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

自己没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没有游刃有余的掌控课堂的能力,也没有教材深入的研读与提炼的本领。看到老师们的精彩讲座难免有所收获的同时也有所疑惑。

学校组织的双层四环课分不分组的问题依然困扰着我。什么内容可以分,什么内容不可以分,分了学生小组目标更明确,小组展示更有效。但一个组更多思考的可能只是本组分到的内容,对课文其他内容如果预习不到位很可能只是蜻蜓点水,难以真正理解,这样的小组活动似乎又流于形式。那些爱展示的同学更加积极,不爱讨论的同学又有多少受到点燃而改变自己呢?不分的话,课堂似乎没有让学生活动起来,或者活动凌乱没有条理,这时候没有清晰的活动设计和很好的课堂掌控能力,老师就不可避免的碎问碎答。没有模式的课堂似乎又凌乱而学生主体地位不能凸显。

过关课还没有过,还不能够灵活运用这个模式,还没有来得及消化,摸索。就听了几位老师的精彩讲座。很遗憾,周五那天没能到现场,没有听到郝老师精彩的教育叙事、申博士的《名师成长的三项修炼》、王老师和石老师的微课展示还有余老师《“写读创”语文教学理念与设计》。但也很幸运,3月17日听了申宣成博士的《课堂教学,如何让学习真正发生》。让我明白:首先,教师自己要热爱教育事业,为学生做好榜样,并激励自己,激励学生。点燃自己唤醒自己也点燃学生唤醒学生。这是学习的动力,也就是意义感。其次,要给学生树立好明确的目标,提供为帮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所提供的各种支撑工具——范例、问题、建议、图标、资源……并列举了生动的例子让我们明白什么是支架式教学,如何设计细致,让师生共同落实目标。最后,申博士讲到沟通力:课堂智慧。你想学生具备什么样的品质你就去夸她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孩子会按照你所期望的样子去成长。课堂上要留足候答时间,理答要有针对性。申博士讲解思路清晰,层层递进,又以微电影、小故事和生动的课例深入浅出讲解,深深吸引着我。只是我还不能融合、消化。比如,具体到某篇课文,什么样的支架才是最合理的,怎样设计教学和学生的活动才最有效?具体到什么样的程度操作性更强?面对不同的学生,尤其纪律性差的学生,真的只有表扬激励吗?给他温暖、信任、让他成为一个冠军,每个老师都愿意去做。但具体到怎样点燃,怎样唤醒又很疑惑,而且可能还要在讲课的过程中,不刻意的自然而然的感染学生。现在可以做的,可能是逐步让不自信的学生更加自信,比如让他发出自己的声音,让站起来发言的学生体面的坐下。可不是每个老师都像于漪老师在《宇宙里有些什么》那样充满教育智慧。

时老师的《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中探究杨修之死的主要原因,绝对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时老师补充了大量的文学资料,文学素养和认真程度是我所望尘莫及的。七上专题一《“名”与“字”》让我汗颜,开学时我还是简单的让学生做个自我介绍,远不及时老师学生自我介绍的新颖,更别说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和父母的期待、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了。

每天晚上第三节都是阅读课,读书内容仅限于名著导读所规定的几本书,班级里只有保量阅读的书和一些兴趣阅读的书,很难做到专题阅读。如果将每天的新闻联播时间换成看一些关于作家作品介绍的影视资料可能会好些。目前只有一学期一次的读书交流会活动,上学期想要效仿刘肖主编的 “家庭读书交流会”也来一个班级读书交流会,也因为种种原因被主任制止了。更没有做到周周有交流、月月有检测、期期有专题。

每次听完老师们的课,都有种被点燃的感觉,但一具体到真实的课堂,似乎自己又被打回原形了。尤其听余映潮老师的课,更要注意思路清晰、板块清晰、主问题设计合理、学生活动高效、集体参与课堂,让每位学生在每一节课上都有所收获。这更让我的过关课迷惑了,到底该怎么讲。以后的课堂怎么做。

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让课堂更有效,让自己更好的把握教材和掌控课堂。今后还是要继续学习,继续实践,慢慢摸索,慢慢融合。

你可能感兴趣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