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怀琛_百度百科
胡怀琛著《中国文学史概要》笔墨极其简练,要点列举清晰。全书可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分讲文学发展史,下部分为历代文学家小传,本笔记仅整上部分。本文学史大致以朝代为分期,各朝文学又分“文学变迁大势”和“文学特点”两部分。作为一本将近百年前的小书,无需用系统化的眼光看待,因其简练故不能面面俱到,多个人见解,亦可一窥学者个性。
第一章 总论
文学定义:
人们蕴蓄在内的情感,用艺术化的方法,或自然化的方法,表现出来,是谓文学。
文学的实质是情感。
要发表情感必须用工具及方法,但不限于文字(如口头诗歌)。
发表方法有二:艺术化的;自然化的。
蕴蓄在内为实质,发表在外为形式。
第二章 周以前的文学
文学产生于文字之前,有了人类就有了文学。
周以前的诗歌界十分寂寞。
中国的文学直到周代才盛大。
第三章 周秦的文学
周民族尚文,所以文学勃兴。
从周到秦文学变迁:
(1)诗歌的盛行
《诗经》,采诗官。
《诗经》在汉初有四家,鲁诗、齐诗、韩诗、毛诗,今传毛诗。
(2)孔子的提倡
孟子、荀子的书不算文学。
(3)纵横家开后世论说文之端
(4)楚辞的创造
(5)小说戏曲的萌芽
中国戏曲的发展有三个根源:
民间祀神的巫歌
宫廷中的滑稽语
宫廷中的唱诗
周秦文学的特点:
谣谚流行
《论语》《尔雅》《吕氏春秋》
第四章 汉魏的文学
汉魏文学变迁的大势:
(一)乐歌的变迁
秦汉之后,《乐经》亡。
汉初,盛行“楚声”。
武帝设“乐府”,采集的有箜篌、横吹等外国声乐。
(二)五言诗的成立
(三)辞赋的派别
《汉书·艺文志》分为:
“屈赋”(屈原),大抵抒情
“陆赋”(陆贾),多辞说,为纵横变相
“荀赋“(荀子),主咏物。
“杂赋”
(四)纵横文变为辞赋与疏表
(五)史家文学的创格
古史书六家:《尚书》《春秋》《左传》《国语》《史记》《汉书》
《史记》含有文学意味的原因:
富于情感
是关于描写的
是趋于自然的
(六)贵族提倡文学和文学所受的损失
“文学是平民的,不是贵族的,更用不着贵族来提倡。贵族提倡文学,简直是使文学受着损失。”
汉武帝招司马相如、东方朔。
曹操父子招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七)小说民歌的采集
汉魏文学的特点
西汉文朴质浑厚,东汉则不然,这和地理有关。
《孔雀东南飞》或说东汉末,或说南北朝。
杨雄仿古,摹仿风气影响后世。
佛经的传入和中国文学有很大关系,作者认为佛教周、秦传入,秦湮灭。
“建安七子”这个名称后,有很多跟着的文学名称,如竹林七贤、初唐四杰。
刘向《别录》为提要之始,刘歆《七略》为图书分类及目录之始。
汉末孙炎创切音,魏李登作《声类》,为音韵学的开端。
西汉末刘向辑成《楚辞》。
第五章 晋南北朝的文学
一、晋南北朝文学变迁的大势
(一)辞赋变为“骈语”
这个时代的作品推鲍照的《芜城赋》,梁元帝的《荡妇秋思赋》,江淹的《恨赋》《别赋》
(二)“文”“笔”的分歧
当时一般认为诗为文,书为笔。刘向反对文笔二分。
零言断语不能成篇的为“笔”,东鳞西爪,漫无组织的为“笔”。
有组织、成篇幅、有藻采、有声韵的为“文”。
但有组织、成篇幅、虽无藻采、无声韵的也为“文”。
“笔”的名称在唐后好像是忽然不见了,其实它就是后世的“笔记”。
(三)清谈影响于文学
如嵇康等,唐宋以来的文人大多受了他们的影响。
