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好想翻译德语啊…。
当本文首次出现在《美国之声》(Voice of America)关于建筑的系列有声演讲时,题目为“结构与形式”;这场演讲的文本在后来出版之时,在艺术与建筑分类里,首次命名为“路易斯康的宣言”(1961年2月),然后在建筑设计(Architectural Design)(1961年4月)及其之后的几个出版版本里,确定为“形式与设计”。康重复了一些他在国际现代建筑协会所写下的观点——一如他惯常的那样——但是着重强调区分了两个在他近期思考中所定性的概念,而且这个概念将一直贯穿他余下的生命里:“形式”(form),那是非物质性的,非可测量的, 是一个柏拉图般的理念,是(如同在“学院”这个定义下的)先于知觉与了解的(preexists awareness and understanding of it);与“设计”,是物质的,可测量的,是一位建筑师在实际构造下(如同街对面的小学),对形式的解读(interpretation)。当一位建筑师惊叹于形式之貌时——那同一切其他定义完全不同的形式的概念,它的定义里独一无二的特点——他才能创造一个设计——一个物理的结构,而形式栖居其中。
一个年轻的建筑师来问了一个问题。“我想要创造充满奇迹的空间。没有起始与终焉的、自在漂浮的空间,无节点的白色与金色材料构成了它。但当我在纸上落下第一根线,试图去捕捉这个梦的时候,它消散了。”
这是一个好问题。我曾了解到,一个好问题的价值要远超过它的答案。
这是一个关于可测量的与不可测量的问题。自然,实质的自然,是可测量的。
感觉与梦境是不可测量的,没有任何形容它们的语言;任何人的梦境都是独一无二的。
然而,任何物质的创造都要遵循自然法则。创造者永远要高出他的造物,因为他永远也无法完全表达出他内在的渴望(aspiration)。为了通过音乐,或者建筑去表达自我,注定要通过可测量的方法,作曲,或者设计。在纸上画出的第一根线时,已经无法达成表达的圆满性了。在纸上画出的第一根线,已经稀薄了。
“然后,”那位年轻的建筑师说道,“什么应该成为法则,什么应该是能带领一个人靠近他的心灵的方式。因为只有在这个没有形态,没有语言的领域(aura)里,我才能感觉到何以为人。”
专注感觉,而远离思考。在感觉里是心灵。想法是秩序和感受的表达。秩序,那一切的创造者,没有意志存在。我选择“秩序”这个词,而不是“知识”,是因为个人所了解的知识实在是远远不够抽象地表达思考。这种思考的意志存在于心灵。
一切我们所欲创造的,都在独自思考中开始。对于科学家来说也是这样的。对于艺术家来说也是这样的。但是我要发出警告,沉溺在感受中而远离思考,是无法创造的。
那位年轻的建筑师接着说道:“生而创造无物,是不可容忍的。那个梦已经有了想要存在的欲望了,已经有了想要去表达的欲望了。思考是无法从感觉中分离的。通过何种方式,思想才能进入造物,而它的精神性才能更贴近表达呢?这是我的下一个问题。”
当个人的感觉转化为信仰(religion)(不是一个宗教(信仰)而是特定的信仰),而思考领至哲学之时,头脑便开放给认知(realization)了。为了认识到什么是存在意志所可能要求的,让我们这样说吧,特殊的建筑空间。认知是思考与感受的合并(merging),在头脑与心灵的及其逼近的地步下,是一个事物成为他所想成为的来源。
这就是形式的起源。形式融合了系统的和谐,秩序的感知,以及证明了区别于其他存在的个性。形式没有形状或者维度。比如说,区别一个勺子,勺子独一无二的特点是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把手与勺。勺子暗示了一个独特的设计,由木或者银制成,大或者小,深或者浅。形式是“何物”(what),设计是“怎样”(how)。形式是客观的,而设计是仅仅属于设计者的。设计是一个循环持续的行为,取决于预算,场地,客户,知识面。对于这些延续性的条件,空有形式无从下手。在建筑里,它确立了适合人特定活动的空间和谐的特质。
关于抽象地反映出房子(house)的特质,一个房子,家。房子是一个适于居住的空间。房子是形式,在想象的奇景里那里不会有任何形状或者体量。一个房子是这些空间条件的释义(conditional interpretation),这才是设计。在我看来,一个建筑师能否被称之为伟大,取决于他辨明何为房子的能力,而不是他在特定条件下设计一栋房子的行为。家才是房子,是它的内容物。家的不同取决于内容物的不同。
住宅的客户陈示了他所需要的场地。而建筑师的设计要超越那块规定场地。或许也可以这样说,这所为那个特定家庭所设计的房子必须有着偏向他们的特质。这种途径得到的设计才是形式的转换。
