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阅读教学策略初探
摘要:“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与知识的活动①。”整本阅读的重要性已在全社会形成共识。教师在名著阅读的教学中是否落到实处,怎样落到实处,采用什么样的策略来进行指导,是现阶段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自己的教学经验出发,总结为“备”“导”“展”“辨”四个环节进行。
关键词:整本阅读 策略
一. 整本阅读的必要性
一直以来,“语文素养”的提高都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热门话题,“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运用方式及其品质。具体包括以下四个维度——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②由学生的素养获取方式来看,阅读是其最基本的形式与渠道,而课外阅读又是学生拓宽视野、提升阅读能力的必要补充,整本阅读是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整本阅读之所以应该成为学生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因为只有对整本书进行阅读,学生才能准确理解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及其深刻意蕴或者作者的人格魅力,二是只有整本书阅读才能全面理解才能发掘作者表达技巧,体会作者对语言文字的运用,体会语言文字之美,从而指导自己的生活实际,达到听说读写等语文素养的提高的目的。
二. 整本阅读的现状
教材中的大部分文学名著都是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在岁月的洗礼中沉淀的,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体现,绝大多数教师及学生家长深刻的意识到这一点,明确了其促进学生对文化的深层理解与积极传承的积极作用,从名著入手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发展也得到了普遍认可。
然而,应试的影响仍显示他“强大的威力”,且缺乏具体的整本阅读的指导和经验,(不像课文一样,教师手中都有一本可供具体参考的“教参”),在名著阅读过程中,还存在太多的不足和盲目,让整本阅读流于形式,“浮化”“泛化”普遍存在于名著阅读教学中。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表现为:
1. 学生对大部头的名著往往不感兴趣,特别是老师布置的阅读大多当作学习任务来完成;部分作品表现出的背景思想远离学生现实生活,无法激起学生阅读兴趣。
2.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不够,要指导学生去读,自己不读,其指导就无从谈起;教师不去精读,浮光掠影,视而不见,其深度就不言而喻。
3. 在“忙碌”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缺乏相应的方法指导,教师要求学生一味的“读”,具体怎么读,不加指导,学生只会陷入盲目而无所适从;方法指导不具体,粗枝大叶,看似高屋建瓴,实则雾里看花,华而不实。还出现了“快餐化”趋势,多学生及家长为了在节省时间的同时获取文学名著的“关键信息”,就以“名著导读”当成“名著原本”来读。
4、缺乏阅读评价,读后一味刷题,学生枯燥乏味,这已不是阅读的根本目的,实在是南辕北辙。
5.学生思维的训练无从谈起,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学生阅读本就应该有自己的独特的体会,没有一定的思辨思维,只会成为“书呆子”,而不是一个适应社会生活的人才,那么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工具性”岂不沦为空谈。
三. 整本阅读策略
1.备——致广大而精微
整本阅读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致广大而精微”语文教师应该是有对知识的强烈喜爱与渴求,应广泛阅读文史哲、各教育流派著作等多方面的书籍,教师对名著的阅读也应该是“真正的阅读”,对文本要有更深的广度,更新的角度,要不断的努力的去积累知识、拓宽思维。
如在学生阅读《朝花夕拾》前,作为“知人论世”的忠实信徒,我首先全面的了解作者,鲁迅在他的作品中大多表现出是一位身扛投枪匕首的形象,他的语言的辛辣讽刺意味已“深入人心”,其实鲁迅在生活中也有柔的一面,他与夫人许广平的昵称,他给儿子的儿歌等都是很好的佐证,那么,问题来了,一位“性情中人”为何表现出如此呢,接着分析他在当时的所处的环境,查阅资料去了解他与当时人物的交集,如周伯宜、周作人、胡适、朱自清等。尽可能的去还原一个真实的鲁迅。
接着我会去阅读对鲁迅的作品的评价文章,鲁迅的散文是一部回忆性散文,其真实性到底有多高,“回忆本身就是再创作”,“日暮里”真的有吗,藤野先生真的很出名吗,长妈妈的原型是谁……
然后了解其写作的背景,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文,愤怒的声讨反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反动政府的迫害,他曾避居山本医院、德国医院等处,生活极其艰辛,后又接受厦门大学的聘书南下教书,见识了大多数知识分子的丑恶嘴脸……