(四)佛经的充分输入影响于文学
(五)西北胡人和汉人杂居影响于文学
尚武精神灌输到中国文学中,南朝文学优美,北朝文学壮美。
(六)民歌的采集
吴声歌曲中隐语比较多
(七)小说的流行
《山海经》《穆天子传》
(八)文人诗的变迁及陶渊明的特出
(九)文学论文及文学批评的产生
刘勰的《文心雕龙》
钟嵘的《诗品》
任昉的《文章缘起》
二、晋南北朝文学的特点
梁昭明太子萧统编《文选》
陶渊明《桃花源记》已独立成为一篇小说
这时候的散文书信也很优美,后人成为“小简”
孔稺(zhi,四声)珪《北山移文》开游戏文之端,不好的现象。
沈约《四声谱》,作诗讲平仄,又创“八病”说,给后世不好的影响。
郦道元《水经注》写得很好,游记在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晋代僧人法显往印度求佛学,《佛国记》。
史家文学有陈寿的《三国志》
第六章 唐代的文学
一、唐代文学变迁的大势
(一)文人诗发展到极高限度及其派别
初唐四杰、沈佺期、宋之问是一种无价值的贵族文学,只讲表面精美,到李杜才开辟新局面,是诗界的大革命。
李白的思想出于道家,是仙与侠的合一。
杜甫是儒家忠君爱国的思想。
郊寒岛瘦。
白居易的诗一部分是闲适,另一部分是讽喻。
元粗白俗。
(二)民歌的新发现
刘禹锡改巴渝民歌为《竹枝词》
(三)乐府的变迁
唐代所谓“乐府”大概可区分为四种:
文人的郊庙歌及凯歌,是可以入乐的。
文人借汉魏以来的“乐府”的旧题而作的诗,不能入乐。
文人所创作的“新乐府”,就是白居易的《新乐府》五十首。
伶人所唱的乐歌,乃是采取文人诗略加改变而成为乐歌的。
前两种因袭老法,无甚价值,第三种和音乐无关。第四种为最有价值,是诗变为词的一个关键。
(四)词的萌芽
词产生的原因:
白话诗和民歌都称为词。
伶人取文人诗入歌,实际上就是词。
(五)传奇的创作
《虬髯客传》《枕中记》《会真记》
(六)歌舞戏的流行
大面、钵头、踏谣娘、参军戏、樊哙排君难戏、康老子
(七)散文的变迁
韩愈兴散文。
韩柳,柳宗元的文章分为“寓言”和“游记”。
(八)通俗文学的流行
(九)外国文学、音乐及传说的输入
(十)中国文学对高丽、日本的输出
二、唐代文学的特点
(一)司空图《诗品》泛论诗歌品格,释皎然《诗式》作诗法,孟启《本事诗》诗人逸事。
(二)诗赋取士,名家诗集却摒弃不录。
(三)南卓《羯鼓录》,段安节《乐府杂录》,崔令钦《教坊记》,对当时音乐及戏剧记载很多。
(四)吴兢尝辑汉魏以来古乐府辞,但书已不传。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收录更广。
(五)李商隐《义山杂纂》,朱揆《谐噱录》,影响后世文人。
(六)唐人选的“唐诗”,有元结的《箧中集》,殷璠《河岳英灵集》,芮挺章《国秀集》。五代人选的“唐诗”,有韦榖的《才调集》。五代人所选的“唐、五代词”,有赵崇祚的《花间集》
(七)唐末文人喜欢以俗语为诗。
杜佑《通典》,为典章制度的巨著。
刘知几《史通》,为史评、史学通论的著作。
释惠琳《一切经音义》为后世辞书之祖。
唐初尊儒,太宗设弘文馆,召十八名儒。后又崇尚道教。
第七章 宋代的文学
一、宋代文学变迁的大势
(一)词的发展及其变迁
宋初晏殊、晏几道、欧阳修为代表,尚为小令,清切婉丽。到柳永始为“长调”,于是渐变为悲壮。到苏轼再变为粗豪。周邦彦精于音乐,创制许多长调子。李清照《漱玉词》。
南宋词人分为两派:一派宗苏轼,以辛弃疾、刘过最为著名。一派宗周邦彦,以姜夔、吴文英、史达祖、高观国、张炎最为著名。
