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2017

从工作日志中摘出的一些文字,有工作感悟,有生活感悟,有自己写的,也有看的,是一些片段,有长有短,就放在这里吧
  • 最优选择路径都是从后视镜里才能看到的,你现在只能往前走。(2017-7-25)

  • 笔记本电脑之于程序员,就像剑之于剑客。剑客的剑是不应该离开身边的,稍有风吹草动,听风辨器,拔剑出鞘(程序员一言不合就掏出笔记本开始敲代码)(2017-7-25)

  • 2017年开年第一天工作。新一年有很多期待,因为有新的项目要上马,老项目也基本结项,正可谓辞旧迎新,期待新项目能够带来新气象,希望一个精品工程,所以需要在实施过程中加倍谨慎,细致。(2017-1-3)

  • 关于F1F2F3总体方案设计,前期先了解了硬件构成,外围接口,尤其是新MIPI-CSI/DSI视频输入输出口,对硬件有一定的熟悉和了解,对外围信号转换芯片做了调研,初步选择了几个转换功能芯片。其次对TX1平台软件进行学习和使用,掌握软件开发的方法和注意要点,尤其是Gstreamer的使用,插件的编写方法。总之,TX1平台完全不同于以前的TI相关平台,无论从外围接口还是开发方法都是全新的,所以要求开发人员要做到快速转换思想,掌握新知,拿起并精通新的开发“武器”,才能开发出属于当下时代产品,有竞争力的产品。(2017-2-15)

  • 细节这东西非常重要,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说出来容易做起来难,肯定又有很多人说我矫情了,认为这不过就是一个细节性的东西,完全没必要小题大做,而其实我想说的是,往往你跟那些优秀的人的差距就是在于细节。
    你觉得代码命名大小写没啥影响,你觉得代码规范遵不遵守无所谓,你觉得文章对不对齐、有没有错别字、排版的细节注不注意没什么大不了的……
    进而演变成你的代码可读性非常差,还经常出一些莫名其妙的 bug,你做事的风格也很邋遢,以后绝对会因此而失去一些机会,甚至人生的轨迹都会倾斜。而那些优秀的人其实跟你没什么大的差距,可能仅仅就是你忽略的那些细节,他每一个都做好了而已,只是时间长了,影响了他整个人的做事风格,进而得到更多的机会,从而在细节的岔道上你们的差距越来越大。(2017-4-10)

  • 优秀的人才永远是稀缺的,想要成为优秀的人很简单,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把各种小事、各种细节做到尽善尽美,坚持下去,你离优秀只是时间问题而已!(2017-4-10)

  • 任何创新的思维都应该支持,思路多变正是卡牌游戏的魅力所在,一味的墨守成规只会让游戏最终走向灭亡。(2017-4-10)

  • 所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合格的程序员不是那么好当的。学会计的考一个CPA就算被“认证”了,每年只要跟进下法律法规的变动就行。做程序员谁给你认证?你考了哪个公司的认证,别说不一定被认,给你发证的公司能不能活过下个5年都是未定的。技术潮流要跟对(我见过跟了5年Silverlight的程序员,那叫欲哭无泪),知识要不停地更新。只想来分一杯羹赚快钱的,撑不了几年就会被淘汰。外行一直谣传程序员30岁退休,而事实是IT的趋势是资深化、精英化,随着云计算平台的完善,创业公司几个资深大牛顶印度外包公司几千人的生产力很正常。而这种趋势随着IT自动化水平的提高,会越来越明显。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IT自动化伴随的是其他行业的失业,赚的有一部分是其他行业的钱。现阶段最著名最激化的例子就是以UBER为首的共享经济,把世界各地的出租车行业闹得鸡飞狗跳。硅谷的趋势很可能是华尔街那样翻云覆雨的高智商暴利产业。(也许已经是了,高盛的员工中码农的比例已经超过了操盘员)
    所以来回答你的问题。程序员10年后会赚得更多,收入指数增长,前提是你随着这个行业一起成长。而IT业内部的贫富差距也会越来越大。
    当然了,“程序员”这个职业本身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他几个答案也提到了程序员需要与时俱进。在现在这个年代,像2000年那样吃定某个既定平台(比如.NET, J2EE等)就能活很久的行情已经不再了。昨天和业内人士吃饭也讨论到招聘要求的问题。对高端程序员的要求,不是精通某一门语言或者某一个平台,而是工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换言之,你应该针对项目提出解决方案,然后为解决方案寻求最好的工具,而这些工具可能是你用过的也有可能是没用过的,如果没用过,这不能成为你避开该工具的理由。如此说来,强调自己是“某语言程序员”将会过时,替代的说法是“全栈”。以Javascript/HTML前端为例,许多从业新人觉得自己使足了劲都撵不上前端科技的发展,因为各种库/工具/框架乃至于Javascript语言本身都在高速进化。知道你为什么撵不上么?因为培训机构最多教你一点使用工具的能力,但你依旧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工具本身发生变化的时候,你也就无法适应了。(2017-4-12)

