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读后感「五十二」出生入死

书籍封面

题外话:

《道德经》的版本很多,每一位译者所做的翻译和所做的解析以及所举的例子,多多少少都有些不一样,为了方便想看原书籍的朋友查找,还是写清楚译者的姓名比较好一些。本人选的版本,是译者蒋信柏的版本。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

原文:

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
以其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
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
以其无死地。

译文:

人出世为生,入地为死。
长寿的人占十分之三,短命的人占十分之三。
本来可以长寿但自己走向死路的人占十分之三。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对生活执着过度了。
听说善于养生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犀牛和老虎,进入战场不会受伤。
犀牛对其无法施用它的角,老虎对其无法利用它的爪,兵器对其无法施用它的锋芒利刃。
那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他不蹈死地。

本章主要探讨人的生死问题。

生和死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很多人想逃避这个话题,但我们又怎么能逃避得了呢?

生给我们带来欢喜,而死亡给我们带来悲伤痛苦。我们高高兴兴迎接新生命,哭哭啼啼送走死去的生命。

很多人谈“死”色变,但无论我们如何惧怕死亡,死亡都不会对我们心生怜悯,它不会因为我们惧怕它而避开我们,它会在一个我们无法预料的瞬间降临到我们头上。

死和生相对存在,因为我们的降生,所以死亡也随之而来,无生也无死,有生就有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意思是天生长命的人占十分之三,天生短命的人占十分之三,这是天命,无法被我们破解,我们只有淡然地对待它,任何人为的干预都于事无补,只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为什么这么说呢?

“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就是说本来可以长寿的人因为自己的原因而早亡的占十分之三。

我们都知道人是有思想意识的动物,意识的发展使人产生了私欲,私欲无法得到满足使人痛苦。

我们都希望自己过得比别人好,什么都和别人比,别人有别墅、汽车、高学历,希望自己也有,但无论自己怎么努力,都没有办法拥有。渐渐地,发现别人什么都有而自己什么也没有,总觉得自己倒霉,觉得自己枉来世间走一遭,越想越生气,越想越觉得生活对自己不公平,郁闷的情绪总是挥之不去。时间一长,毁坏了自己的身体,减少了寿命。

所以说,我们无法破解天命,只能淡然地对待它,任何人为的干预都于事无补,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真正合乎大道德行的人,即便老虎和犀牛用了它们的利爪和尖角,也不会伤害到他们,因为他们心里没有伤害的概念,犀牛和老虎的凶猛对他们没有任何意义;即便身在战场,不会惧怕敌人的刀剑,他们冲锋陷阵,丝毫没有对死亡的畏惧,一切顺应自然,刀剑的锋刃也失去了它固有的威力。

与之相反,贪生怕死的人不敢与敌人进行搏斗,自然会受到敌人锋利刀剑的攻击,刀剑的利刃在贪生怕死的人身上有了用武之地。

“以其无死地”这样一句深刻的话,概括了善于养生之人使锋利的刀剑、凶猛的野兽没有了一展神威的领地的原因。善于养生之人依照天道行事,任何外患也就无法接近他的身体,无法施展其威力,自然他就不会走向死亡的领域。

我们生命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偶然性,这种偶然性决定了它是来之不易的,是应该好好珍惜的。

我们都恐惧死亡,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对生命的珍惜不是用单纯的怕死来表现,而是可以通过让生命释放价值和能量来表达对生命的珍重。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经》读后感「五十二」出生入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