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听《曹刿论战》总结

罗雯要参加块里的公开课比赛,选上的篇目是《曹刿论战》,前后试上了三节课,课从平淡到崎岖,最终走向有高潮有深度。三次磨课都为最后的定稿推进了一步。

第一节:

1.确定了重品二三段的语言表现,通过语言的品读感受战争形势的紧张,推敲人物形象。

策略:将二三段改编在一起,跟原文比较阅读。

2.确定“为何能成为以少胜多的一场战役?”为核心问题。

但是,群里讨论时,张校长说这怎么像一堂历史课?文章中也没有内容指明这个内容。

最后,确定核心问题为:曹刿是如何论战的?

3.老师设计的问题系统没有构成逻辑关系,重新梳理系统。

4.课堂上呈现问题花时间太多,占用后面的精彩分析的时间。提前在ppt上投影出来,分人物、战争和论战三块呈现。

第二三节:

1.确定了老师的来场几句话和问的第一个问题:

同学们争论为何课文不以《长勺之战》为题,而以《曹刿论战》?

2.学生的答案说到位了,老师不要重复——显得啰嗦,整个课堂需要“”干净“”。

3.板书要精致。先写“民”,后前面加“取信于”。

4.小组合作任务单需要投影。

5.品语言,通过读,品深切感受。

第三次上课实录:

大家众所周知

双手拿起你们的资料,放下。

齐读课题,问:为什么叫曹刿论战而不叫长勺之战?(长勺作战)

齐读“乃入见”前,一分钟时间找出“曹刿论战的原因”

生:齐师伐我。

生:肉食者鄙

板书:鲁庄公浅陋无知。曹刿 深谋远虑

接下来来解决其他几个问题,论战的具体内容,为什么论这些内容,论这些内容表现了什么?

先独立圈画出语言和动作描写等,再小组讨论

(这个地方是否需要ppt出示任务单)

小组讨论

成员一:把所有加引号的内容都读了

成员二:表现了曹刿的有计划冷静和深谋远虑

何以战?什么意思?

条件,人心所向

师:民(书中是哪个字?)

板书:条件 民 取信于民(先写“民”再写“取信于”)

讲解战术的进攻时机和追击时机

这里可以看出人物什么特点?

再讲解战略——原因

讲第二段和第三段放在一起可以吗?

小组讨论:原文好在哪里啊?改后有什么问题?

生:这样啰嗦,浪费时间,跟战争的形势紧张不切合

生:没有悬念,不能激发阅读兴趣(学生说完,老师不需要重复答案了)

我这样合并后一个情节被我删除了,是哪个?有什么作用?

公问其故

这句可以看出人物的什么特点?(此处老师的话太多)

鲁庄公:不耻下问

曹刿是什么身份?

平民百姓

从哪里可以看出?

其乡人曰

可以看出他什么特点?

善于纳谏,任人唯贤(说23段,就把这部分的人物形象剖析完了再说第一段,不要荡出去又收回来)

我们认识了一个不一样的鲁庄公,那曹刿呢?

(板书可以用不一样的颜色的笔吗?)

评课:

合作学习可以给他们时间,但是自己思考不要给他们

核心问题是论战,解决如何论首先要解决论什么?

这篇文章学生的兴趣点在哪里?比如士气,要让学生感受到敲鼓跟士气的关系。

在媒体上永远出现文本,问题写在黑板左侧。

你可能感兴趣的:(三听《曹刿论战》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