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接纳而非改变

诚然,在我们家长看来,孩子从小到大,懵懵懂懂,好多小毛病坏习惯层出不穷,我们不去努力改变他,引导他,只是尊重和接纳他,这怎么能行呢?!的确,每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大都会遇到种种问题,这会不断引发我们对自己以及对孩子现在和未来的担心、焦虑甚至恐惧等等。

那么接下来,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困惑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内容。我们先来听一个小故事,也是在我们生活当中很常见的一幕:有一家人去餐馆吃饭,女服务生来了之后,家长先点了菜。他们5岁大的女儿接着也大声点了自己想吃的:“我要热狗、薯条和可乐!”“哦,你可不能吃那些。”爸爸插话了,并转头对女服务生说:“给她肉卷、马铃薯泥和牛奶。”女服务生微笑地看着小朋友,说道:“那么,亲爱的,你的热狗上面要加什么呢?”服务生走开后,全家人目瞪口呆地坐在那儿,哑口无言。过了一会,小女孩眼里亮晶晶地说道:“她把我当成真的人耶。”(注:源自杰克·康菲尔德和克里斯蒂娜·费曼合著的《心灵故事》)

故事中这个爸爸的做法并不少见。在现实生活中,好多孩子就像餐厅里的小女孩一样,在父母眼中,她还太小,不能很好地为自己负责,选择适合自己年龄的所谓健康的食物,所以,虽然知道她喜欢吃,爸爸还是果断地要改变她的菜单,所以在这个小女孩长大后的印象中,她认为好像从来没有真实存在过,哪怕是作为独生子女,似乎她来到世上只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望,她的价值完全建立在如何成为父母眼中心中理想的模样,是否让他们感到骄傲,她是他们驾驶、掌控、炫耀或责备的对象,她的意见和感受一点也不重要,因为,父母觉得她是孩子,根本不视她为“独自的个体”,她必须“取悦他人”并有着“做不到就不会被喜爱的恐惧”,因此在之前她会感觉自己从来不是一个值得受尊重、无须造作或努力就值得被爱的真实的人。也许我们不知道在听到爸爸说“你可不能吃那些”后,小女孩的内心会是怎样的失望和无奈,但幸运的是,小女孩的选择和愿望被服务生很好的接纳和尊重,这毕竟让小女孩和她的父母都有了一次全新的经历和体验。

在现实无数的案例当中,我们会经常发现,改变别人的努力,大多数情况下最终都会失败,哪怕在起初看上去好像很成功,很有效。譬如,美国明星“小甜甜”布兰妮·斯皮尔斯,她在演唱事业上获得了极大成功,但是,这个成功不是她的意志的胜利,而是她妈妈林恩的意志的胜利。从两三岁开始,妈妈一直带着她转战美国各地,用尽各种办法为她谋取演唱的空间。为此,她没有了童年,只有13~15岁期间,过了两年女孩的普通生活,还有了初恋男友。但林恩为了在女儿身上实现自己的野心,迫使这个男孩离开了布兰妮。这只是布兰妮母女关系的一个缩影,其实布兰妮的妈妈在各个方面都想操控女儿的一切。

    按照通常的观点,布兰妮的妈妈在教育布兰妮上是无比成功的,她用非凡的手腕和坚强的意志把女儿塑造成了超级明星。从布兰妮的角度看,妈妈这样的塑造和改变似乎也是值得称道的,毕竟她是在妈妈的推动下获得了非凡的成功。然而,布兰妮的内心深处不这么看。在精神近乎崩溃的时候,布兰妮在一家疗养中心不断对别人说:“我是骗子!我是冒牌货!”,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很简单,意思就是:你们在我身上看到的所谓成功不是我的,而是我妈妈的,她通过我的身体实现了她的梦想。实际上,妈妈所追求的成功带给布兰妮的却是无尽的不可逆转的伤害。

所以,著名的心理学家荣格在离世前说:“你连想改变别人的念头都不要有。作为老师,要学习像太阳一样,只是发出光和热,每个人对阳光的反应有不同,有人觉得刺眼,有人觉得温暖,有人甚至躲开。种子破土发芽前没有任何迹象,那是因为还没到那个时间点。永远相信,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拯救者。”这段话看上去是说给老师的,但我想这对于家长来说同样重要。

其实,不改变别人,并非因为别人不可改变,而是改变的念头会阻碍别人的成长。除非一个人主动愿意做出改变,否则他不会因为别人的推动而发生改变。并且,因为每个人都讨厌别人把他的意志强加在自己身上,于是,你越渴望一个人发生改变,那个人就越抵触你的意志,并会忍不住走向相反的方向。

那么,一个人在什么情况下才会愿意主动做出改变呢?答案其实很明确——在被全然地理解与接纳以后,改变便会悄然发生——正如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所言:“奇怪的矛盾是,当我如实接纳自己的本来面目时,我反倒能有所改变了。”我们最深刻的本质就是能够觉醒与成熟,我自己也曾一再发现,以彻底接纳的态度来面对自身经历的所有层面时,就会带来基本的转化,开启持久的改变之道。

你可能感兴趣的:(尊重接纳而非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