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简史,3000字带你了解真正的秦国历史!

随着《大秦赋》、《芈月传》等历史剧的热播,那个诸国纷争、百家争鸣的时代逐渐被人们所了解,大家更熟悉的是秦朝灭六国平天下,而对“秦国”的来龙去脉知道的不多,今天就深扒下秦国历史,看看秦始皇的先祖们是如何开疆拓土的。

西汉政论家贾谊,写过一篇《过秦论》,里面讲到“奋六世之余烈”,就是说秦国最终能够扫平“战国六雄”统一天下,是借助之前六代人努力。秦国从建国到统一,总共500多年的时间,秦国从一个不起眼的边陲小国,最终统一中原,堪称“惊世逆袭”。

接下来就看下秦国的诸代君王们,是如何实现这个逆袭壮举的。整个过程一波三折,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从初创的边陲小国到春秋五霸之路。

西周第八位君主周孝王时期,有个叫非子的,专门负责养马,有点“弼马温”的感觉,但是非子可不像孙悟空贪玩乱来,非子兢兢业业,把周王室的马养的个个膘肥体壮,就被周孝王封为附庸国,治都于秦邑(今甘肃省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东北地区),恢复秦人先祖赢氏,秦国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秦非子死后,经历三代,传到赢仲手里。秦国西方的游牧民族犬戎开始入侵,当时秦国势单力微,根本不是犬戎的对手,最后只能被迫和犬戎联姻。后来的秦襄公还把自己的妹妹嫁到了犬戎部落。

西周末年,著名的周幽王为博宠妃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公元前771年,周幽王的岳父申侯为给女儿撑腰,联合缯国、西夷犬戎打进京城,强盛352年的西周覆灭。

周王室历经浩劫,之后的周平王被迫东迁至洛阳,此时的秦襄公凭借着多年和游牧民族对抗的经验一路护送,周平王非常感激,大笔一挥,把整个关中地区封给秦襄公。

实际上关中地区已经全部被犬戎所占据,周平王就是在“画大饼”,但是秦襄公还是非常高兴,因为春秋时期诸侯还是以周天子为尊的,有了周天子背书,秦国国君才真正成为诸侯,之前之能算是国王。

于是秦襄公开始跟犬戎死磕,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秦襄公打了很多年也没能收复关中,最后还病逝在出兵的路上。

继位的秦文公励精图治,终于打败了犬戎,自此秦国和犬戎的形势发生了逆转,秦国向西扩张占领了整个关中地区。

公元前677年,秦德公徙都于雍(今凤翔),雍成为秦国定都时间最久的都城,也标志着秦国度过了初创时期。

此时的周朝发生了天翻覆地的变化,过去周天子是老大,诸侯皆都附耳听命,自从周平王迁都之后,周王室逐渐衰落,诸侯之间为了地域争端加剧,周王也无力调停,天下进入了霸主时代。

于是秦国第一代明君—秦穆公闪亮登场。当时诸侯中实力最强的是齐国,晋国和楚国,而且晋国就紧挨着秦国,把秦国向东扩展的路线堵得死死的。

秦穆公开始展现出非凡的实力,首先拉拢强大而紧邻的晋国。秦穆公亲自向晋献公提亲,晋献公就把大女儿嫁给了他。自此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嫁,秦晋之好这个成语就此而来。

紧接着广慕贤才。秦穆公听说百里奚有贤才,用五张黑公羊皮从楚国赎回百里奚。百里奚又推荐自己的好友蹇叔,这二人成为秦国第一代明相,羊皮换贤成为千古佳话,我们熟知的相马专家伯乐及九方皋纷纷来到秦国。

