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骑车摔倒,右肩膀受伤,中间发生了一件小事。
让我对个人想保留的一丝私密的话题产生了一些思考。
有天晚上11点,桌上的手机铃声突然响起,一看,是姨丈打过来的电话。
姨丈:文华,睡了?重阳有回家吗?
我:姨丈,晚上好!我还没有睡,重阳不回去呢。
和姨丈唠叨几句,他突然问到:听你妈说,你开车摔跤了?有去医院检查吗?是否严重?
我:是的,上周六下雨开车,路滑摔到的。去医院检查了,没事,多谢姨丈关心。电话中,姨丈也说了他前几天被一辆电动自行车撞到的经历,幸好也是不严重。
聊了25分钟,挂了电话,电话中我不想说太多关于事故,上面的对话也是他问我答。
10月9日发生的骑车摔跤事故,我没有第一时间告诉家人,是我自己去的医院检查。10月12号才和我妈说的。
一、报喜不报忧,大部分人天性
报喜,是不想让爱的人担心,当然如果报忧,不排除怕被责骂。喜欢报喜的人常常更愿意忍耐、承担和付出,被认为是性格更成熟的人。
电视剧《一起深呼吸》中,主角周悦刚脱险,这时父母打来电话给她庆生,她强忍心中的苦楚,笑着对父母说:“放心吧,都特别好!”
同样,在电视剧《最酷的世界》里,滕小小告诉父母自己过得挺好,可来访的父母看到她脏乱的生活,不免心疼那个说“挺好”的孩子。
父母的心疼,孩子的囧色,两代人的心情都变得五味杂陈。
随着年纪的增长,现实的我们何尝不是这样:
工作被老板骂得自说委屈;产品持续暴露问题,被客户数落,不敢直言;晚上加班还没有来得及吃晚餐,和家人说已经吃饱;生病一个人在医院......和父母说工作都顺利,自己生活很安好。
“好,特别好,身体也好,什么都好,大家都很照顾我,放心吧,你们好好照顾自己,注意身体......”这些话,听着耳熟吧?
据说,“我挺好”是异乡打工人最常和父母说的话,其次是“你放心,我都知道”。
看起来简单的话,仔细想想有时很戳心。
报喜不报忧并不是孩子们的专利,很多父母不也是一样?
生病住院,和孩子说都安好,提醒孩子在外面注意身体;为省钱,宁愿步行10公里,也不愿乘车,有条有理说步行不累,还可以锻炼身体;粗茶淡饭,舍不得买好点吃,口里说着天天有鱼有肉......
报喜,是用成熟诠释爱,报忧,是以信赖拥抱彼此。
二、报喜报忧,要有自己的处理方式
在2019年,中国青年报联合问卷网对2008名(00后占2.8%,90后占35.4%,80后占45.2%,70后占12.5%,60后占3.4%)受访者做了一项关于“报喜不报忧”的调查,52.0%的受访者坦言自己和父母之间经常是报喜不报忧,43.6%的受访者和父母之间偶尔这样。
受访者和父母之间最常在工作(59.0%)、财务状况(56.3%)和健康状况(56.0%)等方面报喜不报忧。
为什么有的人和父母之间会报喜不报忧?
调查中,61.7%的受访者归因于不希望对方为自己担心,51.2%的受访者归因于希望给对方更多的安全感和舒适感,50.3%的受访者觉得自己可以解决,不需要告诉对方。
心理学研究表明,缺乏信任的家庭,成员之间沟通的难度会加大,也有专家指出,父母和孩子之间如果彼此隐瞒,可能会造成彼此关系的日渐疏远。
我们“报喜不报忧”究竟是为了什么?是希望家人别为我们过分担心,是觉得自己可以一力承担,是认为可能会产生不必要的麻烦……
“总报忧不报喜”让人觉得你遇到问题不自己解决,会对你的生活能力、工作能力产生怀疑。 什么事情报喜,什么事情报忧,什么时候报,我觉得自己舒服,对他人不造成太大影响,自己决定就好。
如我开头说的摔伤事情,我觉得我能处理好,如果发生第一时间就找家人,他们可能会直接请假过来,会给他们造成一定的困扰,一个影响多个。
不是我不想报,我想过段时间再和他们说。当超出我能力时,比如摔得很严重,我会选择第一时间告诉他们,因为他们是我最亲的人。
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是“报喜又报忧”。
报喜报忧?这个问题,我觉得在你心里是有答案的,不用太纠结。
最后的话
家,是每个人心头永远温暖的港湾,家人,是我们紧密相连的羁绊和挚爱。
日子会忙,生活会苦,艰难会有,快乐也会有,不论选择报喜或报忧,或许最重要的都是告诉父母和亲人,人生酸甜苦辣很正常,我们能够为自己的选择坚守。
每个人都有自己想保留的一丝喜和优,相互理解,不去打破(工作上另说),也许这也是人生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