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大艺术】——觉悟传统文化兴时态(26)


【“环境管理”大艺术】——觉悟传统文化兴时态(26)

一、最佳环境是成功伟业的前提

大地乃万物生发的土壤,土壤乃万物生发之母。没有合适的土壤,任何种子都不可能萌发生长。社会环境好比我们理想抱负得以实现的“土壤”,选择最适宜的落脚点是取得成就的前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由各种人际关系组成的社会环境,对奋斗者的影响更为重要。古今中外成大功者,对所处的社会环境都是心知肚明,他们总是倾尽所能,通过自己的社交努力适应和改造着周围的环境,以便让自己的理想长久深扎于沃土之中。

土壤是种子萌发的前提,水域是鱼儿存活的环境。不同土壤适应的种子有别,水域的改变会影响到鱼儿的生命,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就曾写到流水和止水的不同。

丞相王安石喜欢放生,每天到市场上买来活鱼放到江中,没有一条鱼不是活泼泼地游走。只有泥鳅、鳝鱼放入江中就死去了,由此知道泥鳅、鳝鱼只可以生活在止水中。

天生我材必有用, 一直被视为自负才高的狂傲用语,其实它是“世上没有真正的废物”之理的另一种注解。居里夫人曾说:“我们的天赋是要用来做某种事情的,无论代价多么大,这种事情必须做到。”是的,“垃圾只是放错位置的宝贝”, 人生下来注定要做某些事情的,关键就看我们将自己的天生之材用在什么地方、如何去用了。

许多成就一番伟业的英雄,青少年时代都曾饱受背井离乡之苦。然而,正是“精彩的外面世界”, 使他们的“天材”得以展现。正是苦难的生活环境,将他们的“心志”打造磨砺。无论你是一棵多么优良的树种,如果满足温室的舒适,便不可能长成参天大树。无论你怀着怎样崇高的理想,如果寻不到适合它展现的社会环境,便不可能取得任何成就。

二、物以类聚,辨别是环境选择的依据

欲让世界安宁,必然使英雄有用武之地。淳于髡在一天内就向齐宣王举荐了七名贤士,齐宣王大为惊奇地说:“我听说,方圆千里才能找到一个贤士,怎么贤士会肩并肩地站在你面前。百代中才出一个圣人,怎么如今圣人接踵而至了。在短短的一天时间里,你就向我推荐七个贤士,那贤士不是太多了吗?”淳于髡说:“事情并非如此。同类的禽鸟,往往都聚在一起。同种的野兽,往往住在一起。假如我们到低湿的地方去寻找柴胡、桔梗,即便寻找几辈子也找不到一株。如果到因黍山和梁父山的北面去寻找,那就多的用车子装运了。世界上都是物以类聚的,今天我淳于髡在贤者之列,大王向我寻求贤士,就好比到河里舀水,用火石取火一样。我将不断地向大王推荐贤能呢,难道就只有这七个么!”

是啊,我们找到河了还愁没有水喝吗?然而,如何去发现大河,如何判断河水的可饮度,这都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判别是选择的前提,只有我们清楚了适应自己奋斗的环境,并且掌握了识别它的方法,我们才能为自己的理想选择最适宜扎根的土壤。

三、娱乐方式是面镜子,能照出人的社交层次

博爱之人却总想着“与民偕乐”。无德之人把自己的欢乐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有德之人以使他人快乐为自己的快乐。

孟子去朝见梁惠王,见他正在御花园观赏鸟兽游鱼。孟子看到梁惠王兴味正浓,不便打扰,也就站在一旁观赏。梁惠王回过头来对孟子说:“有德之人也喜欢享受这种快乐么?”孟子回答说:“有德之人才能享受这种快乐,无德之人是无法享受这种快乐的。”梁惠王问:“这句话怎么讲呢?”孟子说:“周文王修建灵台中经之营之,庶民攻之。可见在修建过程中,周文王是很会经营筹划的。他常常对百姓说,慢慢修吧,大家不要着急。可是百姓听了,觉得文王很关心他们,反而十分卖力地干,灵台很快就修建好了。灵台建好后,里面养着油光水滑的糜鹿、羽毛洁白的飞鸟。池塘里养的是各种鱼鳖,非常活跃。周文王一进灵台,就感到非常快乐。是故,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梁惠王听了,默然不语。

