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这句读起来朗朗上口的优美名言,也许我们大多数人都听过,但要说起它出自何处,恐怕很多人都会一脸茫然。
其实这句名言正是出自我们今天要讲的《菜根谭》一书。
“菜根谭”可不是一本菜谱,而是实打实的“国学经典语录”。
“菜根”一词听起来和我们现在所说的“草根”有些相似,其实它出自于北宋学者汪信民的一句“咬得菜根,百事可做”,意思是说,一个人只要能够适应清贫的生活,不论做什么事情,都会有所成就。
明代学者洪应明受这8个字的启发,便立志“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最终写下了经久不衰的菜根语录,令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追捧不已。
《菜根谭》算是一部集大成之作了,儒家的中庸之道、道家的无为而治、佛家的因果业报,在书中都有体现。
这本书从“修身养性、为人处世,求学育人,静心慎独”等多方面入手,为我们指明了生活的意义。
我们阅读此书,可以明显感觉到古代百家思想虽然性质不同、角度不同,可涉及到处世哲学方面,却总有一丝相通之处。
《菜根谭》是由一个个小段子组成的,适用于形形色色的读者。
不同的处境,不同的心境,每个人可能会喜欢不同的段落,对相同的段落可能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这便是本书的一个重要特点——不管你怎么读,都有符合你心境的道理。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菜根谭》虽成书于明代,但是现在读起来仍然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作用,这足以证明该书的强大生命力。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解读《菜根谭》这本书的精华内容,带大家一同看看:这本书究竟藏着怎样的生活智慧?
你将会学习到,为什么说“心静”是情绪控制的重中之重?
你还会了解到,《菜根谭》中蕴藏着怎样的教育之道?
最重要的是,我将告诉你:在职场中,说话是个技术活。
下面就让我们开始学习吧!
01
为什么说“心静”是情绪控制的重中之重?
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修身”位列首位,可见其重要性。
《菜根谭》虽包涵各家文化,但追本溯源仍是以“儒家”为本,自然也就把“修身养性”一节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上。
而我们今天首先要讲的便是这“修身养性”的法门。
所谓“修身养性”,其实修炼的就是一个人的“心性”,养性就是养心。
所以《菜根谭》说:“心体便是天体,一念之喜,景星庆云;一念之怒,震雷暴雨;一念之慈,和风甘露;一念之严,烈日秋霜。”
意思就是心十分重要,甚至具有改变世界的力量:一个喜悦的心念,可以带来祥瑞的星云;一个忿怒的心念,可以带来震雷暴雨;一个慈祥的心念,可以带来和风甘露;一个严酷的心念,可以带来烈日秋霜。
所以,我们要时刻保持着一颗“静心”。
因为心静了,就会产生出一种静气,而有静气,则会获得很多好处。
就像《菜根谭》说的:“每临大事有静气。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古人认为,静气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种智慧。
一个人只有内心安静,才能冷静思考,正确判断,坦然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
有这样一则故事:父亲丢了一块表,抱怨着四处寻找,可怎么也找不到;等他出去后,儿子悄悄进屋,不一会儿就找到了。
父亲很好奇,便向儿子询问是怎么找到的?
儿子回答说:我就安静地坐着,听到秒针发出的声音,然后顺着那个方向一看,表就找到了啊。
这就是“心静”的力量。
当然,心静并不是说了无牵挂,观望等待,而是指由襟怀坦然所得到的内心宁静,从而达到不追逐名利、不惑于浮华,遇事能够保持清醒、沉着应对的精神境界。
在人心浮躁的时代,拥有静气是难能可贵的。
如果急功近利,就很容易在物质的罗网里迷失自我。
有人说,心态浮躁,宛若煮汤——有人“刚烧火就揭锅”,急于求成,基础打不牢。
有人喜好“显山露水”,不去在求真上下功夫,难以务实,做秀不做事;只有做到心静如水的人,才会经受住各种考验,在平凡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齐白石成名后,有人问他,如何从一个木匠华丽转身为一个作画的巨匠?
齐白石说:“作画是守静之道,涵养静气,事业可成。”
可见,涵养静气是一种能力的体现,也是调节我们个人情绪的一剂良药。
情绪这个东西,是人人都有的,但区别就在于有人可以凭借“静心”来控制情绪,而有人则成了情绪的奴隶。
很多人在遇到问题后,都会因为情绪不稳而慌不择路,导致本来能解决的问题,因情绪影响而无法解决,所以说解决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解决自己的情绪。
在宋仁宗时代有一个故事:当时党项人围攻延安城,城池面临着濒临攻陷的危险,城内是人心惶惶。
此时范雍任兵马元帅,遇到这种局面,心里也是七上八下。
这时在军营中有一个老头,专程来见范雍,自告奋勇地对范雍献出自己的计策。
老头说:“我就是边境人,常年在这边境征战,遇到围城的情况已经有许多次了,以往经历的危机情况和今天都差不多,但是党项人并不善于攻城,每一次党项人的军队都不攻自破,没有什么可担忧的,我敢担保,党项人一定不能将城池攻破,如果城池被攻破的话,我宁愿被斩头。”
范雍听了老头一番分析后,心里顿时有了底气,随后又发话下去鼓舞将士,军心因此稍微安定下来。
后来结局果真如此,当党项人撤退后,老头受到了很大的奖赏和提拔,并且被称为军营之中的智者。
有人问老头说:“你是怎么看出来党项人攻不下城池的?”
