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把自己当回事的时候,已经成功一半

他人是我,是另一个我,是不是我的我,是我所不是的人。- 让-保罗·萨特


01

身份是一种幻觉

“身份”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词,那是我们自己建构出来的东西,当你不再用社会架构下的视角看你自己时,“身份”这个词就不存在。

当我们在说“身份”时,显然不是在说自己的identity,是在说“等级”。

我知道,在家庭中、职场中、关系中,没有人喜欢用“权力”、“等级”来限制自己,划分自己的定位,但我们却在无意识中自顾自地形成了“身份”一说。

我是老师,你是学生,我说的话你必须听;

我是老板,你是员工,我的观点你必须同意;

我是经理,你是下属,我的活你必须来干。

然后,我们给自己设好了条条框框,我是这个身份,我不能做这个,我是那个身份,我不能做那个。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这些经典,似乎只能发生在学生阶段。对于成年人来说,每个人都觉得自己什么都懂,哪里会跟别人学习呢?尤其是当他们觉得那个人“还不如自己”的时候,这多么掉面子、丢身份。

自从运营了读书俱乐部,我不得不做一些非常琐碎的事情,没什么技术含量,但这些事必须要做。因为商业模式决定了这是一个to C的业务,to C的业务性质就是碎的,只要业务需要,你就得去做。

读书俱乐部嘛,顾名思义,是做内容的;而且,L小姐书的定位,现阶段很大一部分基因是“个人成长”,就是服务他人。

“服务他人”可不是文字表达一下、嘴巴说一下这么简单,而是要能够感受他人、捕捉他人的需求,然后,才有可能去服务。如果做的人内心不够笃定和平和,这个事就没法做,我的意思是,就没法达到做这件事的初衷。

以至于身边认识我的人,都不太能理解,L小姐为什么要放下身段,去做这些“小事”呢,他们甚至为我感到委屈。在他们眼里,曾经的Fanly是那个驰骋疆场做“大事”的人。

其实,和我共事过的人都知道,我做事的风格从来没有变过。大家现在觉得不一样,是因为现在做的事是社群思维和新媒体运营,我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公开透明的,你们见证着我从第一天开始到今天的每一步,你们看到了。

过去,你们没看到。你们只知道我是做什么的,但并不知道我每天都在做什么。因为没有公开,也不需要公开,商业模式决定的。

所以,不存在什么大事、小事,所有的大事都是由小事组成的,就像盖房子一样,它不是一夜间拔地而起的,是一块一块砖头堆砌而成的,每一块砖头都重要,少一块也不可能成为房子。

那些辉煌的战绩也一样,不是天天有捷报。你们看到的只是结果,没看到的,是在此之前的每个日日夜夜,从来没有变过。

作战的时候,要和你的士兵同吃同睡《年轻一代在想什么(下集)》,没有身份的说法。

02

什么是大事、小事?

为了不造成大家混乱,一下子又闷起头钻进细枝末节里,还是要阐述一下区别和差异。

如果一定要对大事、小事加以定义的话,那么,大事是愿景、是目标;小事是行动、是步骤。

这两者必须清晰可见,而且,缺一不可。

我们之前讲过目标分解、讲过知行合一,参考文章《为什么总是没有办法专注?》、《道理都懂,为什么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今天稍微回顾一下“知行合一”,因为这太重要了。“知行合一”就是把大事、小事结合起来,并实现它们的过程。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微一,允执厥中。

其涵义为:人心变化莫测,道心中正入微;惟精惟一是道心的心法,我们要真诚的保持惟精惟一之道,不改变、不变换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最后使人心与道心和合,执中而行。

,指环境。

,薇者隐行也,这里用的“行”,是知行合一的行,不是隐形的形。睁开眼睛是看不到的,需要打开心眼。用什么方式打开心眼?静坐。静者,审也,自审也,就是自省。儒家讲的审是向内的,指内视。

,精而不杂,纯而不杂,是对应“危”的。

,正而不离。永远清楚主线在哪里。

,允者信也,允者诚也。要达到“允”的境界,就是信诚,与天地大道合一。允,就是儒家讲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中正之道。

