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江苏的一位家长发布了一条短视频:
“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
从视频内容来看
这位家长认为
老师要求家长纠正作业和补习功课
让自己承担了
原本属于老师应负的责任和工作
图片素材源于网络
在视频结尾处
家长问到:
教是我教,改是我改
之后还要昧着良心说老师辛苦了
到底谁辛苦?
当然,这个问题,貌似不止是一例:
孩纸做错题需要家长来检查?怎么有一种感觉是把责任都推到家长身上了?
当然还有在家长群“公开处刑”的,所以因为家长的没时间管作业,就不管这个学生了,这是做老师应该有的态度和责任么???
然而,家长群感觉已经成为了老师布置作业的场所……
还有某学校三年级的家长群里
老师直接点名批评
几名没给孩子批改作业的家长
以上总总,怎么感觉,家长群现在都变了味了?
当然,可能以上都是只是个别的例子,也还是有恪守本职的老师。
也有网友有不同的声音,说是需要三方共同发力,但是,是不是应该有更好的分工?
不是应该家长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老师负责学生的功课这样更加合理么?
但是有一个问题,我们80、90后当年上小学的时候,通信科技还没有那么发达,老师一年到头除了家长会基本都不会怎么见到家长,也没有要求家长批改作业,最多就是让家长在考试卷上签个名。
以前也是这么教,为何今天因为科技发达了,要用微信群来”绑架“家长,甚至让家长来承担老师的一部分工作呢?
首先声明一下,并不是针对所有老师,这只是针对部分滥用家长群的老师,你们有好好思考过自己的职业么?是否该想想什么是作为一个老师该有的专业素养呢?
如此对比,让我不禁想起了我们当年的老师,在没有家长群的那个年代了,老师除了是一份职业,也是一份信仰,那时的老师真的很尽心尽责,一样是五六十人一个班级,但是批改作业、备课都做好了用心甚至是专业。
关于教育的问题,相信不仅是在我国,全世界都有,让我想起了一部新加坡的老片—
《小孩不笨》
虽然是新加坡电影,但是里面的主要基本是华人。
可以说,其所在的文化,也是传承华人的文化的。
影片讲述新加坡小学的分班制EM1、EM2、EM3,EM1代表学习最优,EM2代表中等,而EM3则是垫底。
小孩们被分到不同的班级,被打上了聪明、中庸和笨蛋的标记。
其实在我们中国肯定也有类似的分班制的
每个小孩都不笨,努力了就是成功的!
看到新加坡的教育,学校、社会、家庭和孩子自己
都被一种生存的价值观压得透不过气来。
当然,在影片到最后我们也都看到,不是只有学习这条路,也不是因为成绩不好就判定一个人聪明与否的。
当然,这部电影讨论了家庭关系,儿童自杀,教育制度以及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交流沟通问题。深入浅出,嘻笑怒骂,是一部罕见且不可多得的电影。
虽然这个故事有许多隐喻,使用了儿童和成人之间发生的事情。来比喻新加坡人与政府之间微妙关系的隐喻。
透过三个EM3班读书不好的小孩-文福、国彬和Terry小孩,让大家看到所谓的”精英教育“游戏规则和家长那种「望子成龙」的心态,如何扼杀了一群无助孩子的命运。
三个孩纸的家庭教育其实都有不同的问题,三个孩纸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从中看到了不管是富人还是穷人,对孩子的教育都只注重“会不会读书”。
当然,这种关于教育的励志片,必须有一个引路人,作为班主任李老师看到了孩子们的与众不同,让孩子们看到了希望。
李老师的角色这里就是发挥引路人角色,作为家庭教育之外的补充,给予学生应该的指引,才是作为”园丁“应该的作为。
不能只看到分数,更应该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指引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不应该纠结于成绩,还是家长是否检查了作业。
回来“家长群”的话题,
家长群原本是更好实现家校联动的渠道,不能成为推诿教育责任、给家长施加压力的工具。
是否应该让“家长群”回归沟通交流的本质,别让“家长群”,成了“压力群”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