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图说》的宇宙生成论

在朱熹看来,“太极”就是终极理。“太”是形容词,表示最高程度;“极”是极端、极致、顶点。从字源来看,繁体字的“極”(极),木字旁表示它和木头有关的,右边的“亟”是声旁,表示这个字的读音。“極”的本义是盖房子用的主梁,也就是房梁里边最高的、位居全屋正中的那根房梁,也叫栋梁。

如果你把宇宙想象成一座房子,那么太极就是这座房子最高处的那根房梁。如果你是上帝,正在画建筑图,那么你会先画出来这根房梁,然后再从它出发,用直尺和圆规画出各个细部,画完之后,宇宙就成型了。

儒家的概念里边没有上帝,宇宙是自然成型的。究竟是怎么成型的,各人有各人的答案。《老子》给出的答案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易传》给出的答案是“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图说》给出的答案是“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这些答案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从简单发展到复杂,从混沌发展到具体。

如果太极就是宇宙之源,那么太极的源头又是什么呢?

这是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如果“无极而太极”的意思是在太极之前还有一个无极,太极是从无极当中产生出来的,那么无极又是怎么来的呢?你也许会想到无极就是空无一物的状态,什么都没有,然后无中生有,产生了太极。其实“无中生有”可以有两种意思,第一种意思是,从什么都没有当中产生了万事万物,第二种意思是,从没有具体形象的混沌物质当中分化出来有具体形象的万事万物。古人对宇宙起源的理解,一般都在第二种意思上。

至于那个“混沌”是从何而来的,他们就想不到那么远了。最擅长哲学思辨的古希腊人也只想到这一步,至于佛陀,索性把这种问题悬置不论,忠告大家生命短促,不要在没用的问题上浪费时间。

阴阳,一般人理解阴阳,都是从对立统一的角度来理解。其实阴阳观念并不是中国文化特有的,而是全世界的原始文明共有的,只是说法不同而已。道理很容易理解,无论哪里的人,都能很直观地观察到白天和黑夜的变换,雄性和雌性的结合,一片树叶有正面和反面,一座山有向阳的一面和背阴的一面。比如摩尼教,也就是金庸小说里边的明教,就是从这种直观印象里发展出来一整套的宗教理论,认为宇宙里边有光明和黑暗两大势力此消彼长,我们应该和光明之神站在一起,对抗黑暗,迎接光明。

如果阴和阳是两种对立的东西,那么不但光明和黑暗对立,善也会和恶对立,这就意味着黑暗和恶都是客观存在的。基督教的神学家曾经对这种观点很苦恼,因为上帝是至善的,一点恶的成分都没有,他创造出来的世界怎么可能会有恶的存在呢?这个问题是被中世纪的圣奥古斯丁解决掉的,他说恶确实不存在,因为我们所谓的恶,其实只是善的缺失状态,这就像黑暗其实也不存在,我们所谓的黑暗,只是光明缺失的状态。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也是这个思路,它解释了阴和阳是怎么来的:“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在传统的易学里,只是很粗略地来讲“太极生两仪”,也就是太极生出了阴阳,让人感觉太极分裂了,分成了阴和阳两部分,而《太极图说》很高明地从运动的角度解释了阴阳的成因:太极会动,动就产生了阳,动到了极致就静止下来,这就产生了阴,然后静到了极致又会动起来,动到了极致又会静下去,阴和阳就被源源不断地产生出来了。再然后,既然有了很多的阴和阳,那么阴和阳发生关系,产生出水、火、木、金、土五种基本物质,也就是五行。五行之间存在相生的关系: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又生木,这就完成一个循环,生生不息,于是有了春、夏、秋、冬四季轮转。

你可能感兴趣的:(《太极图说》的宇宙生成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