老头淡淡说道:“其实我心里也没底,当时的那番话,不过是为了安定人心而已。”
老头的这番话对于战争本身并没有直接影响,但他在无形之中解决了一个更大的隐患,那就是军心不定的问题。
所以说不管面对什么事情,在解决问题之前先解决自己的情绪,先让自己的心静下来,这是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
那我们如何做才能让心静下来呢?
《菜根谭》是这样说的:“冷眼观人,冷耳听语,冷情当感,冷心思理。”
用冷静的目光来观察别人,用冷静的耳朵来听人说话,用冷静的情感来感受事物,用冷静的头脑来思考问题。
说的再简单点就是——保持冷静的头脑,做出理性的判断。
这里所谓的“冷”,其实就是保持理智而已。
一个理智的人待人处事是冷静的,思考问题是客观的,无论面对什么样的事情都不会因为感情用事而冲昏头脑,更不会陷入盲目的境地而举手足无措。
对于这样的人来说,不管生命在他面前摆下什么样的棋局,他都能从容破局。
02
《菜根谭》中蕴藏着怎样的教育之道?
说完了“修身养性”,接下来我们说说书中的教育之道。
经常听闻一些教育家说要激励学生,这固然没错,但“激励”是要有个“度”的,适度的叫做激励,过度的就变成“哄孩子”去学习了。
如果我们总是激励、表扬、夸赞,而无引导、教育,乃至适当批评,久而久之,就会造成一种可怕的现象——“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鸩毒中矣。”
当一个人在家里、学校里总是一帆风顺,其实未必是好事,说明这个环境对他太包容,当有一天他走入社会,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时就会碰壁。
所以《菜根谭》告诉我们,要将激励和批评结合起来,所谓“严师出高徒”并非空穴来风。
但一味“严厉”也不可取。我们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有时候会犯太严厉的毛病,在教育的过程中没有顾及到学生是否能够接受。
过度的批评责骂,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反而起到了相反的效果。
很多时候,我们对学生要求太高,拿过高的标准来要求他,他做不到,反而会感到绝望,继而失去兴趣。
所以《菜根谭》说:“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毋太高,当使其可从。”
我们教育学生,一定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要有适当的标准去教育他们,不可过低,不可过高。
与此同时,不同的学生,要定不同的标准,不可一概而论。
这也是孔子提倡的“因材施教”之道。既不可太严,也不可太宽,于是《菜根谭》给出了一个结论——“宽严得宜,勿偏一方”。
除此之外,《菜根谭》还十分重视教育者的模范带头作用,也就是所谓的“讲学躬行”。
书本上的知识讲得再天花乱坠,也不如你亲身示范一次来得印象深刻。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必须首先做到,如果我们自己都做不到,却要求学生去做到,那效果肯定不如人意。
以上提到的是教育者需要秉持的态度,但教育一途不能只有态度,还要有具体方法,否则便会成为纸上谈兵。
那么,《菜根谭》中又介绍了哪些“教育方法”呢?
首先,《菜根谭》提出了一个“闲时吃紧,忙里悠闲”的教育方法——时间之道天地寂然不动,而气机无息稍停;日月尽夜奔驰,而贞明万古不易;故君子闲时要有吃紧的心思,忙处要有悠闲的趣味。”
也就是说,在日常教育中,我们要做到张弛有度。
比如在生活中,一到学期即将结束,我们就会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老师。
一种是忙的要死,自己很着急,也把学生折腾够呛。
这些老师大都是平时太闲,一到考试就着急,抓紧时间补课学习,因为心里没谱啊;一种是很悠闲,不紧不慢,因为心里有谱,平时把该做的都做了,到头来也就没有什么可着急的了。
后一种情况就是我们说的“闲时吃紧,忙里悠闲”。心里有底,才能优哉游哉的面对一切。
我想这也是所谓的时间管理吧,对自己的时间规划得好,这样按照计划,就能够做好一切。
否则就是平时悠闲,一到考试就紧张,眉毛胡子一把抓,最后效果还不好。
接着书中又提到了一个“玄之又玄”的方法——“静中观心,真妄毕见。”
书中是这样说的:“夜深人静独坐观心,始觉妄穷而真独露,每于此中得大机趣;既觉真现而妄难逃,又于此中得大惭忸。”
这段话看似说得很玄乎,其实就体现出一种“慎独”思想,夜深人静时,你要多自省、多反思,这样才能总结并改正今天的过失,从而让明天更好。
如果我们终日忙忙碌碌,没有时间静下来细细思索教育的意义和方法,就会陷入迷茫困惑中,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也是得过且过,以致丧失自己的追求和梦想。
只有当我们静心回首反思自我时,才能真正领悟教育的真谛。
