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量: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决胜点

文/孟永辉


消费互联网时代落幕,产业互联网时代崛起,这是一个既定的事实。


尽管它们都有“互联网”的字眼,但是,互联网在其中扮演着的角色和作用早已发生了本质改变:


在消费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扮演的是驱动角色,而驱动的根本动能源自于平台模式的去中间化来实现的。


在产业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扮演的是联通角色,而联动的达成是基于互联网技术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深度、密切地联系来实现的。


显然,在产业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触达经济社会机体的“毛细血管”。


在产业互联网时代,驱动的根本动能早已转变成为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为代表的新技术。


这其实是头部的互联网公司之所以不断布局新技术进行自我革新的根本原因。


无论是在哪一个技术分支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头部公司你争我夺的竞争身影。


从大数据、云计算开始,如今,新技术的外延早已延伸到了以人工智能、区块链和量子计算为代表的新技术领域,并且,随着新技术的成熟与完备,落地和应用的场景开始变得越来越多。


基于大数据算法的推荐系统,基于人工智能的物流系统,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食品溯源技术等诸多应用开始在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铺展开来。


原本毫无生机的草图,变成了熠熠生辉的山水画。


同消费互联网时代以改造C端用户的消费行为和习惯为主导发展模式不同,在产业互联网时代,玩家们更加关注的是对于B端的生产行为和生产方式的改变。


似乎,只要将目标对象从C端转移到B端即可,并不需要太多其他的改变。


于是,在消费互联网时代惯性思维的影响下,产业互联网的玩家们开始将越来越多的目光聚焦在了以B端用户为代表的新大陆上。


B端者得天下,成为产业互联网时代新的“金科玉律”。


一场以争夺B端用户为代表的全新流量战争开始上演。


无论是在零售领域、物流领域,还是在医疗领域、教育领域,我们看到的都是产业互联网的玩家们不断进行流量争夺的繁忙景象。


曾经被嗤之以鼻的流量思维开始重新占据了产业互联网时代发展的主导,产业互联网时代似乎又重新回到了那个流量争夺、贴身肉搏的时代。


人们不禁会问,流量在产业互联网时代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和作用呢?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决胜点究竟在哪呢?


可以确定的是,无论是在消费互联网时代还是在产业互联网时代,流量其实都扮演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得流量者得天下的“金科玉律”在产业互联网时代依然没有过时。


但是,同消费互联网时代在获取了流量之后,便可以对C端流量进行收割,抑或是用C端流量进行融资不同,产业互联网时代更加关注的是对于B端流量的深度、全面的改造。


究竟可以深入到什么程度呢?


产业互联网时代,对于B端的深度、全面的改造可以深入到生产要素和生产资料的层面上。


从表面上看,这种逻辑并没有太多本质性的区别,实际上,消费互联网时代和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底层逻辑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在以C端为主要对象的时代,玩家们可以通过烧钱和补贴的方式来培养C端用户的消费行为和习惯,而后在对C端用户进行收割。


只要有了资本的支撑,消费互联网的玩家便有了在牌桌上可以继续玩下去的可能性。


这是几乎所有的消费互联网玩家之所以会不断融资,不断建构自身生态体系的根本原因。


当以B端为主要用户的产业互联网时代来临,单纯地获取B端流量,而不对B端流量进行深度改造,试图照搬照抄消费互联网时代收割红利的盈利模式将会遭遇越来越多的挑战。


同消费互联网时代平台和用户之间的二元结构不同,产业互联网时代平台和用户之间更像是一个“共同体”。


单纯地收割B端用户,而不对B端用户进行有效赋能,最后,玩家们不仅会丧失来之不易的流量,甚至还将会把自己置于进退两难的境地里。


虽然在产业互联网时代流量依然非常重要,但是,流量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作用其实早就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一个是收割对象,一个是服务对象,这就是本质上的不同。


一味地获取流量可以给产业互联网的玩家带来短暂性的发展,而当产业互联网的发展进入到深水区,真正考验的是玩家们对于B端用户的深度赋能和改造的能力。


因此,在产业互联网时代,流量依然扮演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是,流量早已不再是决定玩家们生死存亡的关键。


