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哥读唐诗】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听优秀学长讲文史哲”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看到《塞下曲》的题目,我们大多数会想到是王昌龄、高适、卢纶等边塞诗人的作品,这些边塞诗人留下了大量关于边关将士杀敌报国的诗篇。但这组六首《塞下曲》的作者,是李白。

查阅了大量关于李白的资料都没发现李白曾到过边塞,而这一组《塞下曲》写于天宝二年,即公元743年,这一年李白还在长安城任翰林供奉,所以更不可能到边塞去“体验生活”。因此我认为,这是李白在知道朝廷出兵边塞后按自己的推测写下的诗作。

尽管是李白推测的作品,但我们依然感受到边塞生活的艰辛和将士们英勇报国的信念。这六首诗都表达了平定边患的愿望,格调高昂,很有气势。

第一首《塞下曲》,也是这六首中最有名的一首。

·边塞的环境·

边塞有多冷?与李白同一时期的诗人岑参有诗云:“胡天八月即飞雪”,八月份就开始飘雪,即可见边塞的环境有多恶劣。

李白的这首诗就是从边塞的环境开始说起:五月天山雪。五月本是夏天刚要开始的时候,但天山就已有雪了,虽然不是雪花飞扬,但寒意已经可以感受到了。就连五月份都已经非常寒冷,那春秋,甚至冬季那里的环境又会是什么样的呢?诗人没有明确的回答,但我们还是可以想象出来的,环境的恶劣可见一般。既没有雪花,也没有鲜花,只有刺骨的寒气。在这样的环境里,将士们是看不到春天的景色。他们只能在笛声中听到《折杨柳》的曲调,想象春天已经到来,万物开始苏醒,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但在现实中,将士们是看不到杨柳的。而杨柳又是春天的标志,不见杨柳就不见春色。一年四季都看不到春色,环境的艰苦显而易见。开头四句一气呵成,极力渲染边塞的严寒景象,突出了环境的恶劣和艰苦。

·将士们的生活·

边塞的环境是非常艰苦的,将士们的生活也是非常紧张的。诗人虽然只用一句话来表述将士们的生活,但就这一句话就能表现出将士们有多“难”了。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破晓的时候就跟着金鼓声上阵杀敌、冲锋陷阵。到了晚上仍要抱鞍而睡,时刻准备起身作战。白天到晚上,无时无刻不在高度紧张的状态,战斗非常频繁。“抱”这个字用得非常好,用“抱”而不用“枕”更能表现出战斗的紧急。“枕”字还能表现出睡觉时的安逸,而“抱”更能表现出席地而睡,一听到命令立马提刀上马的情形。

这一联对仗非常工整,“金”与“玉”用了借对的技巧,形象地揭示了在边塞将士们战斗的频繁和严酷,也表现出将士们的生活特别艰苦。在严寒与敌人之间周旋,在边塞的将士们真的不容易。

·斩楼兰·

前三联写环境之苦,战事之急,而最后一联急转而合,用傅介子的典故升华全诗的主旨。

西汉昭帝时,楼兰国王屡次遮杀通西域的使者,大将军霍光派平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用计刺杀了楼兰国王。后来傅介子也成为了很多人,特别是将士的偶像。他们都希望自己能像傅介子一样杀敌报国。

环境的恶劣、战事的紧张都不能吓却这些守关将士们杀敌报国的信念,他们甘愿拼死疆场、为国立功。“愿将”与“直为”语气更加坚定,加深了将士们爱国的激情。

不仅是边疆的将士,李白应该也希望自己能“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虽然如愿进入长安为皇帝服务,但他每天的工作只是填词写曲,并没有实现自己济事天下的愿望,又因为自己的性格受人排挤,郁郁不得志。李白也希望自己能像边塞的将士们一样,上前线杀敌,冲锋陷阵报效祖国。


全诗苍凉雄壮,意境浑成,从写景到写人到抒情一气呵成,没有丝毫停滞。虽是律诗,但打破了律诗四联要“起、承、转、合”的格式,让情感更加充沛,也让读者感受到诗人愿求报国立功的急切愿望。

你可能感兴趣的:(【哲哥读唐诗】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