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丧家狗”与“天命”

        孔子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这里的天命是什么意思呢?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已经说过了天命的一层意义和内涵,接下来,我们就继续讨论一下孔子心中的天命与丧家狗是什么样的。

        孔子离开了卫国又去了曹国,又离开了曹国去了宋国(宋国可是孔子的祖先居住的地方), 他正在和他的弟子在大树下学礼,这个时候宋国的司马桓魋想要杀孔子(可能是因为孔子推行礼会危及到他的利益,所以想要杀他),但是,他却没有直接拔剑刺杀他,而是把树给拔了,孔子发现了便离开了这里,他的弟子说:“先生,我们可以快速的走了。”但是,已经知道了自己是天选之人的孔子却说:“上天把恢复礼乐制度、推行仁德的这个使命交给了我,这个司马桓魋又能拿我怎样呢?”孔子这句话表现出了在他的心里上天给他的使命很重要,他要担负起来这个责任、这个使命。这句话让我想起了: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这句话表示的意思和上一句的意思是大概一样的,表示的都是他已经很重视他自己是天选之人这件事情了。

        后来,孔子又去了陈国,住在贞子家。吴王讨伐陈国,抢走了三个地方。后来楚国把蔡国包围了,而蔡国又牵涉到了吴国,孔子在陈国居住了三年后,晋国和楚国有了战争,又讨伐了陈国,而吴国又侵犯了陈国,这个时候的陈国经常被寇,于是,孔子迫不得已去了陈国。

        孔子与他的弟子们在接下来的周游列国时遭遇到了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在陈国与蔡国的中间没有了粮食可吃,很多人都饿的站不起来了,更别说继续求学了,但是,孔子却依然在讲诵弦歌,仍然不衰。这个时候,子路就不开心了 说:“难道君子也有穷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虽然穷,但是还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小人一遇到穷困,就无所不为、无法无天了。”

        子路出去了,孔子让子贡进来,问子贡说:“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难道我的道不对吗?我为什么会落到如此地步呢?”子贡说:“老师的道理是大到极点了,所以天下人就不能容受老师。老师何不稍微降低迁就一些!”孔子说:“赐,好农夫虽然善于播种五谷,如果想要好的收成,是要看天意的,如果有一天蝗虫、暴风雨……来了,就不一定准有好收成;好工匠能有精巧的手艺,如果想要卖出去,并且卖一个好价钱,是要看别人的,如果别人不想买,即使买了也不想出那么高的价钱,你也拿他没有办法,所以,就不一定能尽合人意;君子能够修治他的道术,就像治丝结网一般,先建立最基本的大纲统绪,再依序疏理结扎,但不一定能容合于当世。现在你不去修治自己的道术,反而想降格来苟合求容,赐啊!你的志向就不远大了!”

        子贡在众人的角度来考虑事情也是比较有道理的,如果子贡不在众人的角度来考虑事情的话,他怎么会知道别人到底想的什么,他们的道为什么一直没有推行成功,这就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

        后来,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去了郑国,他和弟子们走散了,他便一个人站在郭东门,有的郑人告诉子贡说:“东门那里有一个人,他的额头很像尧,他的脖子很像皋陶,他的肩膀很像子产,而他的腰以下的部位连禹的三寸都没有,好像一个丧家狗。”子贡把这些话告诉了孔子,孔子笑了笑说:“他说的我的长相,我不认同,但是,他说我很像一个丧家狗,我是很认同的。”

        在我眼中的丧家狗的形象是:很邋遢,一副被人瞧不起的模样。但是在孔子心中的丧家狗是:实现不了自己的政治理想的,不被人认可的,怀才不遇的。他已经知道,在周游列国中,每一个国家都不会鼓励他推行他的政治理想,并且也不去采纳。他身上可贵的一点是:明知山有虎却向虎山行。

        是的,在他的整个周游列国的过程中他明白了两个道理:他知道了什么是天命,并且也知道了自己是天选之人,要担负起自己的使命;他还从别人的口中知道了自己是名副其实的丧家狗。孔子在周游列国中就是这么的艰难,虽然艰难,他还是去要挑战,是什么在鼓励着他去让他挑战呢?天命和他心中政治理想。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丧家狗”与“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