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甘平庸:朱元璋的霸气帝王之路

原创2022-03-29 15:26·毅鸿YIHONG

在中国古代,一个一无所有,父母双亡的年轻人,要吃过怎样的苦,走过怎样的路,经历何种磨难,付出何种代价,才能最终创建出一个帝国,为万世开太平,这样的人,几千年来,只有一个,他就是明太祖朱元璋!

“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

这是明太祖朱元璋成就帝王之后感慨时过境迁的诗句,普通人很难想象,从淮右一介布衣的平民到金陵坐拥天下的明朝开国皇帝。

“到底经历了什么?”

-01-

出生布衣

朱元璋出生在濠州(今安徽凤阳)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其父为朱世珍,母为陈氏。 朱元璋在家里排行第四,家族兄弟排行第八,故名朱重八。

至正三年(1343年),濠州发生旱灾。次年春天又来了严重的蝗灾和瘟疫。不到半个月,朱元璋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先后离世。

只剩朱元璋和二哥,家里没钱买棺材,甚至连块墓地也没有,邻居刘继祖给了他们一块墓地。兄弟二人找了几件破衣服包裹好尸体,将父母安葬在了刘家的土地。为了活命,朱元璋和他的二哥、大嫂、侄儿被迫分开,各自谋生。

-02-

云游四方

在走投无路之下,就去投奔了皇觉寺,剃度为僧做了行童。不久,当地闹饥荒,寺庙里得不到施舍,住持就打发和尚们云游化缘。

年仅17岁的朱元璋离开寺院托钵流浪。在流浪的三年中,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接触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经验,这段生活对朱元璋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在云游的三年,也正是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时期。社会上流传着“明王出世,普度众生”的说法,北方的白莲教在进行同样的宣传。朱元璋在流浪中,也接触到了这样的宣传。

民族矛盾以及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加上灾情频繁,贫苦农民纷纷铤而走险。各地纷纷响应起义号召,

正年十二月,定远县土豪郭子兴联合孙德崖等人起兵,数万百姓起而响应。郭子兴聚众烧香,当了当地白莲会的首领。

次年二月二十七日,起义军攻下濠州后郭子兴自称元帅。

随后,郭子兴据濠州,号令彰明。朱元璋收到儿时玩伴汤和的来信,邀请他参加郭子兴的义军。此时,他的师兄秘密告诉他,说有人知道此信要去告密。于是,朱元璋就投奔郭子兴的红巾军。

这年,朱元璋二十五岁。

-03-

义军骁将

朱元璋入伍后,作战勇敢,机智灵活,粗通文墨,很快得到郭子兴的赏识,还把养女马氏嫁给了朱元璋,从此军中改称他为朱公子,朱元璋另起了正式名字元璋,字国瑞

后来起义军中的将领起内讧,一个头领把郭子兴抓了起来准备杀掉他。朱元璋知道后立马带兵前往营救,成功救出郭子兴。

朱元璋见濠州城诸将争权,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做一番大事业。于是回乡募兵,儿时玩伴听说朱元璋做了义军头目,纷纷前来投效。于是很快就募兵七百多人,回到濠州,郭子兴十分高兴,提升朱元璋做了镇抚。

半年之后,朱元璋等郭子兴出征无果,带领心腹汤和徐达等人离开郭子兴南下征战。途中,又收编了三千多人,靠着这些人打败了驻守在定远的元军,并且再次收编精锐两万人。朱元璋带领自己的起义军一路南下,捷报不断。

但由于军队还在受红巾军的管制,虽心有不甘,但只能隐忍,期间,奉行徽州谋士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迅速秘密扩张自己的实力,这三条战略是朱元璋发展初期的指导思想。

-04-

大明初立

实力强大之后,攻克了紧靠长江南岸且盛产稻米的太平,解决了粮食短缺的问题,进入太平,朱元璋重申军纪,严禁掳掠,若有个别兵士犯禁,立即处死,因此,朱元璋的军队倍受当地百姓的拥护。

从此朱元璋置太平兴国翼元帅府,自己做元帅,任命李善长为帅府都事。于是,朱元璋便开始稳固根据。实力强大后,用不到十天的时间攻占集庆,并进城安抚百姓,改集庆为应天府(今南京)

至正二十年(1360年),朱元璋请刘基至应天,委任其为谋臣。刘基针对当时形势,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策略,被采纳。