有些人一辈子就这样,没有任何长进,总是原先那一套,即使是错的,也从没改正过。
书中说的“妄心”,其实就是心里有乌云,就是自己心里有错误、有障碍;只有改正错误、去掉障碍,才能真心净现,一片光明。
03
在职场中,说话是个技术活
说完了教育之道,最后我们来说说职场智慧。
有一次,朋友同我说了件烦心事:
朋友刚接到经理分配的新任务,能接到新任务,他当时也很开心,毕竟自己也算是得到了领导的认可。
但这新任务的难度比之前要大很多,他接手后才意识到任务的艰巨,于是在午休时就和同事们抱怨了几句。
下班后,朋友被经理叫去办公室,他本以为经理是要和他商量新任务的事情,但迎面而来的确实一句句质问:“你是不是对公司安排有意见?如果有的话,公司可以安排其他人接替新任务。”
朋友当时内心很忐忑,同时更后悔在午饭时多抱怨了几句。
其实上面这种现象在职场中是屡见不鲜的,我们都不是“泥人”,都有自己的“火性”,但有时却是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几句“无心抱怨”,便给自己带来很多麻烦,甚至丢了机会和工作。
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说过:“一个人必须知道该说什么,一个人必须知道什么时候说,一个人必须知道对谁说,一个人必须知道怎么说。”
在职场尤其如此,不管是向领导汇报工作,还是跟同事和谐相处,都需要我们拥有足够的沟通技巧。
说什么,怎么说,该不该说,一样的意思从不同的人口中出来,会有不同的效果。
会说话的人,让人如沐春风,人际关系融洽,自然更容易在职场顺风顺水。
不会说话的人,句句如针,得罪人无数,在职场屡屡碰壁也不足为奇。
所以《菜根谭》中反复强调这个“说话之道”:
“十语九中未必称奇,一语不中,则愆尤骈集”;
“口乃心之门,守口不密,泄尽真机;意乃心之足,防意不严,走尽邪蹊”;
说来说去,其实就是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祸从口出,与其夸夸其谈,不如踏实做事。
但上面讲述的那个故事的意义却远不止如此,为什么朋友午休时的抱怨会被领导知道呢?
我想答案一目了然——自然是同事“告的密”。
我们常说“职场如战场”,而同事有时是合作伙伴,有时则是潜在敌人。
在职场上,和同事相处好的,则顺风顺水,相处不好,则举步维艰。
那对于此种情况,《菜根谭》又能给我们职场人士哪些建议呢?
书中说到:“心内须精明,为人要浑厚”、“好丑心太明,则物不契 。贤愚心太明,则人不亲。”
什么意思呢?
让我们只做老实人吗?
当然不是!
好丑心太明,则物不契。是说如果对“好与坏的区分”过于死板较真,那就不容易与事物相投合了。
也就是说,对于事物的看法或态度,如果过于尖锐或极端的话,就会忽略该事物的价值点,导致不能很好地进行运用。
贤愚心太明,则人不亲。意思是,评价人贤良与愚蠢的心思过于分明,那就不容易与人亲近。
也就是说,不要给别人定那些鲜明的标签,比如,A同事是聪明的,B同事是愚蠢的,C同事还不错,D同事不可交……
这会使我们带上有色眼镜看人,不利于和同事亲近交往。
所以书中提到,同他人交往,要做到:“心内须精明,为人要浑厚”。
在职场上,对于同事的难题,自己能帮上忙的,可以帮助,做浑厚纯朴的职场人。
与此同时,你的内心也需要精明敏捷,要判断出,哪些事情是不能插手的,而不是一味做老好人。
你的精明敏捷不要随便炫耀,放在心里就好,表面人畜无害,心里明明白白,这就是大智若愚的职场智慧。
好了,听到这里,你就已经学会了《菜根谭》这本书里的精华内容。
今天,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学习,现在我再来为你总结一下:
首先,我们了解了“修身养性”的法门。
所谓“修身养性”,其实修炼的就是一个人的“心性”,要让你自己的心静下来。因为一个人只有内心安静,才能冷静思考,正确判断。
而静心的方法便是:用冷静的目光来观察别人,用冷静的耳朵来听人说话,用冷静的情感来感受事物,用冷静的头脑来思考问题。说简单点就是——保持冷静的头脑,做出理性的判断。
然后,我们探究了书中的教育之道。
在教育态度上,《菜根谭》告诉我们要将激励和批评结合起来,要注意:“宽严得宜,勿偏一方”,遵循适度原则。
除此之外,还要求教育者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在教育方法上,书中提出了一个“闲时吃紧,忙里悠闲”的方法。
也就是说,在日常教育中,我们要做到张弛有度,做好日常的时间管理与规划。
最后,我们明白了在职场中,说话是个技术活。
在职场中,一个人必须知道该说什么,什么时候说,对谁说,怎么说。稍有不慎,就会在无形之中得罪人。
所以书中劝我们职场人要“心内须精明,为人要浑厚”——表面人畜无害,心里明明白白。
时代也许会变,但人性却不会变。
《菜根谭》为我们讲述了做人之道,而做人是一个永远不会过时的话题,因此《菜根谭》的智慧也不会过时。
希望我们都能从中获取养分,读出属于自己的真理来!
本书由十点读书为你独家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