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的根源

    首先必须清楚一点,那就是痛苦是一种心理现象,是可以避免的,是可以用自我调整来抵抗的。

    痛苦的根源,人为什么会感到痛苦。人的所有的感觉都是于外界产生的互动,是一种互动性的动作,如果没有外界的刺激,人几乎不会产生感觉,人不可能存在没有互动的情况,有个实验就证明了,如果封住所有人的手脚和感觉器官,不能接收人的任何信息,那么人最后久会退化和神志不清。人是依靠感觉来维持心理活动的,而要保持心理持续活跃,那么人就必须要去感知外界,可能说当睡觉的时候,人好像没有感觉到外界,那是不可能的,只是这种感觉很微小罢了。

    既然人的感觉是人心理活动的基础,而如今要谈的是痛苦,那就得说说是什么产生了痛苦这一心理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痛苦几乎是不会出现得,同时大都数人都是远离痛苦的,这源于所有人的本性,人是追求快乐的动物,这是人动物性的根本,只有人感到周围环境达到满足的时候,快乐就产生,所以所有人都在不断地满足自己的要求,从而产生了行动。既然人的快乐是环境的满足,那么不快乐就产生于环境的不满足,也就是人感觉到自己处于一种不利的位置,当人处于这种情况下的时候,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做法,积极的会不断地尝试改变自己的周围环境,去创造更多的财富,一些人则是通过降低自己的要求来满足自己基本的快乐,积极的人此时的心理状态是亢奋的,大都是处于一种勇敢积极的状态,会不折手段的来满足自己的要求。另外的一种情况就是调整自己的诉求,避开那些不可能达到的要求,不断的尝试让自己进入一种愉快的状态。这两种状态在任何人的不同时期都可能出现,特别时环境和自我诉求存在变化的情况下,当人的能力能够满足更高的需求的时候,就积极的向更高的要求争取,当感觉到无能为力的时候,人则降低要求。

    上述的两种不快乐的情况都一定产生痛苦的感觉,积极的人永远相信自己能够获得更多,充满了信心和勇气,选择降低标准的人,则更容易享受当下,更加的适应自然。可以说是一种一收一放的姿态,该进则进该退则退。而痛苦的根源则是产生于这两者之间的一部分,那就是一种能力不匹配的诉求,当人的要求迟迟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人就容易陷入一种痛苦的心理状态,痛苦的根源外显也就是能力过低或者欲望太大,而内在则是一种失去的感觉,当人认为自己在失去自己的一部分的时候就会感到痛苦,这就是所有外显的痛苦在内部的感觉实现。所有的被认为是在失去自己的一部分的感觉都是痛苦。

    当然,有的时候我们主动的放弃自己的一部分,但是却并不会显得痛苦,比如我送给了某某一件我十分心爱的东西,但却赶不到失去一件事物的痛苦,这种情况产生的可能原因是,失去的并不被认为是你自己的一部分,你认为那个东西远远不及友谊,那么实际上你把和那人的友谊看成了自己的一部分,如果一旦失去这份友谊,你会更痛苦,这就是另外一种情况,你把送东西的人的感情看成了自己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当你用你心爱的东西,原本可能在你日常生活中,你会认为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的东西,但当你认为其他部分更重要,或者为了让人显得更重要,所以你送了你喜欢的东西,那么变相的你会更加的把对方纳入自己组成的一部分中去,所以你也不是再失去,只是一种另外的累加,有时候你可能更快乐而不是痛苦或者伤心。

    还是再来谈谈伤心和痛苦的区别把,因为有的时候,我们失去心爱的东西,更多的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伤心,痛苦的感觉一般表现在付出的努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上面。当然也有可能是这两种感觉的交叉,痛苦可能更多的是一种积极的失去,一种被认为将来会是一部分的失去,而伤心是已经是自己的一部分的失去。实际上在人的基础情绪上衍生出来的高级情绪都会出现多种状态的重合。

    如何从这种痛苦的情绪中调整出来,而感受到一种平静的心态,首先必须要就必须要考虑到环境,与环境积极的互动能够让我们通过获得其他来填补失去的痛苦,所以第一点,当感到痛苦的时候,要表现积极的获得,从而快速的失去那种失去的感觉。然后就是内部的认识,对自我的重建,将失去的部分完全从自身的一部分中抛开,重建自我将是一个美妙的过程,能够让你更加的清楚那些才是恒久的自我的一部分,哪些是容易失去的一部分。

    在认识方面就是如此,指导行为的方针就是,第一确定一些小目标,逐渐地完成那些目标,从而增强获得感,更多的在自我能力上的投入,这样一来,你获得将是你几乎很难失去的,你也更有希望去获得更多的东西,从而完全的抵制了不如意的情况。当然也做好一些抗压准备,毕竟不如意的事总是有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痛苦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