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之道》

第一,巴菲特选择股票的“十二条标准”是什么?

本书作者提炼了巴菲特选择股票的“十二条标准”,并把这些标准分为企业、管理、财务、市场四个类别。

先来看“企业”这一类, 它包括三条判断原则:

第一,企业是否简单易懂?

第二,企业是否有持续稳定的经营历史?

第三, 企业是否有良好的长期前景?

股神把企业分成两种:一部分是“有护城河”的伟大的企业;另一部分,是占市场大多数的普通企业。

他认为有“护城河”的企业前景会更好,因为这些企业有共同的特点:他们被需要或渴望,同时又无可替代。这些特点让这些公司能保持售价,偶尔还能提高售价,却不用担心因此失去市场份额。比如,在巴菲特看来,可口可乐就是这样的公司。人们都爱喝可乐,而可口可乐配方独特,也能已经具备了品牌效应,很难替代。

在考察完企业本身以后,第二类原则是看管理,包括:管理层是否理性,是否坦诚,能否抗拒惯性的驱使?

许多人在投资时,很少考虑管理的因素,但巴菲特明确提出,仅仅看企业是不牢靠的,管理层非常重要。他投资的企业,必须由他欣赏、信任和具有竞争力的管理层来管理。

了解管理层以后,还要看企业的财务状况。在这方面,巴菲特侧重于修正人们常用的财务指标,将复杂的公司财务归纳为比较简单的投资原则,这方面有四条标准:

第一条,巴菲特认为,投资者要重视净资产回报率这个指标,而不是每股盈利。

财务标准的第二条,是计算真正的“股东盈余”。一般来说,投资人都会看公司的净利润来判断运营状况。但巴菲特认为,在净利润的基础上,有必要减去企业的资本支出,得到股东盈余这个指标,才是更准确的。

财务标准的第三条,是寻找具有高利润率的企业。

财务标准的第四条,是“一美元原则”,也就是每留存一美元的利润,至少要创造一美元的市值。如果公司不向股东分红,而是将利润留下来做进一步的投入,那么,至少要保证产生的市值比投入的成本多。

对财务做了进一步了解以后,要从市场角度来考虑一家公司的股票。具体来说,有两项标准。

市场标准的第一条是,要确定企业在市场上的价值。

市场标准的第二条,是指与企业的价值相比,能否以折扣价格购买到?

第二,巴菲特如何建立投资组合?

巴菲特提出了一种投资组合管理法——集中投资。意思就是,挑选几只长期能产生超越平均水平回报的股票,将资金大量投资在它们身上,在遭遇短期市场波动时,忍耐坚持。

这套方法分为四个步骤:

第一步,是计算跑赢市场的概率。

第二步,是等待时机:到你喜欢的股票,股价低于内在价值时,就是买入的信号。

第三个步骤:根据信息及时调整组合。当你投资了几只股票以后,你需要对这些公司保持长期关注,要谨慎地观测公司本身发生的情况。

集中投资的第三个步骤:根据信息及时调整组合。当你投资了几只股票以后,你需要对这些公司保持长期关注,要谨慎地观测公司本身发生的情况。

第三,如何培养投资者的必备品质?

巴菲特认为,成功的投资不要求有高智商,或在商学院接受高等教育,但要有理性的性格。具体来说,就是回望过去、总结现在,分析若干可能情况,最终做出抉择的能力。

不过,要保持理性,并不容易。因为人天生就具有许多心理上的偏误。这些偏误,很容易让我们在投资中犯错。因此,要做好投资,就需要学一些心理学知识,克服这些心理偏误。

人类天生有四种常见的“心理偏误”,只有克服它们,才能成为理性的投资者。

第一种偏误,是过度自信。心理学家做过许多调查,请被调查者描述一下自己的驾车水平,结果,绝大多数人都会说自己的水平超越平均。

第二种心理偏误,是过度反应偏差。科学家的研究指出,人们往往对于坏消息反映过度,对于好消息反应迟钝。因此,如果短期的财务表现不佳,人们会不经过仔细考虑,就快速做出过度反应,由此,股价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第三种心理偏误,是厌恶损失。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对于同等数量的损失和盈利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损失所带来的痛苦,是盈利带来的喜悦的两倍到两倍半。

第四种心理偏误,是从众效应。许多人喜欢跟风,看到别人在买什么股票,或者听到一些小道消息,就盲目投资。这样做投资,亏损是不可避免的。

在投资中,需要不断提醒自己,克服以上四种心理偏误,这样才能成为理性的投资者。

在理性之外,投资者还应当培养耐心。根据诺奖得主卡尼曼的研究,人类的思考分为“快思考”和“慢思考”。要想在投资中保持耐心,就要摈弃“快思考”,养成“慢思考”的习惯。

慢思考,是指对事实、知识反复考察,经过周密研究,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一般来说,慢思考需要较长的时间,比如几天、几周、甚至好几年。当投资者慢思考时,他会沉下心来了解更多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竞争优势、管理层理性配置资产的能力、公司的真正市场价值等等,甚至要实地调研企业,了解消费者、竞争对手的看法。为了让慢思考达到最佳状态,必须花时间去推敲,甚至沉思、冥想。

保持学习是赚钱的重要原因

你可能感兴趣的:(《巴菲特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