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还要坚持纸质阅读

你有多久没有碰过纸质书籍了?

在这个阅读都变得奢侈的时代,一本书的意义很多时候变成了打卡纪念,我买了这本书,就相当于我读过了这本书。打卡似的阅读成为了越来越多的人逃避阅读的一个借口。

这是一种自我欺骗,自我安慰。一个朋友老师跟她说,一个星期他可以读完三本书,并且建议朋友也可以这么做。我听到这句话起初是很诧异的,一天也没有多少时间阅读吧!这种阅读真的有意义吗?我也听过另外一个故事:他一个总觉得自己很忙的人,他总也找不到时间去阅读,于是他的朋友建议他不要花大把的时间去读书,像你这样忙碌的人,应该用好碎片化的时间。于是,他在买饭时,坐车时,他可以用到的很多碎片化的时间去尝试读那么三五行。后来他终于读完了一本书,他觉得自己找到了成就感,渐渐的他爱上了阅读。

电子阅读给我们的阅读带来了越来越多的便利,你每时每刻都可以阅读。但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开始变得越来越懈怠,越来越懒惰。那本书就放在我们的电子书架里,填充了我们的书架,占用了我们的内存,却填不满我们的内心。

读书应该是一个充实的过程,我真的不反对电子阅读,因为他便利。但我反对拿电子阅读当借口的那种行为,就像买书打卡一样的阅读,拥有即为读过。我一直觉得读书应该是一件很有仪式感的事情,它和悠闲的午后,清香的茶水最为匹配。这样的阅读,是一种悠闲自在的享受。

我其实也不太赞同那种以数量论阅读的方式。读过了多少本,就觉得真的觉得充实了吗?数量只是会增加你的自我安慰和自我认同。读书真正的意义也不在于数量,而在于内容和质量。有的书,一本足够影响一生。今天看了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在谈到小说的时候,他始终离不开就是那篇《情人》,他觉得这是他读过最好的小说,字字可以斟酌,以至于后来的小说他总要和这篇进行比较。就像是一个标杆一样,他的写作也以此为标准,虽然没有达到,但有一个目标总是好的。

这是读书的好处,也是纸质书的好处。我们的纸质阅读流传了千年,我们的大脑已经习惯了在阅读中思考,纸质化的阅读更能让我们去享受这个阅读的过程。而电子化的阅读更多的是为了满足我们的时间不足。大脑的思考不是一蹴而就的,他需要时间。大脑接受新鲜事物也是需要时间的。我不否认有些人习惯了电子的快速阅读,脑子反应很快。但我觉得阅读不应该属于快节奏的,他应该是一种慢慢地沉淀,慢慢地积累,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现象。而这种,恰恰是纸质阅读带不来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还要坚持纸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