完成了“高筑墙”的部署后,朱元璋便着手实行“广积粮”。为解决粮食问题,朱元璋除了动员百姓进行生产外,还决定推行屯田法,大力展开军队屯田,负责兴修水利,又分派诸将在各地开垦种田。几年工夫,到处兴屯,府库充盈,军粮充足。

争取民心的同时,还广贤纳士,询问关于汉高帝、汉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平定天下之道 ,这也表明朱元璋要开创一个新王朝的决心。

虽然有着十多万的军队,但地盘小得可怜,夹在元军和数支义军中间,谁都没把他的军队放在心上。

趁着其他义军牵制着元军,朱元璋又在当地发展农业,四处招募人才,有养成了一股大势力。

三十二岁那年,起义军各势力开展,朱元璋坐收渔翁,大破陈友谅、张士诚两人的联军。

在消灭残余势力之后,朱元璋自立为王,号称吴王。

次年,朱元璋历时两年,彻底收复江南。

灭亡所有起义军后,朱元璋已年迈三十九,他宣布登基为帝,建立大明,改元洪武。

-05-

平定天下

建国之后,令徐达率二十五万明军向中原地区进发,和元朝主力展开决战,并向元朝都城出发。

明朝军队来到元大都城下,元朝皇帝率领妻子逃出元大都,一路北上逃往了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

自此,元朝在中原的统治彻底结束,明朝正式取得长城以内全国的控制权。

后来朱元璋先后进行了八次北伐,彻底消灭了元朝在境内的残留势力。

朱元璋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徒富民,抑豪强;下令解放奴婢;减免税负,严惩贪官;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

朱元璋深知灾荒给农民造成的痛苦,即位后常常减免受灾和受战争影响的地区的农民的赋税,或给以救济。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

《明史》中这样记载朱元璋:“太祖以聪明神武之资,抱济世安民之志,乘时应运,豪杰景从,戡乱摧强,十五载而成帝业,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汉以后所未有也。”

朱元璋从一无所有到功成名就

到底做对了什么?

1.不甘平庸

普通人想要做到朱元璋的成就,要是没有一点野心,那就是连开始的资格都没有。野心从来都不是一个贬义词,相反,这是一种有抱负的表现,朱元璋就是不想碌碌无为地度过一生,再加上外界生活条件的导火索,才让他决定开始了长达十六年的一统天下之路。

2.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朱元璋驾崩于应天皇宫,下遗诏曰:“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奈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知,好善恶恶,不及远矣。”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朱元璋临终遗诏最能说明他内心想法,朱元璋临终时说,自己得到天下这31年间,每天心里想的都是忧患和危险,每天勤奋理政不敢懈怠,务求对天下百姓有益。但是仍谦虚地说自己出身寒微,喜欢善良讨厌恶人,和古代的贤名君主相比,我还差很远。

其实就是要学会吃苦,挫折教育是要进到骨子里的,学会在逆境中成长,吃苦方能成大事。

3.自身实力加人脉

朱元璋在军中表现突出,再加上当和尚时与白莲教有一定的人脉关系,才让郭子兴把女儿嫁给了他,能干加上人脉,这才是发家的基础。

相比之下,好高骛远,缺乏经验,都是成功之路的大忌。

4.沉得住气

“缓称王”本质上也是一种差异性战略,朱元璋选择慢慢积攒实力,等到出头鸟消耗得差不多了,才一局定乾坤。

不够强大时,一言不发,取得成果时,泰然自若。

5.当机立断

不够果断的人,当断不断,该撤的时候不撤,该孤注一掷的时候又缺乏勇气,姑息养奸,妇人之仁,最终葬送一手好牌。

从朱元璋的特点来看,他在处理一些长远问题的时候,是非常果断而坚定的,虽然有些过于残酷,但确实是那个时期所需要的。

有的人面对困难时,左顾右盼、顾虑重重,看起来思虑全面,实际上茫无头绪,不仅分散了同困难作斗争的精力,更重要的是会销蚀和困难作斗争的勇气。

果断可以使我们在形势突变的情况下,很快分析形势,当机立断、不失时机地对计划、方法、策略等做出正确的变化。

“以人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他是一个成功的开国皇帝,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奋斗史更是一个,几乎不可复制的传奇。幼年时家境贫寒,父母早逝,青年时前途迷茫,从军后战争的残酷和艰难,都是命运赋予朱元璋的磨难。

在现实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不能丧失生活的信心,不能向命运低头,要坚持努力奋斗,改变处境。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甘平庸:朱元璋的霸气帝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