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学以致用?

读《有效学习》第一章思考笔记

认同的点:

001 人们希望自己活得有价值
002 我们都是通过一定的意义框架来看待所处的世界
003 追求价值感是人类的本质特征,探索是本能冲动

扩展认知的点:
001 动机有两种,场景化冲动和深层冲动。

场景化冲动,顾名思义,因受到某个刺激而被激发的冲动,特点是持续时间短,影响小;
深层冲动,源于内在驱动,源于人性,因此持续时间长,影响更大。

002 我们要精于区分两者,减少场景化冲动的影响,而对深层冲动善加利用。

生活中,我们经常受到场景化冲动的影响,甚至是在一些比较重大的决定中,场景化冲动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左右着我们的决定。比如说,辞职创业,购买房产,甚至是结婚生子。

但这股冲动来得猛烈,去得也快,真正开始之后,很多人都发现创业不是鸡汤文中写得那么容易,不仅没赚钱,还赔了本;房子住得没那么舒服,价格也没有预期涨得那么厉害;而婚姻似乎没能堵住家长们催逼的节奏,甚至衍生出了更复杂的家庭问题急需解决。

于是,这股冲动很快消失殆尽,而我们不得不硬着头皮去收拾这些烂摊子。

与之相对的深层冲动,则能带给我们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我们跨过难关,激励我们迈向目标。

同样以辞职创业,购买房产和结婚生子举例,如果在深层动机的驱动下,这些事做起来会呈现完全不同的面貌。

假如辞职创业的初心,是我们获得了一个好的产品点子,一个好的理念能够利于现状改善,一个我们梦想的状态,那么改变现状,利他,成就梦想,这些内在驱动会激励我们在创业这条路上走得更长更久。

假如买房是为了家庭居住,是所谓的“刚需”,那么出于生存需要的内在驱动,则必然不会过分关注房价,也就不会那么在意房价涨跌带来的得失了。

假如结婚是出于真爱,则是爱的本能作为驱动,如此婚姻自然会相对幸福一些。

所以,如此说来,倒不单单是人心善变,反而应该说是,我们并不识得自己的真心。

003 关键在于如何将场景化冲动转化为深层冲动。

然而,事在人为。

书中也说,事物的意义得我们自己去发现和挖掘。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着对每个人都成立的现成的意义,所以并不是路过弯腰捡一下就能收获。

那么应该怎么做才能获得我们独一无二的意义呢?

比较靠谱的方法是将场景化冲动进一步转化。智者说:我知道得越多,只会越发发现自己有多么无知。场景化冲动就是我们的“已知”,就是我们手中的线索,我们得顺藤摸瓜,挖掘出更多未知,在这个挖掘和探索的过程中,习得思维方式,完成学习活动。

颠覆认知的点:关于“赋予事物的意义”的认知颠覆

原有的认知,是从李笑来老师的书中获得的,大部分老铁也许都听过这个故事。李老师用自己背单词计算收入和写文章计算收入两个故事,来说明自己是如何赋予事物意义的。

以前看这两个故事,觉得说得对,很有道理。

于是,依葫芦画瓢,也给自己的目标任务做意义赋予,拆解算收入等等,但奇怪的是收效甚微,“赋予意义”这事儿在我身上并没有再现在李老师身上的奇迹。

今天读完这章,我才算了解其中根本差异。

因为在我的动机系统中,收入动机并不能算得上是深层冲动,所以基于这个动机的意义赋予在我身上无效。

李老师讲过,在加入新东方前,他的生活一度陷入了怎样的困难。所以,我推测,赚钱对当时的李老师来讲,是一个很强的内在驱动。

因此,对我而言,赋予意义就不能基于赚钱的逻辑,得基于我自己的内在驱动逻辑。

也许有的人早就悟到这点了,反正我读李老师的书的时候,并没能抓到这点。

没能完全理解的点:

学习活动就是思维活动,学习是为了发现某种意义,是通过学习活动塑造我们的思维模式。

整个第一章的最后部分,目前处于能读懂,但无法灵活运用的状态,这部分内容和我的已知内容尚无法较好地融合。

需要进一步后续的思考和验证来打通。

你可能感兴趣的:(什么是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