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浅

       常常会用“粗浅”来形容别人看待问题或发表的观点只关注到事物表面而对内在本质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粗陋浅薄。对于高级工程师来说,在技术角度,初级工程师是粗浅的;对于睿智的老者来说,年轻人对于世界的看法是粗浅的……

      是否真的能用“粗浅”来描述他人,或者说,“粗浅”这个词真的有存在的价值吗?

      当你形容别人粗浅时,其实已经说明了你的想法是跟别人不一样的,而且你知道怎么样去看这个问题在你的立场上才是“不粗浅”的,这个是你评价别人粗浅的先决条件。

       关键是,此时你评价别人“粗浅”,依据的唯一理据其实就只是你自己的看法。你可能会说:“这不对,因为其他很多成熟的人都是像我这么认为的,他们也会说这是粗浅的!”但是,其实这也只是你自己想法的一部分而已。在此时此刻,只有你自己的大脑在考量着这个被你评价的人,无论评价的结果如何,都只是你的大脑自己根据经验或者瞬时情感得出来的一个结论而已。一句话概括,认为一个人“粗浅”,只是你的主观看法,是由于你的思维和别人思维不一样而相碰撞出来的结果。

       既然评价一个人“是否粗浅”只是思维碰撞的结果,那就延伸出了一个关于“正确性”的问题,即,你的想法一定比这个“你认为粗浅”的人的想法更正确吗?

       例如,一个人认为“只要努力工作,一定能成功”,而另一个人则认为“要想取得成功,除了努力工作,还需要有机遇,会迎合上层的人,懂交际,熟悉各种潜在规则并懂得顺应这种灰色文化”。大部分人认同后者的观点,而认为前者是粗浅的。但是,若前者取得巨大的成功,而后者却仍然庸庸碌碌时,大众又会转过头认为前者是大道至简,而后者是庸俗而又肤浅的。这种就是典型的以成功与否来衡量一个人的思想是否正确,是否成熟,在这个例子里,前者的思想是正确的,后者的思想虽然蕴涵着前者的思想,但却还有很多其它“杂质”。从结果来看,这些杂质无疑降低了后者思想的正确性。那么,如果一个人的思想是正确性较低的,那即使他想得更多,也会成为更为“粗浅”的一方。

       所以,要判断一个人是否粗浅,变成了两种思维之间正确性的对比。只要你的思维的正确性比另一个人低,那即使你看得再远,想得再多,你也是“粗浅”的一方。此时,出现了另一个问题:我们如何比较两种思维的正确性?像例子中说的那样以成功与否来判断吗?但是“思想正确,但是却失败了”好像也是一种能合理存在的情况啊。

        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思维是有其独特性的。不同的个体,肯定不会有完全相同的思维。思维的形成,是由个人从出生到成长的整个过程来决定的,是一种经验的总结。每个人走的路都是不同的,因此每个人的思维都是不一样的。那对于思维的正确性的讨论此时好像又变成了每个人所走的道路的正确性的问题了。但是,我认为,一个人要走什么样的路,这只是一个选择性的问题,是无关对错的问题。既然思维的形成依据是没有对错之分的,那思维本身也应该是没有对错之分的。既然没有对错之分,那就当然没有所谓的正确性的问题了。

        综上,我们没有一个合理的理由去评判思维的正确性问题,当然也就不能够去评价一个人“粗浅”与否,也即,“粗浅”这个评价别人的词语是没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粗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