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五)

第五章  孝敬心:以孝安家,以敬持家

️1 孝顺在当下

人的一生难免有很多缺憾,其中最大的可能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当有一天我们蓦然发现,父母已两鬓斑白,此时才孝敬他们,我们会错过无数时机。甚至当双亲已离你远去,才幡然悔悟,却以尽孝无门,这将成为永远无法弥补的憾事。

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强调孝也要知行合一。孝,经不起等待。生时如果不养父母,死后万事皆空。

生孩子不易,养孩子更不易,付出的辛苦是没有当过父母的人难以理解的。古时候父母亡故,做子女的要服丧三年,这是对自己刚出生时父母耐心守候的报答。孝敬父母,是每个人都应该奉行的,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

️2 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

中国有首名为《劝孝歌》的古诗:“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兽。”语言虽然很直白,但是却蕴含丰富的内涵。一个人不论他出身什么样的家庭,也不论他将来的地位有多大的变化,只要他的父母还健在,那么他就有尽孝道的义务,这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

试想一下,我们的父母养育我们多年,如果等到老了却享受不到应有的亲情,会多么寒心!

当学生徐爱问王阳明如何通过服侍父母等的孝道而求得孝的道理时,王阳明认为关键出自忠诚的孝心。只有出自真心,行为才具有真实性,光是一点行孝的表面文章,而不把爱树立起来,那就不是真孝。

孝顺是发自内心,由衷而出的。孝不仅仅是形式,更重要的是在于内心。一个人总强调正己,而正己的伊始要从回馈父母开始,孝为百德的先行,如果尚不知爱父母,这样的人绝难成事。

️3 孝是生存必备的品质

良心是人人内心都具有的,不需要到外面去求。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王阳明认为孝是一种人的本能,也是其良知的体现,是一个人生存必备的品质。

儒家认为,“孝”是伦理道德的起点。一个重孝道的人,必然是有爱心的、讲文明的人。重孝道的家庭,亲情浓郁、关系牢固;反之,必然是亲情淡薄、家庭结构脆弱。而家庭是社会的基础,可见,不重孝道将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正像一位名人指出的:孝道不受重视,生存的体系就会变得薄弱,而文明的生活方式也会因此而变得粗野。我们不能因为老人无用而把他们遗弃。如果子女这样对待他们的父母,就等于鼓励他们的子女将来也同样对待他们。

孝是一种生存策略,将来孩子能否做到孝,关键还在于父母的言传身教。所以在孩子出生开始,你就要明白,在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爱孩子的同时,必须让孩子懂得孝敬!如果不意识到这一点,以后就会自酿苦果,老无所养!

️4 能养只是一半的孝

人人都有一颗知是非的心,如看见父母自然知孝、看见兄长自然知敬的道德行为。即使是聋哑人,口虽然不能表达,耳虽然不能聆听,但心与常人是一样的,能知善知恶、辨别是非。这就是因为人心都有“良知”,无须口说,也无需耳听,只要用心去行就可以了。

能养只是一半的孝,真正的孝是发自内心的。只有心里时时想着孝,并努力践行,这才是真正的孝。

只有让父母感受到我们的孝心,他们才会觉得幸福。孝绝不仅仅是能够保证父母衣食无忧。因为父母更希望得到的是儿女的真情关心,他们希望儿女能常回家看看。

王阳明说,只要有头脑,只要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便自然会在冬凉夏热之际要为老人去找个冬温夏凉的地方。这些都是发自内心的孝。能养不是孝,有孝顺的心才能算作孝。

️5  时刻念父母生养之恩

“百善孝为先”,在中国人的眼中,孝是一切美德的基础,是一切事业的起点,不孝者不成大业。

王阳明提倡以良知为本的孝道观。他认为万事万物的本源是良知。有了良知之心,自然就会发自内心的孝顺父母。良知一旦被蒙蔽,孝顺就仅仅只是形式上的孝道,而非出自内心忠诚的孝。要孝敬父母不能光做表面文章,还必须有爱。

其实,孝敬真的很简单,只要真心爱父母、爱家人,并体现在日常的一些细小的行动上,就做到了孝顺,就是一个实实在在懂得孝顺的人了。念父母生、养之恩,这是每个子女都应该做到的,报父母之恩,更是每个子女应尽的义务。“不慈不孝焉,斯恶之矣。”王阳明认为孝悌是良知的一个表现,不慈不孝,这是良知被蒙蔽,由此产生恶。由知孝到行孝,是由良知到致良知的过程,也是知行合一观点所要求的。

父母生养我们的时候,辛酸劳瘁,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的。因此作为儿女者,若能真切体会父母的深恩重德,孝敬父母之心必会油然而生,随之付诸实践。

️6 为父母尽点儿心

从我们一出生开始,亲情包围着我们。被父母精心呵护,在他们不辞辛劳的照顾下茁壮成长,而父母从未要求我们报答。有人说,世间最难斩断的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这种爱永远都是真诚、可贵、质朴和无条件的。父母是我们最亲密的人,而我们对于他们的感情也是最深重的,因儿孝敬父母可以说是发乎情、止乎礼的。

孝是人最基本的善举,如果连父母的大恩都不报,还能指望一个人有什么善举?一个连父母都不孝敬的人,还能指望他对朋友付出真诚吗?所以,孝既是对父母的宽慰,也是对自身的完善。

强调正己,而正己的伊始正是从回馈父母开始,多为父母尽一点儿心,经常给父母打电话,倒一盆洗脚水,这才是真正的孝。

️7 有诚心,才能让父母宽心

“孝”,必须是对父母发自内心的“敬”,是一种自觉的伦理意识和道德情感,而不仅仅止于“供养”上,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孝。子女要做到孝顺,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的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这并不是完整的孝。

真正的孝顺要发自内心。孔子说过:“做父母的有错误时,我们要温和的提醒他们。如果他们不听劝,那么我们就不要再继续唠叨了。但是不能因为父母有错,我们对他们就不尽孝道。不仅要孝敬他们,而且态度还要恭敬,侍奉他们不能有怨言。”

孝是发自内心的情感表达,没有表里如一的孝就没有真心实意的爱。在履行赡养父母的义务时,我们要发自内心,真心的为父母做事,穷则穷孝,富则富孝,只要用一颗真正的孝心让父母开心愉快,自己也就真正尽到孝道了。另外我们还要注意,用期待孩子对待你的方式来对待你的父母吧,不要再为一点小事情而“色难”。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