我想到作为一块适宜学习的场地的学校。学校起始于一位并不知晓自己是老师的人站在树下,与一些并不知晓自己是学生的人讲述自己的知识(realization)。学生们反馈说,这个人的存在非常好。他们觉得自己的孩子也应该听闻这样的人的教诲。随后,他们选中了一些空间,形成了第一所学校。学校的建立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求知欲是人类欲望之一。我们庞然的教育系统,现在授予荣誉的教学机构,都是从那些小的学校开始的,只不过它们的精神现已被忘却。那些被我们的教学机构所希求的空间,而今变得刻板(stereotype)而毫无启发精神(uninspiring)。教学机构里所要求的制服与班级,储物柜的走廊,以及其他所称为功能区域与功能设备的,都是被建筑师们安排在整洁的包裹里的,他们紧密遵循学校董事会所要求的区域划分与预算规划。那些学校们看起来很不错,但是在建筑上非常浅薄(shallow),因为它们没有反映出树下的那些人的精神。这整套遵循初始者的教学系统是本不可能的,如果初始者们没有表现出人类的精神和谐的话。也可以这样说,学校的存在意志是远于树下站立的那些人的。
这就是为什么,对于人的心智来说,回到原初是好的,因为人的一切活动的建立初始都是最美好的时刻。在其中充满了全部精神与资源,在其中有着我们如今反复试图勾画的所谓“灵感”的存在。我们能通过在建筑空间上给予他们灵感与启发的形式,够让我们的教育机构变得伟大。
然后谈到对于学校的意义上来,学校,一个设施。这个设施就是建筑师们从甲方得到要求的场地。一个学校,或者说特定的设计,是这个建筑来期待于我们的。但是学校,一个精神上的学校,这个存在意志的本质,是建筑师在他的设计中所必须展现的。并且我确定他必须这样做,即使这个方案不符合预算。这也就是为什么,建筑师区别于绝大多数设计师。作为空间场域的学校是一个适于学习的地方,被建筑所包覆的大厅,对于每个学生都应当每人都分有几尺,以至于能成为一个毫不微缩的、万神庙式的空间,便于人们进入。走廊应当变得更加宽敞,属于教室里的每个学生,并且提供看向花园的视野。他们应当成为男孩们遇见女孩的地方,成为教授和学生探讨方案的地方,通过把教学时间转移到这种场地里,而非一节课接着一节课的刻板,校园将会成为会面的连接点,而不仅仅是一条走廊。这意味着这个空间作为自我学习的可能性。它成为了学生教室的一部分。而教室应当扩展它的使用,通过空间的多样化,以及不仅仅遵循着军事化般的相似性。因为树下的人类所拥有的最壮丽的精神之一就是,认识到每个人的非相似性。无论是一个老师还是一个学生,当他和其他人在一个高耸的屋顶下聚集,点燃篝火的时候,都是不同的。而且难道餐厅必须在地下室吗,即使它的使用时间如此短小?难道吃饭的休闲时间不是学习的一部分吗?
当我在我的办公室独自写作的时候,我对于我在几天前在耶鲁大学所讲述的相似事情有了不同的感觉。空间(space)有其力量(power)而给予模式(mode)。
这个,伴随着每个人的独特性,显示出了一种空间的多样性,关于自然光的多样性,关于地图与花园的位置。这些地方把他们自身出借给环境的灵感,为了更好地连接教师与学生,为了这个教学机构能发展得更有活力。
关于这些地产的了解,有利于一所学校发展为教育的场所,并给建筑师对于学校的了解提出挑战,他们想造出怎样的学校,也就是说,什么形式的,学校。
在这种相近的精神下,我想谈谈唯一神教堂。
在第一天,我就用黑板在教会面前谈论起来。通过我所听闻牧师所讲述的人群,以及我自己所以为的形式的呈现,唯一神教堂的形式的产生与一个问题密切相关。一个关于“永恒”的为什么。我必须产生关于这处存在所意愿的样子的概念,并且探明那种空间形式适合于解答这个问题。
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图表,画上了我所以为的教堂的形式,而且,当然,并不是意味着一个确定的设计。(was not meant to be a suggested design)
我设置了一个方形中央,并在此打上了一个问号。这么说吧,我想让这个位置成为一间圣所(sanctuary)。我用一些回廊环绕它,为了那些不想进入圣所的人。在回廊周围我画了一个走廊,属于外圈闭合空间,学院(the school)。明确地,学院的概念托举起了这个问题,并让这个问题成为墙,环绕这个问题。这就是关于教堂的形式的表达,而非设计。
这让我想起大学里的小教堂(chapel)的意义。
这是马赛克、有污渍的玻璃、水纹反射或者其他已知的形象(device)吗?这难道不是一个给人以灵感的建筑、被一位刚和老师探讨完问题,给了这个小教堂一瞥的学生,建立起来的建筑吗?这位学生甚至不需要进入这间小教堂。
这也许会被一个空间所表达,这个空间被忘记表述,并且被那个并不想进入的回廊所包裹。而那个回廊被被那些不愿意进入回廊者所徘徊的走道所包裹。而那些走道建立在那些宁愿不进入走道的人们所聚集的花园(garden)所包裹。那个花园有着围墙,可以被那些不愿进入花园的学生所凝视。这个逻辑就是被激发者,而且并不以那座小教堂为基础。
回到唯一神教堂……
T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