秦穆公还是位治军有方的人。秦国祖上就是养马的,秦穆公发挥优势,建立骑兵部队,并为每一位士兵配备一把匕首,大大加强了军队搏斗能力。成语“短兵相接”因之而来。

秦穆公后期,秦国实力大增,与晋国在东方争霸,扶立了晋国三代君主,最后拥护重耳上位,就是著名的晋文公;向西开疆拓土,兼并西戎二十国,秦国在函谷关以西一带称霸。秦穆公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只可惜秦穆公“太爱惜”人才,死后竟让国人最为推崇的“三贤”为自己殉葬,加上国内高层贵族之间私斗严重,秦国国力急转直下,之后的几百年也没能恢复往日荣光。

第二个时期,被压缩的关内困境到战国七雄的崛起。

公元前578年,以晋国为首的诸侯联军,从秦地麻隧(今陕西泾阳北)反攻入秦国,大败秦军。此后,秦国向东不能出崤山,西不能击巴蜀的尴尬境地。

好在晋国后期有分裂的趋势,先是六卿执政,后来发展到韩赵魏三家分晋。强大的晋国打不过,分成三个应该不是对手了吧,结果“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韩、赵、魏秦国一个也打不过。

更为严重的是,魏国的魏文侯,率先使用李悝变法改革,国力迅速强盛,同时任用名将吴起,攻入秦国河西之地,于是秦简公、秦惠公屡屡出兵,意图夺回西河之地,结果不仅为吴起所败,还被他趁虚反攻入关中。

公元前389年,秦惠公破釜沉舟,率领50万大军与魏军决战,结果被五起以5万大军大败,更加一蹶不振。

直到后来的秦献公,向魏国学习变法,才是秦国重新发展起来。颇有点近代日本被美国入侵,向美国学习,明治维新迅速崛起的味道。

公元前364年,趁着魏国在东面与齐国交战,秦国发动石门之战,大败魏军,斩首6万有余。

大家注意,自西周灭商开始,战争中崇尚以德服人,很少直接斩杀敌军,秦国多年与少数民族部落作战,感染了残忍的屠军斩首政策。

因此,石门之战成为战国历史上第一次斩首之战,大大震慑了东方诸国,秦国又一次开启争霸之路。

于是秦国第二代明君—秦孝公登上历史舞台。当时相对于已经变法成功的魏国、地理位置优越的齐国,秦国还是处于弱势的一方,东方诸国根本没把秦国看在眼里。

秦孝公开始施展拳脚,第一向魏国割地求和。之前秦献公在战场上击败过魏国,实际上当时魏国腹背受敌,战争中秦献公也深受重伤,魏国依然是强大的对手,所以先求和。

第二步秦孝公发布了求贤令,这个求贤令,是秦孝公亲自起草,堪称百年难得的一卷雄文。

文中直说“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诚意十足,正是这份求贤令,引出关键人物—商鞅。

商鞅原本是卫国的公孙氏,后来被封在了商地,称为商鞅。他本来在魏国的公孙挫府上当中庶子,足可见魏国当时人才济济。

这个公孙挫非常小心眼,他知道商鞅很有才华,但是从来不推荐。直到临死才对魏惠王说商鞅是个大才,可以接替我,如果你不让他接替我,就必须杀掉他,以除后患。

结果魏惠王觉得公孙挫老糊涂了,没有理他。可叹明君难求呀!若魏国出一代明君,后面估计也就没秦国什么事了。

之后商鞅变法大家都很熟悉了,核心内容有三点:第一强国家控制。严惩私斗,推行郡县制。困扰秦国多年的高层贵族子弟相与私斗现象,被彻底遏制。

第二鼓励农业生产,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耕织。国家财富迅速积累,国力日益强盛。