梁惠王之所以“默然不语”, 是他认识到自己与周文王的差距。独乐乐,不若与人乐乐。与民偕乐者必定能做好一国之君,与人乐乐者必定能拥有更多的朋友。

四、志同道合者的火把能驱散逆境的黑暗

黑夜来临,使我们更易看清光明来自何处。失势之时,让我们更易分辨朋友的德行高低。通往成功的道路总是充满了坎坷,陪伴我们共度艰辛的只有志同的朋友。当万家灯火离我们远去,照亮前进道路的只有来自同道知己的火把。患难之中见真情,故而我们感叹越王勾践的无情。利害冲突见诚挚,故而我们赞美“管鲍之交”的可贵。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悦朋友之攸摄,慕管鲍之遐踪。

廉颇是战国时代赵国的一位大将,因战功显赫赵王将长平封给他作为食邑。当时有许多人跟他交朋友,一起饮酒作乐。不料后来赵王派赵括替代了他的大将军位,让他回家安歇,那些朋友马上跟他断交,看也不看他一眼。后来,赵括惨败,廉颇又被重用,于是失势时看也不来看他的朋友,又纷纷前来祝贺、奉承。廉颇很不高兴,马上下逐客令,其中一个便赔笑道:“老朋友,何必大动肝火?其实朋友相交跟做生意没有两样。要是有件货物,购入了可以赚一笔大钱,谁不买?反之,早知是冷门货,购进了连本也会赔上,谁去买它?”廉颇听完,不由叹到:“这真是市道之交!”

若是没有失势之变,廉颇又怎能看清“市道之交”们的真实嘴脸。反之,也可从某人得势后的社交姿态,认清他交友的另一层面。

五、只要调整好心态,好人缘会失而复得

有一位老总,在他公司财源茂盛之时,他的汽车碾扁过邻街的小鸡。他的狼犬自由散步,对着邻友的小孩露出可怕的白牙。他装修房子时,把建筑材料堆在邻居家门口。可以说,他在邻居中没有一点人缘。后来,他的公司濒临破产,他改为步行出入。他家的狼犬拴上了链子,他也经常摸一摸邻家孩子的头顶。可是,他仍然没有什么人缘。有一次与人谈起人间恩怨,邻居对他说:“人在失意的时候得罪了人,可以在得意的时候弥补;在得意的时候得罪了人,却不能在失意的时候弥补。”言者无心,听者有意,他若有所悟。于是,他暂时停止改善公共关系,专心改善公司的业务。终于,公司的生意又红火起来,他又有汽车坐了,不过他的汽车从此不再用喇叭叫门,并且在雨天慢速行驶,小心积水溅到行人身上。他仍然时常用手摸摸邻家小孩的头顶。后来,他搬家,所有邻居依依不舍送他到公路边上,用非常真诚的声音对他说:“再见,祝你好运!”

谁不期望有个好人缘?谁愿意自己成为被诅咒的对象?那一张张向你绽放的笑脸,犹如太阳般温暖,能熔化心灵深处的冰霜。那一声声真诚的问候,犹如教堂的钟声,能激起心海美好的涟漪。然而,所有这一切都依赖一个“好人缘”。“好人缘”是你健康身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恰如健康本身,拥有时并不觉得它有多少价值,一旦失去才会明白它的宝贵。不过没关系,只要认识到它的重要,调整好心态,你就会失而复得,并且再也不会将它失去。

六、关怀无声,真情总在伺机萌发

我们希望友谊之树常青,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我们的友情也会时常遭到各种势力的袭击,面对日趋枯萎的友谊之树,千万不可轻易放弃,只要真情的根还在,只要我们不停止浇灌,它就会再度萌发,比先前更加郁郁葱葱。一个电话,一声问候,带给朋友的是一份人间温暖。一封短信,一个鼓励,给予朋友的是一道情爱甘泉。为了友谊之根长存,你千万别再说“自己没时间”。

然而,我们确实“太忙了”, 真正忙的不是“身”而是“心”。妹曾有一位推心置腹的密友,离别后以读她的信为乐。后来那好友嫁了人有了孩子,便不再来信。妹觉得友谊受到了委屈,便去看她。她笑着说忙啊,忙孩子,忙丈夫,忙得静不下心来写信了,但也还是时时想起妹的。那一晚,她陪妹说了很多很多······生命本身存在着许多轮回,告别老朋友,结识新朋友。只要付出了真情你就感到暖暖的关怀,远方的身边的,都会让你感动。你不可能给每一位朋友写信、打电话,你只能在特定的日子里特定的环境里,想起朋友中的一个或几个。这就够了,友谊原本不是要成为生活的一份负担。关怀有时是问,有时是不问。