朱淑真《断肠词》
(二)评话的发达
一般认为始于宋仁宗,是宫廷行乐之事。作者认为小说唐末已具雏形,宋代盛行。
“说话人”组织了团体,称为社。
宋人的“话本”流传到现在的有四种:
《宣和遗事》
《新编五代史平话》
《京本通俗小说》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三)“散文”的变迁及其派别
柳开、苏舜钦、欧阳修。
程、朱一派的“理学文”。
陈传良、叶适、陈亮一派的“功利文”。
(四)文人诗的变迁及其派别
宋代文人诗最初以九个和尚为最著,《九僧诗》。
九僧之后有杨亿、刘筠,作诗学李商隐。杨亿编辑当时唱和之作《西昆酬唱集》,号为“西昆体”。
苏舜钦、梅尧臣以简淡高古矫“西昆体”之弊。
苏轼的诗何他的文一样,思想很好,而缺乏情感。他的思想都是从道家书及佛书中得来的,大约他的诗是学陶潜、李白,又参以禅理,杂以诙谐,确能自成一家。究竟情感太缺乏了。
苏门四君子: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
黄庭坚,江西诗派。
(点铁成金是师前人之辞,脱胎换骨是师前人之意)
四大家:陆游、尤袤、范成大、杨万里。
南宋的诗人还是推陆游为第一。
陆游以后的诗人以“四灵”为最著名。
徐照字灵渊
徐玑字灵润
翁卷字灵舒
赵师秀字灵秀
但他们的诗比较的不能算是好,严羽的诗在四灵之上。
(五)民歌的流行
(六)“滑稽戏”的发展
(七)外国人的侵略影响于文学
二、宋代文学的特点
(一)盛产“诗话”
(二)笔记和诗话一样发达
(三)王安石创“经义”,以经书中语命题,给后人一个坏影响。
(四)程朱讲学,弟子录下来,称为“语录”,全用白话,在当时是另一种文体。
(五)洪迈《夷坚志》,一种重要的神话搜集。
(六)《广韵》宋人陈彭年,今日所能见到的最古的音韵书。
(七)南宋盛行“四六文”,给后人不好影响。
(八)宋太宗赵炅命李昉﹑徐铉﹑宋白及苏易简等二十馀人共同编纂《文苑英华》
(九)周密辑《绝妙好词》,选南宋词。
(十)郭茂倩采集古乐府,《乐府诗集》
(十一)李昉《太平广记》,采辑小说。
(十二)左圭辑《百川学海》,著名丛书。
(十三)诗人结社始于南宋。
此外,郑樵《通志》和《通典》一样重要。
袁枢《纪事本末》和《通鉴》都是史学名著。
第八章 辽金元的文学
一、辽金元文学变迁的大势
(一)辽、金、元的汉族化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从汉人教,因汉文隶书制字数千,称为“契丹字”。
金最初沿用契丹族字,后制作《女真大字》。
文人学者,在辽以耶律氏、萧氏为最。
在金,以完颜氏为最。
元代,《元诗选》。蒲寿宬、巙巙、马祖常、萨都喇等。
(二)汉人诗歌、散文的衰落
金有赵秉文、宇文虚中、王若虚、元好问等。
元有虞集、赵孟頫、杨载、倪瓒、杨维桢等。
(三)戏曲的成立及其发达
元曲的近源有二:
其一是宋代的大曲。
其二是金时董解元的《西厢》。
元曲著名作者,王实甫、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乔吉。
王实甫:《西厢记》《丽春堂》
关汉卿:《拜月亭》《蝴蝶梦》
马致远:《青衫泪》《岳阳楼》《汉宫秋》
郑光祖:《王粲登楼》《倩女离魂》
乔吉:《玉女萧》《扬州梦》
元曲又有南北之分。
(四)散曲的发达
(五)评话的继续发展
《宣和遗事》发展成《水浒》
《三国演义》
两本书都是长期多人修改完成的。
二、辽金元文学的特点
