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日记第二十六课——状态

2020年10月28日星期三


  这节课是《测量平均速度》的习题课。上课前我先用一分钟检查学生拿出“两书一笔”的习惯,然后用五六分钟和学生一起复习了测量平均速度的知识与方法,通过提问,我发现一些同学没有复习,甚至昨天没有认真上实验课,他们回答不出挡板的作用、实验原理等,我进行了批评和罚站3分钟的惩戒。这是态度和习惯出了问题,学业的成功就是态度习惯方法毅力目标兴趣这十二个字,别无其他。

这节习题课久违了的“小导师教组”模式又回来了:我给学生8分钟时间,讨论本节知能练习册上4道重点选择题,要求“物理小导师”包教包会。通过长期的训练我发现,今天学生讨论特别积极热烈,6个大组的学生纷纷站起来讨论,一些学生下座位互教,请教。我给每个组加了10分的态度分,其中一个组表现热烈,我加了20分。学生讨论过程中,我来回穿梭巡视、指点,我发现绝大部分学生都全神贯注于这8分钟的讨论,仿佛“久旱逢甘霖”,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需要充分的释放,这便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魅力。在巡视中我发现,有个特殊的男生,他附和着组员,从座位上站起来,不过他没有参与物理习题讨论,而是站起来拿着小说在看,我拍了拍他的肩膀,让他不要站着看课外书,这样就显得太作了。他是班主任特殊对待的“厌学”学生,虽然他站立来假装讨论是为了小组集体荣誉感,但拿本小说装作讨论显得和小组格格不入,还不如就坐下看他的课外书。另一方面,这样的学生还是需要多引导,不能长久听之任之,要以德育为突破口施加各种影响,培养兴趣,树立理想,让其合理地规划课堂时间与课外人生。类似的学生还有一个,小组讨论时他呆坐在座位上,没有课本和练习册,他经常不来学校上课,心情好时就来上一段时间课。这样的学生也一样要德育引导,帮助其找到人生的方向与目标,创造适合他的教育。还有一个短头发的女同学,讨论时在睡觉,她似乎每节课都在睡觉,一直睡了几个月。这样的学生也不能听任她一睡了之,要给予指引,不能这样浪费漫长的课堂光阴,睡觉睡不出什么美好人生。

其他学生讨论认真、积极,8分钟时间很快过去了,我根据学生的讨论状态又加了两分钟,十分钟后,学生讨论大体上结束了,我开始随机抽点学生展讲。我不采用智慧课堂随机点名系统,因为它反映不出学生的状态。我根据自己的观察,随机抽点组内不自信、沉默寡言、目光躲闪的学生讲解题目,借此检验小导师教组的成效。在随机抽点到那个想当兵成绩倒数几名的学生时,班级传出哄堂大笑和鄙夷的目光,我批评了这种歧视,要大家不要给“后进生”贴标签,我说学生都是发展变化的,没有谁一辈子是倒数。结果这位同学回答的很好,思维逻辑很清晰,出乎我的意料。其实,学生之间的智力是正态分布,相差并不多。后进生在某学科或者某个点上付出自己的努力,也是可以超越成绩好的学生的。之所以后进生一直后进,甚至自暴自弃,主要是众人贴标签的不良外因作用的结果。随机抽点中我也发现,一些学生讲解的不好,甚至是错误,例如估算那道题目,我一连抽点了三个组,才有学生答对。这说明至少有三个组讨论时没有讨论出正确的结果,小导师负有讨论不力的责任。应该说小组合作的顽瘴痼疾是讨论方法和效率问题,国内外专家和一线教师一直没有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因为讨论时规则、发言声音、组内监督、记录、思维纠正等策略和内容交织一体,复杂度大,教师掌控力弱,学生自由度和随意度过大,讨论因此成为久攻不克的难题,需要不断地向理论求索,向实践深挖。

在讲解最后一道难题时,我改变了策略,让两个踊跃举手的学生上台板书计算过程,我则带领学生读题和分析,这道题由我主讲。因为根据以往多次的经验,这样的难题学生很难讲清楚,如果让学生讲,虽然能锻炼一两个学生的表达能力,但降低了授课效率,学生讲不清导致学生听不明白,课堂没有实效。两位学生认真板书了解题过程,我分析完题目,帮助学生理解题目的两个难点后,便借两位学生在黑板上的解题过程板书逐一讲解了计算思路、步骤、格式,在我和学生合力混合式教学下,这道题得以攻克。当然,这两位学生的板书很详细,很规范,我给予了加分。

仔细回顾这节课,学生的状态很好,他们讨论热情、激动,回答争先恐后,对难题充满挑战精神,虽然缺少一些方法,但我认为状态是基础和前提,只有好状态,才能逐步训练出好的课堂讨论方法、学习方法,我很享受学生热烈而投入的讨论,很享受他们热情活力的精神状态,这也鞭策我继续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努力让课更有活力,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学生兴趣。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学日记第二十六课——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