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不在?两招哲学

        中国人过年呢,要想最有效体会年意,两个方面值得考究。

        人的生活充满仪式,所以你会发现我们有各种各样的节日它们都有着专属的活动,那就些活动是每个节日的仪式。你没有去参与可能就无法感受到节日的氛围,只是觉得放了个假可以玩一下,没有什么其他感觉。例如端午节不吃粽子不看龙舟,中秋节不吃月饼不团圆,便只有放假没有过节的感觉。我比较喜欢在农村过节,因为在农村人会不自觉的变得淳朴,人们一起过节的气氛明显,譬如在农村过端午你有机会参与当地的龙舟队划比赛,那时候不管你是谁都会有朴实的弟弟妹妹叔叔阿姨爷爷奶奶们为你捧场,包粽子也是,自己家包好自己吃或者送给亲朋好友,过节的味道便蔓延了,那种特定活动的参与,而在城市这种人与人之间气氛相比就淡很多了,城市里休闲娱乐的选择很多,人们不再那么淳朴地围观龙舟,赚钱的品牌和商家们更不会放过机会,商业的气氛变得很浓,你可能象征性地买了某个品牌包装的粽子吃一口,谓之过节。好了,以上是铺垫,过年才是主题,象征过年的仪式就复杂了,每个地方每个人都可能有不一样的活动,譬如我,好友们终于有机会聚到一起,找点乐子、打打牌,除夕夜的鞭炮声,春晚,大年初一那顿很早的饭,还有拜年,我不知道朋友们还有些其他什么活动,但需知年味就是靠这些特定的“仪式”营造和维持的,马上要过年了,人们都会不自觉地想去往哪里——家,所有的人都期待着一件事情的到来——除夕夜,你所准备的一切,皆为等待这个仪式,体会那个过程,年味即在其中!而等仪式过完,年味自然了去。

      第二个方面就是时机,回家和走的时间要讲究,回的早了,年味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漫散过来总让人有些麻木,回的晚了,匆匆忙忙会让人来不及融入,像所有大事发生一样,过年带来的气氛只会为了一个点,像这样的大仪式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酝酿,然后在那个点达到高潮,爆发之后迅速散去,而拜年仿佛就是闭幕式了,年拜完,年就过完了。所以要充分的体会年味,得估摸什么事是只可在过年做的想做的,花多少时间可以满足,年前多少年后多少,我们地方之于我,年前十五天,年后十天,不慌忙做完想做的事情,就会有一个完全满足的状态,当然要打工的人儿可能没有这么长时间了,回家晚,只等必要的年拜完,就开始思忖着几时踏上新一年的列车,然后下一个过年时回来,循环着年复一年的节奏感。

        总结起来,生活需有节奏,要有足够的时间去参与和品味大大小小的仪式与仪式感。

作者:刘澳琳

转载请注明来处

你可能感兴趣的:(年味不在?两招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