(一)蒙古语混入汉文学
(二)《马可波罗游记》
(三)金元好问辑《中州集》,为研究金文学的一部重要书籍
(四)陶宗仪辑《说郛》 【fú】,所收小说、笔记很多。
马端临《文献通考》和《通典》《通志》合称为《三通》
第九章 明代的文学
一、明代文学变迁的大势
明代文学没有什么特别的创作,比较可注意的有归有光的散文、明遗民的《击筑余音》《木皮散人鼓词》等。
(一)散文及诗歌的变迁
明初散文以刘基、宋濂、王祎等人为著,诗歌以高启、袁凯为著。
之后“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太平文学,醇粹平正但凡庸肤浅。
李东阳、李梦阳、何景明倡言复古。
前七子:
李梦阳、何景明、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徐祯卿
后七子:
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
归有光的抒情散文在文学史上有永久的价值,出于《史记》。
王守仁也自成一家。
袁宗道的公安派,钟惺、谭元春的竟陵派。
(二)小说的变迁
“评话”明代继续风行。
《三国志演义》产生《列国志演义》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产生《西游记》
1.喜欢以神怪故事为材料
《封神榜》《三宝太监下西洋》
2.短篇的平话比较的更盛行
冯梦龙“三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
《拍案惊奇》《照世杯》
3.在明代以没有平话的名目,长篇的都称演义,短篇的喜用明言、奇观等名目。
4.作者大都不题真姓名。
5.短篇的大都可以自由选辑成书。
6.说书人仍是有。
(三)戏曲的变迁
明代北曲已衰,只有南曲。昆山人魏良辅又由“南曲”衍变为昆曲。
(四)民歌的流行
(五)明末满洲人的侵略影响于文学
二、明代文学的特点
(一)明中国文学对外输出大盛,日本、高丽尤甚。
(二)利玛窦开西学东渐之端。
(三)明“八股文”“试帖诗”取士,给后世坏影响。
(四)文学社兴起。
(五)明人爱刻书,但有3个弊病:
造假书,说是古书。
割裂,选本但不注明不足。
改原文。
(六)明人喜用小说揭发人家的私事。明代文人也喜欢做批评及考证的工夫。
第十章 清代的文学
最可注意的是西洋文学的输入,而中国的文学也开始向西输出。
其次是满洲和蒙古人的中国化。
一、清代文学变迁的大势
(一)散文的变迁
清初三家:王猷、魏禧、侯方域。
江左三大家: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
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清代中年的文坛被“桐城派”占据,桐城派始于方苞,至姚鼐得名。
和“桐城派”对抗的有“阳湖派”,以恽敬为领袖,但不及桐城派盛。
袁枚也很有名,但文品并不高。
鸦片战争后,文学也发生剧变,首先发生变化的是龚自珍。此后康有为、梁启超不守常法的文学作品,南社诸人“民族主义”的文学等等。
(二)文人诗的变迁
清初“江左三大家”诗最有名,但华而不实。
再后以王士禛为最著,得温柔敦厚之旨。
其次有查慎行、施润章、朱彝尊、宋琬等人,“东施北宋”。
又有广东人,陈恭尹、屈大钧、梁佩兰,“岭南三大家”。
乾隆、嘉庆时是清代极盛的时候,也就是清代文学极坏的时候。
这时候,袁枚、赵翼、蒋士诠并称为三大家,但他们的诗都没有多少真价值。