真情不露,犹如大树的根。关怀无声,恰似地下嫩芽。真挚的友谊不会因为联系的中断而消失,真切的爱意不会因为别离而减弱。当你与朋友别离的时侯,不要忧伤。因为你感到他的最可爱之点,当他不在时愈见清晰,正如登山者从平原上望山峰,也加倍地分明。

七、征服环境之前须先战胜自己

《孙子兵法·谋攻篇》有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伐谋”就是挫败敌人的战略计谋。“上兵伐谋”是说在战略计谋上战胜敌人是最上策,也就是“斗智”, 这恰好与征服环境需要更多才华相对应。才华是征服环境之必须,然而拥有才华却不能保证征服环境的成功,关键还在于才华发挥的效果。

两个猎人看见天空有一群大雁飞过,于是就张弓搭箭,准备把它们射下来。忽然,一个猎人说:“这一群大雁肥得很,打下来煮了吃,滋味一定不错”“还是烤着吃好,烤了吃又香又酥。”另一个猎人固执地说。两人持各的理由,争论不休。后来请人出来评理,总算得出了一个解决的办法:射下来的大雁,一半煮,一半烤。但是,等到他们再去射大雅的时候,那群大雁早已飞得不知去向。

两个猎人不是没有射雁的本领,然而一群大雁从头顶上飞过却毫无收获,是他们自己“无休止的争论”, 失去了本领发挥的时机。

每个人心中都有两个“自我”, 我们暂且称之为“阴我”和“阳我”。就像那两个争论不休的猎人,当我们决定做一件事之前,这两个“自我”各自从“阴、阳”的角度阐述利弊、得失,使得我们犹豫不决、踌躇不前。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如果你没有抓住有利的时机征服社会环境,那么,到头来社会环境就会反过来把你征服,使你丧失本来的我,被迫放弃你的理想和做人的准则。到那时,望着那离你远去的理想彼岸,你只有哀声长叹。

八、山不辞土方增其高,谦者笑在最后

茂密的树木既为水土避免流失提供了保障,又为鸟兽提供了理想的栖息之地,青山中到处都有优美的自然风景。在人类社会中,谦者犹如青山,智慧的清泉永不枯竭,爱情的鸟儿不停地歌唱。他们身上聚集了被社会忘却的灵魂,他们身上有着人间最美的风景线。

秦朝末年,民变四起,最先举起义旗的是陈胜。他率领义军攻城掠地,横行千里,竞把一个空前强大统一的秦朝帝国震得摇摇欲坠。陈胜出身贫困,少时便有大志,可惜他没能根除一般暴发户的劣根性,致使他的成功昙花一现。这种行径,从他对待老朋友的态度方面可见一斑。张楚政府建立之后,许多故友来找他,他不仅怠慢这些故友,还借故将其中一个不懂礼节的杀了。远方而来的旧故,实在无法忍受,便纷纷离去。跟随他左右的新友,更是感到危机四伏,也个个自谋出路。最后,陈胜竞被自己的驾车小臣庄贾所杀,实在令人可惜,然而这偶然事件的背后,也有它必然发生的理由。

人生是一处硝烟无法散尽的战场,旧的敌人被消灭新的敌人就会出现,我们只能把已经达到的成功目标作为新征程的起点,以谦逊的弱者姿态重新出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战国时代的范蠡,本来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辅位越王勾践,进行20年“卧薪尝胆”的复仇计划,运用美人西施迷倒敌国君王夫差,然一旦复国成功,他便不辞而别,偷偷来到齐国一处偏僻的地方,开垦荒地、发展农业,开始过起另一种新的生活。而仍留在勾践身边的另一位辅佐重臣文种,却落了个拔剑自刎的下场。范蠡在齐国没几年,便积蓄了相当可观的巨额财产。齐国君王得知后,便邀请他担任齐国的宰相。使者走后,范蠡对下人们说:“我当官当到卿相,种地得到千金,这是布衣出身的最高境界了。如果长久享受,这是不明智的。明天我们就把财产散发给穷人,离开这里。”于是他再度出走,来到齐国陶地(今山东肥城县), 并改名为“陶朱公”, 开始从事商业活动,没几年便成为当地首富,最后在自己的府第寿终正寝。

如果范蠡不把仕途上的成功作为弃政务农的起点,他的下场与文种没什么两样。如果他不把在齐国务农的成就作为异地经商的起点,他又怎能成为当地的首富寿终正寝。看来,古人强调的“优好之所勿久恋,得志之地勿再往”, 确实有理。

人生旅途,永远没有终点。山外有山,人上有人。柔能克刚,惟有谦者才能笑在最后。

丁俊贵

2020年4月17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环境管理”大艺术】——觉悟传统文化兴时态(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