第三设立军功体系,设立了二十等军功爵位。这个制度可不得了,秦军士兵个个拿着脑袋换爵位,简直就杀疯了。

商鞅变法成功,秦国迅速崛起,成为一等一的强国,秦孝公的二次创业大获成功。秦国进入第三个发展时期。

第三个时期,从西方霸主到统一中原。

秦孝公之后继位的是秦惠文王,也就是《芈月传》里芈月的老公,看过的都知道,惠文王是一个低调奢华有内涵的明君。

秦惠文王是秦孝公的第四子,上位之初形式混乱,这位少年国君展示出极强的政治谋略,首先杀了商鞅,却坚持沿用新法。

商鞅这个问题,就是被变法时候得罪的贵族集团清算,也是秦国内部各派势力斗争的结果,根本上是独揽大权的商鞅威胁到了秦国的改革成果。商鞅的事有时间再仔细展开讨论。

秦国变法成功,立马鹤立鸡群,东方诸国不得不采用合纵的方式应对秦国。

所谓合纵,顾名思义,就是南北纵列的国家联合,共同对付强国,实际就是韩、赵、魏、燕和中山,五个二三等国家联合起来对付秦、楚、齐等强国。这些政策的实施需要口才超好的外交家,公孙衍、张仪、苏秦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史称“纵横学派”。

有纵就有横,东方诸国用合纵,秦国就用连横。秦惠文王礼贤下士,请来魏国人张仪,重用张仪破合纵。看到了吧,又是一个魏国人,再次感慨魏国怎么就没出一个明君呢?

雄才大略的秦惠文王东距六国,夺回失地,提振国家信心;西取巴蜀,拓展疆域,收获优质粮仓;北灭义渠,稳定边境,占据天然牧场。秦惠文王的纵横捭阖,一招一式,丝毫不逊色于他的父亲。

秦惠文王去世之后,秦武王继位,这哥们是个莽夫,就喜欢举鼎玩,结果失手把自己砸死了,成为后人笑柄。

之后继位的是著名的秦昭襄王,《芈月传》里芈月精心调教出的儿子赢稷,秦国历史上在位最长的君主,更是秦国历史上难得的一代贤君。

有意思的是,秦昭襄王在我们的中小学的课本里是“大反派”的角色。孟尝君借助“鸡鸣狗盗”的门客逃回齐国;蔺相如用和氏璧戏耍秦王等故事里,昭襄王就是那个“背景帝”

实际上,秦昭襄王在文治武功方面都是非常有建树的。

文治方面,当时的大思想家荀子,考察过秦国社会状况,他对昭襄王治理下的秦国吏治民风评价很高:“安闲而治理得很好,政令简约而周详,政事不烦乱而有功绩”

武功方面,秦昭襄王重用魏国另一个大忽悠范雎,创造性地应用远交近攻的策略,取得一系列辉煌战绩。再次感慨魏国人一手托起了秦国呀!

范雎还给昭襄王推荐了一代战神—白起。

在白起的指挥下,多次战胜韩、赵、魏、燕等国。尹阙之战,大破魏韩联军24万,扫平秦军东进之路;伐楚之战,攻陷楚都郢城,逼迫楚国迁都;长平之战,坑杀赵军40万,赵国再无扭转之力。

昭襄王还扫清了东周的最后势力,给各国造成强烈心理威慑,意义深远,标志着新纪元的开始,东方各国的末日也真正来临。

秦昭襄王是秦国发展史上最重要的决胜时代。秦对六国的斗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可以说秦灭六国的基础基本上都是秦昭襄王奠定下来的。

秦昭襄王去世后秦孝文王继位,这位在昭襄王漫长执政的等待中,继位三天便一命呜呼,真是没有帝王之命。

之后继位的秦庄襄王,就是那个从小在赵国做人质的赢异人,在吕不韦的大力投资下,顺利当上国君,勉强在位三年就去世了。

秦庄襄王之后,就该实现霸业的秦始皇登场了。之后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这里就不赘述了。

纵观秦国的发展史,顺应时代的改革变法,新法政策的隔代传承,历代明君的目标一致性,是秦国实现逆袭的三个关键因素。值得我们深思和研究,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有很强借鉴意义。

你可能感兴趣的:(秦朝简史,3000字带你了解真正的秦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