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正当时”红旗渠精神思政课

同学们,2022年10月28日对我们林州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天。这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林州,我们林州人为之振奋!

这是党的二十大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外出考察。“红旗渠很有教育意义,大家都应该来看看”,习近平总书记在林州红旗渠纪念馆考察时这样说。作为林州人,在为之自豪的同时让我们再次把目光投放到红旗渠上。

今天咱们分四部分一起学习交流。

首先我要考查一下大家对红旗渠知道多少……很好!大家不愧是红旗渠的后人。

同学们,50年前,林县县委带领林县人民靠着一锤一钎一手,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修建了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人工天河”红旗渠,更在这场伟大的实践中孕育出了“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红旗渠精神。

接下来让我们通过一个视频了解一下为什么要修建红旗渠以及当时引漳入林的具体情况。

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历时近十年。该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当时我国物质条件贫乏,百姓经常处于吃不饱穿不暖的境地,在工业化落后,重型机械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这样的一项宏达工程,对人力物力财力都是极大的考验。

(浩浩荡荡的修渠大军,天险虎口崖,修渠队伍中不乏稚嫩的面孔,崖当房,石当床,虎口崖下度时光)

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林县的广大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干字当头,在工地与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与群众风雨同舟,血肉相连。修渠工地上,段与段、营与营、连与连之间还相互比赛,涌现出98个标兵连、233个董存瑞标兵班、117个李改云突击队、2472个模范人物。

  红旗渠建设中,吃苦在前,是每个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他们经常背着钢钎䦆头,清理地基,抡锤打钎,吃大锅饭,啃窝窝头。其中涌现出“除险英雄”任羊成,献身水利事业的技术员吴祖太、最小修渠人张买江等大批先进典型。

1927年,任羊成出生在河南省林县任村镇古城村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1958年,31岁的共产党员任羊成响应县委“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号召,带领全村90余名社员奔赴南谷洞水库参加施工。

“引漳入林”工程动工后,任羊成又转移到红旗渠工地劈山修渠。红旗渠从太行山的悬崖峭壁穿过,不时有松动的岩石滚落,影响施工。为了保证民工安全,加快工程进步,共产党员任羊成担任除险队长,带领12名除险队员,腰系绳索,凌空飞荡。在一次除险中任羊成被一块悬崖上掉下的石头砸在嘴里,三颗门牙横在口里,他吐掉碎牙,除险不止。

吴祖太是为修建红旗渠牺牲英烈中唯一一名外乡人,是林县引漳入林工程(后改称红旗渠)首张蓝图的设计者和初绘者。1960年,红旗渠开建初期,因进王家庄隧道察险时遭遇塌方,牺牲时年仅27岁。

张买江,张运仁之长子,1962年母亲赵翠花给年仅13岁的买江讲述了其父在红旗渠献身的经过,说:“你爹没有修成红旗渠就走了,你要接过他的担子,继续完成红旗渠建设。”张买江前仆后继,奔赴红旗渠工地后,人小志坚,踏实肯干,不怕苦,不怕累,被称为“最小修渠人”。

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更多的是一些默默无闻的奉献者。虽然有的已经不在人世,但“吃苦耐劳、自立更生、艰苦奋斗”的红旗渠精神永远闪耀在我们心中。

如今的红旗渠已经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每年吸引成百万的游客前来参观学习、考察交流。

红旗渠不仅仅是一条物理意义上的石砌水渠,更是一条承载着价值追求、凝结着勇气智慧、蕴含着创新创造、流淌着奋斗气质的精神之渠。如今,红旗渠已经静静流淌60余载,在红旗渠的灌溉下,林州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林州人民坚持红旗渠精神,与时俱进,使林州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辉煌。2021年,林州市生产总值为615.3亿元,比上年增长6.8%。同年入围全国“双百强”县(市),林州成为整个河南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强县。

薪火相传终有继,江山更待新宇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众多场合反复提到青年,他指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一代必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而作为红旗渠精神的传承人,我们正逢其时,不可辜负,要作出我们这一代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旗渠精神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们要肩负起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接下来同学们可以结合我们初中生的现实生活互相交流表达,畅享未来。

(小组交流分享)

同学们,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不负韶华,努力创造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红旗渠”。

你可能感兴趣的:(“青春正当时”红旗渠精神思政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