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扎根实践,探寻无限可能——《你好,寒假!》读后感之二

      今天,阅读的是《你好,寒假!》的第一章:在教育的空隙开展教育研究。

      在多年前,像我这样的一线教师是谈“研究”色变的。大家普遍认为研究是大学教授要做的事,对于身处教育“火线”的我们来说,实实在在做教育,就是做好了本职。虽然也会写一写论文,但大多是为写而写。后来有了课题研究,跌跌撞撞地参与实践和写作,似乎也像那么回事。但是当自己领衔了课题之后,发现研究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难。然而,读了李老师撰写的《在教育的空隙开展教育研究》之后,我对“教育研究”有了新的认识。

        读这一章的引言部分的四段文字,着实费了一些时间。前面两个自然段写得是“你好,寒假!”这个项目的研究实践历程,并不难理解。读后面两段文字时,借助百度才对一些概念有了初步的理解。什么叫“教育学的价值”?百度的结果是(1)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2)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3)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4)提高教育实际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5)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什么是“扎根式教育研究”?百度的答案是“扎根理论研究法是由哥伦比亚大学的斯特劳斯(AnselmStrauss)和格拉斯(BarneyGlaser)两位学者共同发展出来的一种研究方法。扎根理论的方法是运用系统化的程序,针对某一现象来发展并归纳式地引导出扎根的理论的一种定性研究方法,也就是说,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它的基本思路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直接从实际观察入手,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然后上升到系统的理论。这是一种从下往上建立实质理论的方法,即在系统性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寻找反映事物现象本质的核心概念,然后通过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建构相关的社会理论。扎根理论一定要有经验证据的支持,但是它的主要特点不在其经验性,而在于它从经验事实中抽象出了新的概念和思想。”这样的体验,让我对理解概念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图片发自App

一、如何选取教育研究对象

        第一节的开头,李老师写道:“教育研究不仅要在已有的结构、边界内,做解释性、批判性或建设性研究,更需要通过突破边界而实现教育的不断更新乃至于重生。”的具体表达之一,“就是研究对象的更新、转换或发现”接着,以终身教育研究为例,陈述在打开的新领域中,有不同的研究视角、研究立场和研究方式,并引用了国外学者分析过的三类研究取向,得出有可能“形成更聚焦、更微观、更宏观、根恶搞综合疑惑更开放的理解与实践”在具体阐述了相对于终身教育体系而言的寒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研究是个微观领域,并以老师们的具体调研反馈以及具体分析,得出学生的寒假生活成为教育“空隙”的背景和原因。进一步思考“是否”还存在更多的教育空隙?比如,“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的寒假生活研究,寒假生活重点隔代教育研究,寒假中的班级、学校文化发展研究等。”我想,如果再从时间上进行拓展,那么学生的双休日、节假日、暑假生活应该也是教育的空隙吧。可贵的是,李老师还带着我们一起反思:教育研究的对象何处寻?重点突出的是“关注中国本土的教育问题,关注具有中国性的教育存在。”强调的是“扎根在中国文化与社会情境中的研究,是体现中国个性的研究,是创生具有世界贡献的中国研究成果的研究”。眼前立即浮现了李老师将顾校长的“幸福作业”研究带到国际论坛上令我们自豪喜悦 的情景,想起了来自国外的学者、教授来我校访问时对“幸福作业”研究的高度赞誉,想起了“你好,寒假!”项目组伙伴们在各类杂志上频频发表的研究论文……正如教授所说:“无穷无尽的教育存在,是教育研究的源头活水;教育需要扎根下去。”

图片发自App

二、如何开展教育研究过程

      首先,“教育研究起点是教育敏感,并在相互唤醒中清晰主题。”李老师从“你好,寒假!”项目发起的缘由和再次研究基础上的思考和追问,阐述了成就了这个项目研究的发起过程。自然地得出“真正的教育研究源于教育敏感:发现问题、发现研究资源、发现研究空间,同时语气其研究首先,“教育研究起点是教育敏感,并在相互唤醒中清晰主题。”李老师从“你好,寒假!”项目发起的缘由和再次研究基础上的思考和追问,阐述了成就了这个项目研究的发起过程。自然地得出“真正的教育研究源于教育敏感:发现问题、发现研究资源、发现研究空间,同时预期其研究成果,透析其研究价值”,再转化为一群人的共识。并以此总结如何获得教育敏感,如何达成教育研究的共识:研究者对教育实践的熟悉程度、合理的研究方法获取信息、验证假设、专业的态度和能力,如此,才能“促成教育发现的分享、研究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推动具体的研究实践。”

        其二,教育研究过程需要“理性与情感的交融”。如果说情感是“血肉”的话,那理性就是骨干,是核心。这一群志同道合者,硬是在专家学者的指导下“学会了研究”:会使用问卷调查、访谈、材料分析等研究方法,清晰了相关理念,合理性提升了思维方式。

        其三,教育研究的本质是教育创造。“你好,寒假!”项目在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上都实现了创生。从具体的学校、地区和群体的教育创造,到教育学的知识创生、积淀、传播和转化,再到通过这一实验总结成果贡献与中国教育研究界。在阅读到这里时,我再一次感受到这个项目所具有的美好的教育学的意蕴。

图片发自App

三、如何梳理和提炼教育研究成果

        李老师从“教育时空”“教育主体”“教育资源及结构”“教育目标”四个维度向我们呈现了“你好,寒假”这一项目的成果与价值:“让缺乏教育意识的空隙变成了自觉的教育,实现了意识水平的提升和教育价值的开发,从而有限度、也不失突破性地重建了教育边界与内涵”。          这一章内容,李老师不仅向读者阐明了这个项目的研究历程和实践过程,同时他一直在借助这个项目引发读者对教育研究的思考,并不断向读者渗透做教育研究的思想与方法,完美地将新基础教育成事与成人的理念渗透其中,呈现着他厚朴如树的研究底蕴,展示了他温润如玉的学者情怀。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育研究:扎根实践,探寻无限可能——《你好,寒假!》读后感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