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写作者最怕的是什么?
不是内容不够好,而是满脑子的方法套路却没有内容可填充。
新鲜感、好奇感是生而为人的共性。尤其是疫情期间,大量的靠着写作发家致富的人络绎不绝。
普通人像韭菜一样报了课程学了套路。
从开始的信心满满也曾写出过10万+,到后期几个月后套路是掌握了,但感觉身体被掏空,突然不知道该再写些什么了。
对于想长期坚持下去的创作者来说,难的不是套路而是持续不断的选题。
曾经报过几门关于写作的课程,关于写什么的问题上,老师们给出了几个轻描淡写的方向。
比如:写自己的故事或者朋友的故事;
比如:写热点、干货、痛点和警示。
她们的选题方向确实不错,但这是从她们身为职业写手给出的方向。她们有的是时间去追热点去分析受众心里,甚至她们有整个团队专门做这个事。
可是,我们普通人哪有那么多惊奇的事情发生,哪有那么多的功夫去筛选热点事件。
科学证明,人的精力值是固定的,用在了定选题上,留给真正写的能量上就少的可怜了。
如果我们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写”这个动作来精进自己,那么浪费太多时间在如何“选”上,是不是与自己的初心有些背道而驰了呢?
就拿我自己来说,练习写作后,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比以前强的太多。所以年初给自己定下了一天至少500字的目标。
开始的时候能写的可多了,读书心得、新闻感受、热点评论……
但是,就在前几天,脑子突然一片空白,热点没了兴趣,因为除了满足好奇心外好像没什么用;曾经读的书都写过了,新书还没看完。
整整一天,人都陷入在“要不今天不写了吧”,“要不今天随便看看吧”,“要不干脆放弃吧,反正也没人知道”的不良状态里。
就在一筹莫展时,得到app里的一个老师帮我拨开了迷雾。她的节目要每天更新,受众大约十几万人。
她也曾陷入“不知道写什么”的状态里,但她为了责任也不能放弃。在她分享的心得里,也帮我指明了出路。
这个出路有个名字,叫做养鱼池。
与其每天像无头苍蝇一样,这找找那翻翻的解决了今天可写的内容,明天又不知道写什么了。不如开发自己的养鱼池,有备无患。
鱼塘里那么多鱼,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选题了。想写的时候直接抓起一条鱼就行。
想要长期坚持,我们一定要建立自己的鱼塘。
关于养鱼塘有两点心得分享给各位创作者们。
第一点:鱼的种类不能差距太大。
如果养的都是用来食用的鲤鱼,或者供人欣赏的金鱼,再放一条鲨鱼就不太好了吧。还没等自己享用完呢,都被鲨鱼吃掉了。
各个平台包括头条在内,都要求内容垂直,可以偶尔来点不一样的,但不能今天育儿,明天职场,后天又成了情感专家。即使平台不管,大众看了也会觉着你是一个“不专一的中央空调”。
想要自嗨,那随便。想要对自己和他人负责,那就选好自己的品种,不要天天换来换去。
比如我是一名知识分享者,读书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所以希望运用书的力量去影响大家。那么我的鱼塘里装的,主要以书籍内容、方法论和精进工作和生活的鱼。
我希望大家可以每天在我这里汲取一些营养,让未来的更好的自己感谢现在付出的自己。
所以,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擅长,先把自己的鱼塘地点圈定出来。有了地方,我们就想想办法把鱼苗放进来。
所以第二点就是,把他人的鱼“ 偷进”自己的鱼塘。
我们不能洗稿,但没要求我们不能模仿和参照啊。所以可以通过对标,来把符合我们鱼塘的鱼“偷偷”放进我们的鱼塘里。
大神们用来清蒸,那我们就用来红烧就好了,同样的一条鱼,不同的烹饪方法会得到不同的味道。
我采用的方法有两个:一个是关注和自己创作内容差不多的公众号。
比如,逻辑思维,罗胖每天七点都会准时发表他的60秒分享。每次我都会在他那里得到一个知识点。
这个知识点我没法直接拿来用,但是在看到这个知识点的同时,会帮我链接我脑里已有的知识,整理加工和个人感受后,一篇小文章就这样出现了。
所以,垂直情感领域的可以去关注“视觉志”,垂直职场的领域的可以去关于“橙子学院”等。
还有一个是关注人。作为以书为载体的分享官,彭小六老师是一定要关注的,他是国内分享阅读方法第一人。
我会通过微博、头条、等平台追踪他的动态,实不相瞒,他的很多分享都是我创作灵感的源泉。
还有樊登老师,几乎他讲的书我都有去听,一个小时听下来,满满的思路止不住。
所以,不知道写什么了,就去看看那些垂直领域的大神们在写什么,灵感会不知不觉就出现了。
罗振宇说:找到一件重要的事,然后坚持下去,时间会带来反馈。
对于我们这些创作者来说,写作就是一件值得终身坚持的一件事。
写的好不好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一直一直写下去。
钓是方法,鱼才是内容。大家的方法都差不多,有足够多的鱼才是决定我们能不能坚持下去的根本。
所以,身为终身创作者的我们,赶紧去建立属于自己的鱼塘吧。
关注我,运用知识的力量和你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