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己作为方法:与项飙谈话》03|关于“学习”

《把自己作为方法:与项飙谈话》读书笔记03

谈及项飙在“浙江村”的调研,还是一个本科生的项飙,在北京“浙江村”呆了六年,写出了这本书,就像武侠小说中带着主角光环一样,一上来,打败了其他武林高手,在学术圈被惊为天人,而这本《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被奉为无法超越的经典!在青年人类学圈子里被称为“人类学的男神”

项飙的出山大招

我不是那个圈子的人,了解他也是因为得到app,今天想要聊的也不是这本书,而是他关于“学习”的一些看法。他在提及自己本科时期理论方面欠缺的原因,阅读量低、阅读能力差,文献处理能力较差。当时的项飙,可是保送的北大啊!一个免试进牛津,现在任牛津教授的项飙,这几个缺点,我应该说你是谦虚还是凡尔赛?不过文无第一,一山远比一山高啊。

对于阅读,项飙认为,阅读的功力与年龄很有关系,必须在一定年纪与一定的力度去阅读,才能达到那个能力。他用了“功力”这个词,很形象啊!以前很多书真的读不下去,就说刚毕业时读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除了几个史实,读不出任何味道。几年之后再捧起这本书,却“惊为天人”!这里应该就是“功力”的表现了吧,樊登老师有提到过理解力池子,随着自己的学识和阅历的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解力池子不断扩大,阅读的功力必然逐步提升,不仅仅读书速度加快,对书籍的理解能力也不断加强。所以说,与其说在一定的年纪有这个功力,不如说是一定的阅历和知识。

项飙还有种习惯,就是他对话语本身并没有太大兴趣,而是在思考这些话所对应的事实是哪些?这应该是项飙老师的一个能力,一眼洞穿的能力,不会被华丽辞藻或者引经据典所迷惑,而是直指事实本身。他是一个挑剔的读者,如果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背后没有什么真的东西,他会去把说法拧干看看下面是什么干货。这也是我需要学习的地方,不能被华丽辞藻堆砌起来的语句迷惑,我们应该用力去找出背后的意义。如果仅仅是语句的叠加的书,不看也罢!

项飙和导师的关系都不错,导师对他的熏陶很重要,他们不讲理论,只讲故事经历、讲见地,一旦插进去再提出来,讲事情,都要讲到“点”上去,也就是导致某个现象的最重要原因,而这个原因又往往是以前没有意识到的,但他们却没有耐心把这个“点”演化开来,形成系统的论证,聊天点到为止,又跳到另外一个点去了。(摘自书中原文)

导师们的“点到为止”,给出方向,聪明的学生自然会去研究、琢磨,这样得到的东西才会属于自己,如果真的把问题讲透彻,说明白了,就变成基础、启蒙教育了,学生能听明白,但不会再循着线索研究了。这就是“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对于我而言,就是要学会思考,对一个“点”的发散思考,其实,读书最重要的就是这一点,发散和连接:把所得发散开去,链接到其他的知识,形成自己的东西,才是读书!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侵删!)

你可能感兴趣的:(《把自己作为方法:与项飙谈话》03|关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