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童年——那些事儿

重温童年时光——童年那些事儿

      梁夏的《透明的夏天》读到一半儿时,我才恍然大悟为什么作者以透明的夏天为题来写,原来所写的是大多发生在春末、孟夏、仲夏、季夏、初秋的事儿。农村的娃儿们确确实实有疯了一样的玩耍时间。每次读时都将自己的思绪绪拉回到小时候。

      再叙叙小时候儿那些事儿:

    纺麻绳,仲夏时节,农村的人们天亮就起床,男人们早早到地里干农活。妇女打扫庭院真是“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这些活儿,干完之后,她们把花车搬到大门口,地上洒一些清水,地面就潮湿了,然后把大马丝铺在上面。每家每户的门前都有盘腿而坐的妇人,她们边聊天边纺麻绳。她们不紧不慢地把一条条马丝劈成细线,捻到一起,左手臂捻绳,右手臂摇动纺车。左手臂一会儿扬起,一会儿落下,游刃有余,锭子上的麻绳随着嗡嗡的纺车声不断增大,光滑细长的麻绳纺好了。至此让我想起了吴伯萧的《记一辆纺车》中描写方法纺车的句子:那些一辆普通的纺车,说它普通,它的车架、轮叶、锭子跟一般农村用的摇纺车没什么两样。还有摇动的车轮,旋转的锭子争着发出嗡嗡嘤嘤的声音,像演奏弦乐,像轻轻地歌唱,那有节奏的音乐和歌声是和谐的的,优美的。

纳鞋底儿:

      把家里一些旧衣服,旧床单,浆洗干净叠好备用,接着把白面和玉米面加水进行搅拌,应该是白面比例大些,放在火上加热,边加热边搅拌,粘稠度正好的时候起火放在一旁晾凉使用,这就是自制的浆糊。然后拿着准备好的东西就爬上了房顶。

      在房顶上找空地方抹上浆糊,铺上一层报纸。当时的报纸可算是稀罕物,一般的人家还没有,使用时还要去教书先生那里要呢?在往报纸上抹上一层浆糊,然后开始铺旧衣物七八层,一张纳鞋底儿用的布板就弄好了。在房顶上,经过炎炎烈日的烤晒,直到刺目的太阳落山,赶紧上房取下来,放在一个干燥不沾水的地方备用。然后拿着准备好的。

      等到第二天清晨或中午拿出这些。把家里人不同的鞋码样模,在纸上剪下来,摞上四五层布板儿,用针线缝起来。再把自己纺织的白布剪成两厘米宽的长条镶嵌在一层一层布板上,初步的鞋底就算完成了。小孩子们围在一旁捡起剪下来的碎布板儿,自己再加工利用。弄成各种形状的小鞋底,学着大人的样子飞针走线。

      妇人们坐在房檐的荫凉下,开始纳鞋底,一手拿针锥,一手拿线绳,来回传梭就可以飞针走线的纳鞋底了。纳鞋底是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首先针脚要均匀,稀稀拉拉长短不齐,或密密麻麻挤成一团都不好看。另外,纳时要把线勒紧,不然线绳松松地趴在鞋底儿上不仅难看还不禁穿呢!

      据考究,千层底已有3000年的历史,这项纯手工手艺得到了传承,后人在先人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款式新颖了,面料更舒服了,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又不失对原始的朴素的文化追求。

你可能感兴趣的:(重温童年——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