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读书闭环流水线~

不管是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中,我总是会出现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现象,尤其是在事情比较多忙不过来而且很紧急的时候,又因为催的紧,常常做不到点上来或者也是做了,但却遗漏了不下。 在陈老师的自我管理课上也提到过,关于不经常发生但又步骤繁多的事情,最好的方法就是建立一套标准流程,这样做起事来避免了手忙脚乱,又快又不容易出错。 而这里就是按照读书闭环来打通各个流程,让自己每一份努力都有收获,让一点时间都不再白费。


流程化的读书学习流水线, 在输入之前,把之前的环节打通,也就是“温故知新”:温故,从新的角度对之前内容进行间断重复; 知新:如何更好用好这套方法。


一、预演

1. 建立家庭自习室--- 也称为仪式感,一个不需求启动仪式感专属于学习的空间。

2. 论语式阅读

2.1-像福尔摩斯探案一样读目录回答问题;

2.2-像记者采访一样用5W2H法向作者提问; 阅读标注可使用“高光”---画短语、关键字,为制作Q&A卡片便利,可采用标注出问题,再用数字1.2.3进行拆分;


常问疑问:

Q:联想到书籍相关其他内容怎么办?

A: 为了不打断阅读保持读书的节奏,故随手记录问题的“关键字”,待阅读进行告一段落再进行查阅;


Q:遇到书中不理解的概念怎么办?

A:不影响阅读做标注,影响的话速度查询,尽快返回;


Q:阅读时是否需要记笔记?

A:做标——因为此时是精力最旺盛、最专注的时间,这个时候应该用于思考和作者对话,不理解不笔记,后面留出专门的时候做Q&A笔记;


3. 回顾-----当阅读一段时间后,停下回顾当天学习的内容

 步骤如下: 把控整体;  梳理干货; 纠正偏差

把控整体: 阅读时都是从局部入手的,这要开始从整体上来把控,把头脑中的细节串起来,通过回顾,让我们好像是从直升机上拍摄整个全局,这样一来,一个知识点不再是零碎的,都是拼成了一个完整的拼图;


梳理干货:

对阅读的内容的一次间断重复,加深印象的同时,也是梳理作者干货的过程。这时候需要对自己进行提问:

(1)哪些内容需要做成Q&A笔记?

(2)哪些内容虽然划线标注了,但是还不至于重要到做Q&A卡片?

(3)要做多少个Q&A笔记?


纠正偏差:

前后内容进行串联,前后进行对应,像追剧时,对于前面的剧情理解的偏差,在后面进行验证的总分

4. Q&A笔记

经过上面回顾的步骤,这里使用问答形式进行Q&A笔记梳理;此时可对照书本进行制作, 如果对自己要求高也可合上书进行制作然后对答案。但由于长时间理解,再要求一边回忆、一边拆解、凝练,效率可能会比较低;


5. anki卡片

当完成Q&A笔记,则可直接把Q&A笔记的问题部分和答案部分分别拷入anki中,即可休息。碎片化时间即可刷卡片,去主动回想,锻炼肌肉 ;


流程总结: 期初的步骤,也像打地基一样,如果前期不用点功夫去梳理去整理,那么在后面的记忆环节也会频频出错,就像一开始把别人的姓名搞错了, 张冠李戴,后面怎么努力都是错的,所以知识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啊,这个懒是万万偷不得的;

而且真正的偷懒不是偷今天的懒,而是偷将来的懒;


误区答疑:

1. Q&A笔记太多了,做起来真累、真麻烦,还要继续吗?

  NO,Q&A其实是学习流程中最后一个环节,应该也是最享受的时候,因为这是收获的时节啊。 就像渔民出海打渔,辛苦了一晚上,终于回到码头,直接去睡觉,当然很舒服。这这个时候,收获渔网捕捉到的鱼,恰恰是渔民最高兴的时候。渔网上的鱼是一晚上劳苦的报偿。

而一条条Q&A笔记就是我们的鱼,我们读书的目的是为什么?不就是为了这些鱼嘛。所以不要嫌弃Q&A笔记太多,越多越好啊!


2.  Q&A笔记可以放到明天做吗?

给自己留点空余时间做Q&A笔记吧,因为明天你的印象就没有那么深了, 你会再去做吗?不会。  所以抵制住诱惑,把看书的时候抽一点给Q&A笔记,速度慢了,但是每一步都稳扎稳打的前进。


守破离

守:最初阶段要遵从“规矩”,认真练习基础,达到熟练的境界; (有问题先存疑,带着问题走下去,没有必要非要弄懂了再动手)

破:基础熟练后,试着突破原有规范让自己得到更高层次的进化; (先实践,再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调整)

离:在更高层次得到新的认识并总结,自创新招数,另辟出新境界(在上面两个基础上,整理出属于自己的方法论)


你可能感兴趣的:(打造读书闭环流水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