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心理咨询师小组活动感悟

2019年5月28日,第二次心理咨询师小组活动,这次活动让我有很多的感悟。


活动一开始,李老师分享自己学习心理学的体会和收获。最令我感到惊讶的是,李老师这种在我眼中属于大咖级别的老师,竟然也是40多岁才开始学习的心理学。关于学习心理学,我一直觉得自己不够专业,不是科班出身,对自己未来的发展不是很有信心。写下这句话的时候,自己不仅哑然失笑,短短的一句话里竟然出现了三个“不”字!从这一点又想到我儿子的说话模式,虽然很渴望,却不会正面表达。比如,他很想暑假去旅游,但说出来的话却是:“我假期肯定不能去旅游!”每当他这样说话的时候,我就会很生气,责怪他为什么不用积极的话语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而此时此刻我察觉到,他只是承袭了我的模式,汗颜!


这次小组活动给我的最大触动,还是李老师上次强调的,一定要用来访者自己的资源帮助自己。在访谈过程中,李老师引导单老师自己去体会和孩子互动过程中的感受,让来访者自己与自己的感受待在一起,藉由这份感受抽丝剥茧层层深入,这是第一层的“用来访者自己的资源帮助自己”。在单老师的案例中,单老师的孩子遇见挫折的时候会很崩溃。李老师角色扮演的时候让单老师在孩子的身份里体会“一个字只错了一划和一个字所有的笔划都错了”的不同感受。同样的一件事,同样的状况,李老师用“在鸡蛋里挑骨头”的方式找到孩子的闪光点,让孩子和妈妈两个人都看到积极的一面,这是另外一层的“用来访者自己的资源帮助自己”。如果能引领来访者自己找到问题的解决之道,那么咨询师也就做到了“无为”。这也是我的一大课题,似乎总想去做点什么,而这个背后是好像只有做点什么才能体现我的价值。


课后我进行了更深的思考,我在三年前学习NLP的时候就知道“每个人都有让自己成功快乐的资源”,可是这仅仅只停留在头脑层面上,并没有深入到潜意识里去。包括与孩子互动时需要给予孩子很多的肯定,甚至需要在错误里找到可以肯定的部分,这些我也是知道的,只是也仅仅停留在知道上。所以我在想,为什么李老师能不着痕迹地运用这些知识和理论?我想这一定是她在平时的生活中带了很多的觉知和觉察,用心理学的眼光体会生活,不断感悟不断积淀,才能成就今天的李老师吧。这也恰好说明了为什么李老师40岁学心理学,今天能成为专家的原因。


思路走到这里,再来说说关于觉知、觉察、积累和积淀。这也是我从这次课程受丹丹之托,复盘课程流程,以及今天写分享的时候生出来的一些感悟。本来只是写个流程而已,没想到在这个过程中脑海里仿佛过电影一样,一幕幕重现小组活动的情形,甚至很多细节也都一一呈现。这个感觉就像,我从拍摄现场走出来,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昨天的拍摄。在这个视角上,看到的更多,更广也更深入。所以一次课堂的学习在整理和复盘的过程中,收到的效果叠加了,放大了。因此非常感谢丹丹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让我有更多的感悟和学习!再到今天的作业,如果没有老师要求每次必须要交作业,那我现在十之八九不会坐在这里敲字。如果我不敲下这些文字,那么我所有的感悟都是过眼云烟,飘过来没有留下一点痕迹,然后飘然而过。正如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如果不带着觉知和觉察,那么每一天也都差不多,浑浑噩噩趟过时间之流,却没留下蛛丝马迹。因此,在生活中学习,我想也是有这样一个进阶顺序的:带着觉知生活,进而觉察自己,然后将点滴感悟积累下来,那么所有发生的一切就赋予了意义,它就是一份积淀,最终会成为自己宝贵的财富!


再来说说咨询师的身份。首先,在和单老师访谈的过程中,可以感觉到李老师的确是以“合作者”的身份与单老师工作的。李老师经常会用:“我很好奇……”;“我也不知道……”;“我猜……,但也不知道正确不正确,想和你求证一下”这样的句式。能用这样的方式和来访者交谈,背后是李老师的“无惧”。不害怕话题走向任何方向,不害怕放下“专家的权威”。其次,李老师除了合作者的身份,也会在适当的时候成为引领者,这是一条内在的主线。当谈话的主题偏离时,李老师又会和善而温柔地把来访者拉回来。这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定力。


写到这里,又有两个我开始对话了。一个“我”说:“人家写分享都写5、6页,甚至十几页,你到这里怎么好像没得写了?”,另一个“我”说:“你已经够好的了,不用事事和人比,拿到自己的收获就好。”嗯,好了,就在这里停下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二次心理咨询师小组活动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