舒位、王昙、孙源湘比袁、赵等为后,并称为“三君”,作品也不能算好。
清末的诗是从龚自珍起开始变化,以后有陈三立、郑孝胥等人的诗,称为“同光派”,虽有骨格,然过于萧索,毫无生趣。
再有王闿运的诗,当时称为“假古董”,樊增祥流于绮语,易顺鼎的诗流于滑稽,都无足取。
南社诗人的诗多半出自龚自珍而以“民族主义”为中心,大体算是最好的。
(三)民歌的流行
清代的民歌在民间也很流行。
乾隆时李调元所辑《粤风》
嘉庆时华广生所辑《白雪遗音》
咸丰时郑旭旦所辑《天籁集》
清人“诗话”中有时也有说到民歌。
王士禛《渔洋诗话》
李调元《雨村诗话》
招子庸《粤讴》
(四)小说的变迁
一是进化,一是退化。
进化:由宋、元式的“说话”变为“描写”,“说话”故事离奇曲折,如《三国》《西游记》,“描写”只取日常平浅的生活,后者比前者好。
退化:由宋、元式的民众文学变而为贵族阶级的文学,变而为文人阶级的文学。
当然“说话”小说仍有不少,《七侠五义》《儿女英雄传》等。
晋、唐式的小说也很流行。蒲松龄《聊斋志异》,纪昀《阅微草堂笔记》,袁枚《子不语》。
李汝珍《镜花缘》
清末,西洋传入使中国小说开辟一块新园地。
(五)戏曲的变化
清初的戏曲还是承明代“南曲”之旧,通称“传奇”。
以孔尚任《桃花扇》最为有名。洪升《长生殿》。
民间“地方戏”也很盛行。
乾隆后,许多地方戏集于北京,变化为“京戏”。
清末,西方戏剧由日本简接传入。
(六)满洲、蒙古文人的中国化
(七)中国文学对日本、高丽及安南的输出
安南古称交趾,今越南。
(八)西洋文学的输入
林纾大量翻译西洋小说。
伍光建《侠隐记》《续侠隐记》
周作人《域外小说集》
诗歌翻译以王韬《马赛歌》最早,其后马君武、苏曼殊、辜鸿铭。
西洋式戏剧从日本间接输入,留学生在日本组织《春柳社》,专演《西洋戏》。
(九)中国文学对西洋的输出
大都是西人所译。
二、清代文学的特点
(一)文字狱损害文学发展
(二)康乾两次开“博学鸿词科”,笼络汉人,消磨汉人民族观念,损害文学。
(三)乾隆时,纪昀主编《四库全书》
(四)历代的诗文总集,在清代所辑的很是完备。
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康熙时敕编的《全唐诗》《全金诗》《历代诗余》
嘉庆时敕编的《全唐文》
李调元的《全五代诗》
吴之振的《宋诗钞》
顾嗣立的《元诗选》
朱彝尊的《明诗综》
(五)游戏文,如“谜语”“酒令”,到清代很工巧,种类很多,出现“诗钟”。
(六)清人的诗话、文谈也很多。
王士禛的《渔洋诗话》、施闰章的《蠖huò斋诗话》等为最佳。
赵执信的《声调谱》拘于平仄;袁枚《随园诗话》有名但过于滥收。
论文以吕璜的《初月楼古文绪论》为最好,其次是刘熙载的《文概》。
(七)章学诚《文史通义》论文学处见解极好。
(八)清初张山来选《虞初新志》把别人文集中的小说拿出来看。
(九)清末马建忠仿西洋文法,著《马氏文通》,为中国“文法”书的第一部。
(十)京师大学林传甲著《中国文学史》,为中国文学史的第一部。
(十一)严复译《天演论》,定下“信达雅”的标准。
(十二)梁启超作文通俗易解,已开今日白话文之端。
(十三)中国古籍从隋唐以来流入日本而在中国失传的有很多。
(十四)日本人天瀑山人刊《逸存丛书》,其中都是中国所已失传的书。
(十五)殷墟文字的发掘,敦煌经书的发现。
(十六)1909,柳亚子、陈去病等创立南社,借文学作品鼓吹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