知行合一,在商业中是非常重要的。看似简单,却非常难做到。难做,不是说事情难做,而是不清楚做一件事情的原因和目标,那肯定就不知道如何做。

如果知道起点,也知道终点,唯一要做的就是知行合一。

用现代话说,就是先设定好目标,然后用倒推的方式去执行,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03

不拿自己定义自己

很多人没有创业过或者在创业环境中待过,不过现在社会发展节奏这么快,商业环境变幻难莫测,就算在大企业里,我相信你也能感知到这种变化,包括但不限于公司重组、业务调整、人员更换、降薪裁员等等。

尤其是这次疫情,我身边的一些朋友一年已经换了三、四份工作,每每想到这些,我都觉得于心不忍。

不忍这些朋友们重复在求职的路上,屁股还没坐热,又要换去下一家,每一次求职都是一份煎熬,还有什么心思做事情,精力全部耗费在找工作上;也不忍那些“濒危”的企业,在外部环境重压下,不得不一直调整找机会,每做一个决定都是一次挣扎,还有什么力气谈未来,先活下来才是真的。

前几日,见了一位朋友A,几年没见了,他还是保留着以前的格调。只是这次有点不一样了,他的脸上多了一份人生历练过的“沧桑”和“从容”,在我看来,这个印记很真实也很感人。

和A的认识是通过一个共同的朋友阿K, 这帮朋友曾经是XX滩最会玩的人,也都是派对上最抢眼的一群gentlemen。L小姐那两年也经常出去参加派对,那时,真的很需要这样的环境来释放高负荷工作带给我的压力。

阿K他们常常办那种超过200人的大型派对,只要在S市,在那些最好玩的派对上,总能找到L小姐和这群小伙伴们的身影。

我们一起回忆着过去,也互相更新着近况。A三年前开始经营一家英伦风的高定店,这非常符合他的气质和喜好。

大家各忙各的,平时也没什么机会见面,这次他是来我们的活动,结束后他说还没吃晚餐,我们就边走路边聊天,走去餐厅。

路上他突然说到:“几年前,我还是一个愣头青,总感觉初生牛犊不怕虎,现在,我对一切充满着敬畏。”

我除了微笑着,听他继续讲着,感觉任何一个字的回应都是多余。

疫情,对于一个实体店的冲击是致命的,过去一年,他像无数个企业雇主一样,坐如针毡,煎熬着......

他说:“有些日子,整个人都是不好的。”

我说:“过去10年我都在创业,特别知道创业是什么滋味。焦虑很正常,焦虑的时候,人才会进化,那部分基因才不会被淘汰。找到正确排解的方法就好。”

他说:“本以为已经挨过拐点,业务呈平稳上升趋势,突然来个黑天鹅事件......"

我说:“我们要把人生拉长了来看,不要只看这几年,也许这几年就是我们人生的至暗时刻,不会更糟了。要庆幸这样的冲击发生在你非常年轻的时候,我们完全有能力应对,而且是一次很好的历练,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机会。”

我们就这样看似轻描淡写地聊着,一顿饭的功夫,其实也聊不了太多,但足以让我思考很多东西。不是每个对话,都能引发我的思考。

一个人要经历什么,才能说出“我对一切充满着敬畏”,目光是那样的坚定而柔和。当一个人有这样的感触时,他已经不是他自己了,他是他人。

我大概能理解这种心境的产生意味着什么。

和A的对话像是一面镜子,让我重新端详了一次镜子中的自己。当我回过头去看过去这10年,我清楚地知道哪些地方在起着变化。10年的磨砺,足够锻造一个人的能力和毅力。我想,我是幸运的!

如果我们看到有些人的人生特别容易时,那是一种假象,没有人的人生是容易的。如果真的有人很容易得到了一些东西,他们也会很容易失去,这是自然规律。

04

总结

要想做好一件事,必须去身份化,不要把自己当回事。你要为你做的事情调整自己的状态和行为,这种时候,是事情决定你,不是你决定事情。

-THE END-

L小姐书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把自己当回事的时候,已经成功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