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谈教育

1教育的作用

教育既不会使人变得更道德,也不能使他更幸福;既不能改变他的本能,也不能改变他的热情。并且,假如受到不良引导,教育的作用就会弊大于利。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还是让学生找到自己的价值,使学生生活得更好。)

2教育制度的弊端

它使接受教育的人非常厌恶自己的生活状态,一心想要摆脱它。工人不再想当工人,农民不再想当农民,地位卑微的中产阶级但愿自己的后代端着国家公务员这个铁饭碗。

(浮躁,愚蠢,混乱,多余的不满的骄傲的闲人。)

通过非自然、反社会的管理体制,过分延迟了实践时间,实行学校寄宿制度,人为的训练和填鸭式教学,学习负担沉重,不考虑时代的发展,不思考成人的年龄和人们的职业状况,忽视年轻人即将投入其中的现实世界,忽视我们生活于其中并且务必适应或者提前学会适应的社会,忽视了人类需要经历的种种挣扎,挣扎中他要学会保护自己,为了站稳脚跟,他需要提前全副武装并意志坚强。

学校非但没有培育年轻人具备达到自己明确的目标所应具备的素质,反倒让他们丢失了实现目标的能力。

因此务必指出冷漠而中立的群体是怎样变为一群心怀不满,随时准备听从空想主义者和雄辩家召唤的大军,现行教育制度是怎样塑造这类思想的。

3应试教育

一个年轻人在缺少个人主动性的情况下死记硬背,他的判断力和主见就这样被消磨殆尽,对他们来说,教育就是背书和听话。

(高考、专升本、考研等大多数考试的应对方式就是死记硬背。本来对某专业感兴趣,主动去阅读相关书籍才是正确的学习方式,但为了应考,不得不把主动学的内容变为被动的死记硬背,真是荒谬。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仅是主见、判断力的丧失,还有对这一专业产生的无意识排斥,从而打消了继续钻研下去的积极性。)

十人之中,至少九个人在几年里把他们的时间和努力浪费掉了,而这时有效、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几年。他们中间有一半甚至三分之二的人,是为了考试而活着。还有一半或三分之二成功得到某种学历、证书或一纸文凭。......工作后,他们不需要再通过考试了,他们脑子里那些过多的、过于沉重的所学不断流失,且没有新东西补充景来。他们的精神活力衰退了,他们继续成长的能力涸竭了,一个得到充分发展的人出现了,然而他也是个精疲力尽的人。他成家立业,落入生活的俗套,而只要落入这个俗套,他就会把自己封闭在狭隘的职业中,工作也许还算本分,但仅此而已。这就是平均收益,收入肯定不能抵消开支。

4实业教育

生活中获得成功的条件是判断力,经验,主动性和性格,这些都不可能从教科书中得到。

观念只有在自然、正常的环境中才能产生。因此,培育观念需要受到无数感官印象的刺激,这类感官印象来源于工厂,矿山,法庭,书房,建筑工地和医院。并且需要人们亲睹各种劳动工具生产资料和操作过程与顾客、工人和劳动者在一起。

如此我们才能对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味觉得到的各种细节产生细微的感知能力。

年轻人恰好是在最佳的学习期,被剥夺了一切与外界接触的宝贵机会。

他们有七八年的时间被关在学校里,切断了一切亲身体验的途径和机会,而这些体验能让他们敏锐而精准地明白各种人和事以及与他们打交道的不同方法。

你可能感兴趣的:(《乌合之众》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