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读「论语」13.9:既庶矣又何加焉,先富之后教以礼

「子路篇第十三」9

【原文】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译文】

孔子去卫国,冉有驾车。孔子说:“人真多啊!”冉有说:“人多之后,(为政者)还要做什么?”孔子说:“使民众富足。”冉有说:“富足之后,(为政者)还要做什么?”孔子说:“给民众教化。”

【注释】

“适”,往、到。

“冉有”,孔子弟子,小孔子二十九岁。极富才干,长于政事。

“仆”,驾车。

“庶”,众也。这里指人口众多。

“加”,增益。

【评析】

在周代,决定人口汇集和流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政治的善恶。比如孔子就曾说过,如果为政者“好礼”、“好义”、“好信”,“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参见《善读「论语」13.4》)。也就是说,邦有道,则民聚;邦无道,则民散。只有为政者善待百姓,民众才能安居,人口才能聚集。若“苛政猛于虎”,便无法聚合民众。

人口聚合而为社会之后,为政者就面临着两大问题需要解决。一是民众的生存,二是社会的安定。民众的生存是社会得以存续的基础,因此孔子主张要先“富之”,要先使民众富足。而所谓社会安定,就是民众和谐相处,社会有序运行。要使社会安定,就要用合义的道德与法律规范——“礼”来调整社会关系。因此“既富”之后,就要“教之”,要用礼义教化民众,使民众知礼守礼。孔子所谓的“富而好礼”,亦是此意。

孔子说:“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所谓“施取其厚”、“敛从其薄”,就是“富之”;所谓“度于礼”、“事举其中”,就是“教之”,而且是“身教”。所谓“身教胜于言教”。对民众最有力的教化,不是说教,不是指令,而是为政者的“身教”。是故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子帅以正”,亦是根由于此。

你可能感兴趣的:(善读「论语」13.9:既庶矣又何加焉,先富之后教以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