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教练的心态养育孩子

      教练的本质是什么?《高绩效教练》这本书讲了,教练就是将人们的潜能释放出来,帮助他们达到最佳状态。我特别喜欢这本书里的一个比喻和例子。书中说,传统的行为主义者的观点认为,一个人好比一个可以被灌注任何东西的空容器。而教练却支持一个更加乐观的人类心里模型,认为人类好比橡树的种子,每一颗都蕴藏着可以成长为参天橡树的潜质,我们需要汲取营养、鼓励和阳光,而那颗橡树的本质特征已然在我们体内。这不就是五维一直所讲的教练的底层逻辑,就是信念,人是OK的,人的背后都有一个积极的意图,人是有资源的,人会为自己做出最好的选择,改变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这一代从小就是被“填鸭式”教育影响,被教知识,被灌输兴趣,被教导如何做人做事,我之前很多大学同学,就是这样一直“被”“被”,进入大学后,有了充分的自由去自主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突然就不会了,迷失了自我,这就是因为潜意识里的那些宝贵的东西已经隐藏起来了。而我们又如何对待自己的孩子呢?你不能做这个,你不能做那个,你要做个,你要做那个,孩子刚开始用勺子吃饭,洒的到处都是,我们赶紧拿过勺子替他喂;孩子上不去楼梯,赶紧扶他一把;孩子和小朋友发生争执,赶紧站出来帮他解决问题。孰不知,我们的行为习惯已经在开始藏起他的橡树本质了,即便对待这么小的孩子,也不能轻视,也要有着教练的信念,就是信任,信任孩子可以自己处理他的问题,他有这样的能力,只是需要我们再慢一点,再慢一点。

      有一次我带我的孩子上课,因为他上的是蒙氏课程,课程中有一个环节是观察,孩子们在一个大的场合,里面有玩具、书各种小孩子喜欢的东西,家长们坐的远远的,主要任务就是观察孩子在这样一个真实的社交环境中,会有怎么样的表现。当时我的孩子才一岁四个月,有一个小朋友特别喜欢一个玩具,一直拿着玩,不小心掉到地上,我的孩子其实也特别喜欢,从一开始就围着那个小朋友转,内心是也想玩那个玩具,这个时候机会来了,我娃赶紧捡起来掉在地上的玩具跑走了,那个小朋友突然大哭起来,这个时候我没有去责备我的孩子,也没有去安抚那个孩子,而是静静等着看会发生什么,这个时候,转折点出现了,我娃听到哭声,回头站在那,观察这个哭的孩子好几秒,随后她突然跑向那个孩子,把玩具递给他,并捡起来地上其他玩具一起递给他,说不哭不哭。这就是潜能,孩子们一定有他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要做的就是信任和慢一点。想象一下,如果那个时候我去责备我的孩子,他肯定不会有后面这个表现,亦或者当下他认为他错了,而他心里真的认为自己错了吗?这也许都不是事实,只是因为妈妈的表现让他觉得这是错误的行为,或者这只是我们用成人的眼光做的判定,提前帮他做了一切的决定,反而却而让他自己隐藏了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这个是很重要的基础。

      第二个问题,如何用教练的思维面对成长中的孩子

      我这里先不谈具体的工具和方法,先用五项打卡的方式去看待孩子,面对孩子的问题,你的思维改变了,行为一定会改变。

      发现美的眼睛,这是我最喜欢的,因为我的孩子的任何行为不管好的不好的我都能够接纳,他呈现出来一些可能认为不好的行为或什么,一定是大人的问题,或者他日常接触环境的问题。蹲下来看孩子,不用成人的眼光看孩子,评判孩子,否则,你一定会一直跟他去争对错,在争论对与错的过程中一定会丢失很多美好,更何况这个对错看是谁眼里的对错了。

      松规条,简直太适合教育孩子这件事了,我们自己本身就有很多规条,面对孩子,规条就更多了,其实,放松一点,你的流明就高了,你不会去控制他,用成人的思维定式去要求他,而是尊重他,同理他,孩子很聪明的,我觉得他反而不会去跟你博弈,而是从这份尊重和爱中获得了勇气,进而获得了自由,这是一种多么好的感觉。小朋友在9岁之前有31个敏感期,就是在某个特定的时期都有一种特殊的感受能力,这种感受力促使他对环境中的某些事物很敏感,这段时间很短暂,如果没有帮助他很好的度过,会对孩子造成一定影响,而我们父母常常因为不知道这个而不理解,比如孩子在6到12个月的时候是手臂发育敏感期,他会非常喜欢扔东西,其实这是手眼协调发育的标准,而我们常在这个时候会说很多的不能不能,或者怒斥孩子,如果你知道这是敏感期,松掉自己的规条,这不是孩子不守规矩,也不是他变坏了,而是心灵发展的本能反应,随他扔,无非也就是扔坏几个东西,但他这个时期会很快过去,我的孩子就是这样,现在他也没有怎样。我的孩子有一段时间洗脚的时候,特别喜欢踢水,而且专门把水踢的到处都是,我没有太阻止他,只是尽快拖干净水,不要让他滑到,我现在才意识到那就是送掉了我的规条,这个年龄的孩子就是喜欢水,就是在体验这种把水打的啪啪啪的感觉,为什么要阻止他呢,一样,很快,他这个阶段也很快过去了,他完成了体验。如果我那个时候一直用自己的规条去要求他,不能把水弄在地上,不能弄在衣服上,不能捣乱,我的孩子就会愈发好奇,也许会向更反向的方向发展,最可怕的是,他会将自己对新事物的追求和体验隐藏起来。如果事事我都这样去要求他,他一定会慢慢变成一个我前面讲的需要别人去填的容器,而不是橡树。所以,我认为松规条的根本就是尊重他人,尊重每一个生命的独特性。

      觉察日记,这个简直太强大了。在孩子的教育中,我们常常面临第一自我和第二自我的冲突,第一自我,毋庸置疑,肯定是爱孩子,而第二自我也许表现出来的是控制、评判、指责、命令等等。第二自我来的太快,尤其受当下情绪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停一下,觉察一下自己,问问第一自我要给孩子表现的是什么,是你爱他,还是讨厌他,当然是爱,那是不是要调整下自己的行为,换个方式和他沟通。孩子其实是很敏感和细腻的,也很单纯,他不会从你的指责、批评中抽离出你是爱她,他只会简单的认为,你就是当下那个情绪的反应。所以,这就无形中,以爱的名义给他伤害。我朋友给我讲了他一个故事,他的孩子和别的小朋友发生争执,实际情况是那个小朋友欺负我朋友的孩子,但我朋友孩子不善于表达,一直哭,我朋友其实是心疼孩子,替他着急,但又不好说别人的孩子,就说了几句他孩子,他孩子哭得更厉害。事后,孩子告诉妈妈,说你不爱我,我朋友很委屈。但是在那一刻,他应该觉察一下,他的孩子在此刻需要的来自妈妈的安全感,也不是说替他出气,但起码要拥抱一下孩子,或者表明自己的正确态度。这才是你要传递给孩子的,而不是被当下的情绪而左右。

      特别喜欢高绩效教练里的一句话,我只能掌控我觉察到的一切,我觉察不到的掌控着我。我们常常以为我们掌控了孩子,这是因为他年纪小,但是却不知道,随着他的成长,他却在开始渐渐掌控我们的生活。在和孩子的交流中,多些合作式沟通,就把他当成你的伙伴,而不是你要去控制的玩偶,尊重他,尊重他的成长,尊重他成长中发生的一切,信任他,你和你的孩子一定可以很幸福。

你可能感兴趣的:(用教练的心态养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