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弯抹角的游戏

文|BonnieZu寶
公众号|BonnieZu寶(ID:BonnieZuBao)

摄影|唐夏

—01—

我被友人问过一个问题:

“那你会找吗?”

找什么呢?就是找各种问题的答案。

关乎人生,关乎工作,关乎生活。

这些话题之大,随便拿一个细节作为切入点,都可以大做文章。

倘若不呢?

那就轻装上阵,有多轻便就多轻便,无需顾忌,何必惹一身烦躁。

也许重点不在于惹不惹这件事。

用因果论来评价,凡是发生必有因。既然已经发生的事情,在追根溯源的过程中,谁又能保证所有人都能意识到结果之前种下的因?

把时间再往前推移,个体诞生最初,决定权在于父母而不在于个体。

看起来,个体的诞生是一件被动且矛盾的事——个体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却有权决定自己何时结束。这其中的意味不言而喻。

也罢,还是把焦点聚集到友人的发问上。

摄影|唐夏

—02—

关乎人生、工作和生活,过往我会选择刨根问底,和友人当下的态度一样——如果不知道就无法解决。

很多事情不是一时间造成,所以会渴求各种途径的支持,为自己遇到的问题寻找一个标准答案。

但我现在不怎么找问题的根源,因为我发现很多根源在探索中竟会缓慢消失。

随着我一次次探秘,一次次深入,它干脆消失不见,就像从未存在过那般。
这种结果又怎能让人轻易接受!

试问,一个问题的发生没有任何原因,那探索的意义在哪里?难道不会让人觉得白费一场功夫吗?

这种付出没有得到任何反响的感觉,岂能不激起人的愤怒情绪?

不妨先搁置一下这种愤怒情绪,把话语权转交给理智吧。

摄影|唐夏

—03—

事件不是决定行为的关键因素,重点是在于对事件的态度才导致行为的不同。

所以,找不到问题根源并非是诱发愤怒的主要原因,关键是我对它持有一种白费力气的态度,继而激发内心对“白费力气”的愤怒。

就像父母对孩子不听话感到生气,是因为父母难以接受失去对孩子的掌控感;

就像抱怨伴侣工作太繁忙,是因为触发了抱怨者曾经被忽略、不被重视的糟糕体验;

就像时常感到绝望的人群,是因为对外在的无能为力而转向内在的自我攻击;

就像友人对我的发问一样,不是在意我的回答是什么,其实是她借以这样的方式进行一场自问自答,来确认自己是否已经找到答案,仅此而已。

摄影|唐夏

—04—

拐弯抹角的游戏,真是屡见不鲜呀。

认识到原来这只是一场游戏之后,反倒失了方向。犹如被抛弃到一片荒凉之地,叫天不应,叫地不灵,宛若失了心智。真叫人痛心。

巧的是,越是看似无任何意义的事,越能勾起对它们的探究欲望。

不久前看到一个提问:

“为什么在看透世界的无意义之后,仍然会被虚荣心、自尊心等人的习性所束缚?”

这个问题我没有思考太久,随即作出如下答复:

“世界的无意义和有意义,都是人类赋予世界的词汇,而这些词汇由人类发明并使用。

世界不会像人类一样去定义某件事情,因为就连“世界”这个词,也是我们人类发明的。

那我们再尝试往下想一想,虚荣心是什么?自尊心是什么?人的习性怎么定义?所谓的束缚该如何理解?

归根结底,只不过是在分析由我们自己发明出来的词汇,而词汇仅是一种文字,一种语言罢了。

其实确实没有什么是有意义或者是无意义的存在。”

摄影|唐夏

—05—

回到友人身上,她意识到自己找到了答案,但发现改变自己也很难。

“我在想如果不改变的话会怎么样呢?”我问她。
“会痛苦,会莫名其妙的痛苦,然后负面。”
“但是比以前多了一个认知。”我说道。

比过往多了一个新的认知:

认识到问题的发生是有迹可循的事,觉察到自己在解决过程中的痛苦,也意识到自己正在遭受痛苦。

若不是痛苦,怎会有动力去解除困境?怎能有方法去处理情绪?又怎想到改变和不改变所造成的差别?

光是这么一个新的认知,足以铺垫出多条可供选择的分叉路。

如此宝贵的新认知,何不收入囊中呢。

|特别提醒|
本文所用“唐夏”摄影作品均已获得授权,转载合作请通过公众号联系。

|结尾分享|

截图|电影 Frida(2002)《弗里达》

截图|电影 Frida(2002)《弗里达》

你可能感兴趣的:(拐弯抹角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