如何对B端进行深度改造和赋能,对B端的生产方式和供应方式进行改变,最终实现SB之间的有效互动,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我们现在看到的以阿里、腾讯、京东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通过新技术对于B端用户进行深度赋能,改变他们的生产方式和供应方式,减少他们的生产成本,提升他们的生产效率,其实都是这种发展方式的直接体现。


当产业互联网的玩家们获得了流量,并且找到了改变这些流量的生产方式的方法,让B端流量在自身的赋能下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它们自己同样可以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一定的收益,所谓的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才算是真正跑通。


在产业互联网时代,无论是新零售,还是新金融,甚至是新制造,如果无法改变传统行业的供给方式,就算是玩家们有庞大的流量,这些流量其实与消费互联网时代那些沉寂的流量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只有通过深度赋能,与这些B端流量建立了有效的互动,并且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闭环,这个时候,这些流量才算是有效流量。


可见,产业互联网的决胜点并不在于流量,而在于留量。


1流量是流动的,留量是固定的

 

同消费互联网时代,不同的用户流量可以在不同的平台之间自由流动不同,产业互联网时代的用户则是相对固定的,同上游的大S建立了较为紧密联系的。


这个时候,平台和流量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一种松散的关系,而是变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联盟体。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在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平台和用户之间的关系相对固定,但是,如果大S无法给B端用户带来持续的深度赋能,它们之间这种看似固定的关系,其实依然有破裂的风险。


如何通过深度赋能建立一种有效互动,紧密联系的关系,才是决定产业互联网玩家成败的关键所在。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需要平台方抛弃中介和撮合的角色定位,真正把自身看成是行业的一份子。


通过不断强化与行业的联系,不断将新技术应用到行业的不同流程和环节当中将B端用户从流量变成留量,从而实现彼此之间的共生共荣,而不是此消彼长。


2、流量是消费端,留量是生产端


消费互联网时代,玩家们真正做的是改变消费端的消费行为和方式,这一目标的达成是通过互联网的营销方式和手段来达成的,上游的生产端并没有发生太多本质的改变。


从本质上来看,消费互联网其实是一种全新的营销方式,而不是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


当人们对于这种营销方式司空见惯,流量便会开始陷入沉寂。


这是消费互联网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


到了产业互联网时代,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为代表的底层驱动技术决定了它的改造对象其实是生产端,即改变传统行业的生产方式和供应方式。


同消费互联网时代通过烧钱补贴的方式来培养C端用户的消费行为和习惯不同,产业互联网则是通过他们对于B端用户的深度赋能和改造来实现的。


衡量产业互联网成败的关键不在于横向上有多少用户量,而是在于纵向上的产业改造厚度的深浅。


所以,如何用更多的新技术去改造生产端,如何建构一个全新的生产体系,才是真正决定产业互联网时代成败的关键。


3流量需要的是产品,留量需要的是服务

 

在消费互联网时代,流量真正需要的是物美价廉的产品,如何尽可能多地满足流量的这些需求,直接关系着消费互联网时代的成败。


无论是从PC时代向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转变,还是更加精准的营销和推荐,其实都是以产品为终极导向的。


产业互联网时代来临,留量们最为直接的需求是精准、有效的服务,最后才是通过这些服务获得新的产品。


在这个时候,我们关注的重点不再于产品的数量上的多少,而是更加关注自己所提供的服务究竟是否生产出了新的产品,甚至是生产出了多少新的产品。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就需要调整以销售为导向发展方式,转而用以应用和改造为导向的发展方式发展。


当我们衡量发展的标准从销售导向转向应用和改造为导向的时候,产业互联网时代才算是真正来临。


这个时候,以产品为转移的流量,才能真正变成以服务为转移的留量。


当产业互联网取代消费互联网成为新的发展风口,一场全新的发展由此开启。


消费互联网时代发展模式影响的根深蒂固让越来越多的产业互联网玩家陷入到了流量的怪圈之中。


孰不知,产业互联网的决胜点已经从流量转变成为留量。


真正认识到流量和留量的不同,并且以留量思维来取代流量思维,才是产业互联网时代致胜的关键。


作者:孟永辉,资深撰稿人,专栏作家,特约评论员,行业研究专家。长期专注行业研究,累计发表财经科技文章超400万字。支持保留作者来源的分享,转载请保留作者版权信息,违者必究。

你可能感兴趣的:(留量: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决胜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