诸如此类,进行大量深度的、广度的阅读,储备“能量”,为阅读指导做准备。
2.导——利器器方能善其事
激发兴趣,制定阅读计划。教材中要求阅读的名著远没有《十宗罪》《三体》等有吸引力,不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无异于“纸上谈兵”。
《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我带领学生上网去查找鲁迅的故乡、三味书屋、鲁迅的老师等图片或者是文字资料,文章中也有许多表现童趣的地方,力争让学生找到共鸣。制定适合自己的阅读计划,因材施教,不求统一,采用读书卡片或摘抄或读书笔记的形式记录自己阅读过程。
阅读过程少不了方法的指导,如:略读、精读、跳读、闪词阅读、文体阅读、批判思维阅读等多种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在阅读过程中,还要指导学生关联阅读,做到有一部一篇到群文阅读,阅读名家对该部书的不同解读。有的文章还可以关联生活。
如《西游记》就应该才用跳读的方式,教会学生诸如里面的诗词、表文等可以跳过,故事模式大体相同的可以略读,教师还要明确哪些该精读:第一回(石猴出世),第五回(偷丹),第六回(二郎神捉悟空),第七回(逃出八卦炉,火眼金睛来历,被压五行山),第十四回(紧箍咒),第十五回(收白龙马),第十九回(收八戒),第二十二回(收沙僧),第二十三回(四圣试禅心),第二十四至二十六回(人参果事件),第二十七回(三打白骨精),第四十至四十二回(红孩儿事件),第五十四回(女儿国招亲)……
3.展——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交流反馈是整本阅读补可少的环节,是评价学生整本阅读的重要方式。
交流展示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在主题研读、批判阅读、拓展联读、评价反思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小组交流,书写心得,人物故事会,思维导图,PPT展示,手抄报展示,小论文,辩论赛……
如我在学生深度阅读《朝花夕拾后》,指导学生完成手抄报来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手抄报分三个部分:鲁迅童年轨迹图,主要人物素描(仔细阅读文本,用漫画的展示),阅读感受。在阅读《海底两往里》后,指导学生划出航海示意图。阅读《骆驼祥子》后,每天抽5分钟讲述“祥子故事”。
没有思维的碰撞,没有成果的阅读是无趣的阅读。总之,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的活动来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掌握学生的阅读情况。
4.辨——慎思明辨而笃行
“语文教学就是要开发学生的智力,增进学生的智慧,使他们成为智者,即心智活泼,善于思考,善于创造”③整本阅读同样如此,没有思辨的阅读是无效的阅读,文本是读者与作者对话的载体,阅读文本必然要思考其产生的背景,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情感,想要批判什么,赞扬什么。比如,阅读《西游记》后,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其背后的主题,要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疑问,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为何不直接背着唐僧到西天取经呢,为什么有的妖精被菩萨收走,而有的妖精却直接被打死呢……或许老师并不能给出答案。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去阅读一些批判性的文章,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慎思明辨而笃行”,学习的最最终目的是去指导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成为一个有道德、有能力、有思维的活生生的人。
四.结语
在整本阅读的教学中,我步步为营,在黑暗的隧洞中摸索蜗行。通过上述策略的实施,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有很大的提高,经常有其他学科的老师跟我“告状”,说学生在其他课上看名著,我虽表示抱歉,但心中又有些许“窃喜”。学生基本摆脱以考试为目的的阅读,以考试为目的的刷题,学生在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写作能力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总之,整本阅读任重而道远,要根据不同的作品,采用不同的方法。应尊重差别、提倡个性、鼓励创造,把整本阅读落到实处,不可落入“泛化”“浮化”的阅读。
参考文献:①360词条
②《基于整本书的初中语文名著阅读研究》——李春梅
③《让学生获得语文智慧》——王俊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