  • 从他们身上你不一定看得到温和,也不一定看得到儒雅,但是,你一定能看到一样东西:激情,那种为了成事儿而努力拼命的激情。这帮子人在华为一穷二白技术落后四顾无援的情况下,携手并肩咬着槽牙赤手空拳对着业界巨擘发起冲锋死不旋踵。如果不是这种激情,如果不是这种为了成事儿而努力拼命的奋斗,华为怎么可能有今天?(2017-5-11)

  • 最近,读到一篇吴军的文章,也提到了工程师成长过程中的类似问题,他用了一个公式来定义:成就 = 成功率 x 事情的量级 x 做事的速度
    连续的成长阶段,我们的成长主要体现在不断提升做事的熟练度(也就是上述公式中的速度和成功率),但这两个指标到了一定的熟练度阶段后就会碰到物理极限。实际情况是,一个资深的工程师的速度甚至不会比一个初级工程师快两倍,但可能成功率会高几倍,甚至十倍,这就是传说中的一个顶十个的程序员,但离极限也就差不远了。(2017-12-25)

  • 心态变了,以前总是站在个人的角度说公司怎么怎么着,考虑更多的是自己,现在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已经转变了思维,更多理解公司的做法,为什么有转变,因为站的角度更高了,会关注下行业和市场,国内经济大环境,行业产品的发展前景等等,以及我们所处的行业特点,市场需求。(2017-12-25)

  • 视频通信这个行业要取得一款产品的成功并不难,但要做大一个品类确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工程。(2017-12-24)

  • 在 Facebook 的著名标语激励下,奋力前行:Done is better than perfect(比完美更重要的是先完成)(2017-12-14)

  • 用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而那些隐藏在冰山下的正确的事,表现型的人是不愿做的,而进取型的人才会去做,得到的奖赏是自己的进步与成长。
    大部分的技术“火灾”,都是隐性风险的爆发。一场大火过后,救火的英雄会站在聚光灯下,而你的系统隐藏于一片繁祥安宁的黑暗中。不深藏一点功与名,谁又愿意去推动这样一些默默无闻但正确的事情呢。让正确的事情相继发生,你的成功或默于悄无声息,但你的失败却震于惊天动地。(2017-12-13)

  • 现在有一个误区,大家都以为这个社会需要综合素质人才,所以各方面都要去涉猎,除了“精通”很多技术,还有各种擅长的组织活动记录,让自己的简历看起来丰富多彩。其实我不以为然,有一个理论叫木桶理论,很有名不解释。这个理论用在个人身上完全错误,个人要弥补的不是短板,而是尽量发挥你的长板。要成就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一个人的力量很微薄,需要团队的力量,如果团队中每个人的都有一块长板,组合起来就是一个容量很大的木桶,这就是一个强大的团队,否则团队中有一块短板,而短板决定了木桶的容量。(2017-12-8)

  • 技术的道路不平坦,有时没有路得自己去开路。十年方能磨一剑,你能坚持到宝剑出鞘的那一天么?(2017-12-8)

你可能感兴趣的:(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