里左右。但事实上以蒙古人一塌糊涂的统治能力,连相对易于管理的汉地都弄得乱七八糟,更别提像塞外、西北、西南这样地广人稀的边地了。估计就是派人骑马跑上一圈,然后就宣布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了……要不是为了收税,弄不好连个官儿都懒得派。
所以元朝那点事,看看就得,真没法较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