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定而后动”出自典故《孙子兵法》,全句为:"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意思是:谋划准确周到而后行动,知道在合适的时机收手,才会有所收获。
而如今,我们更常听到的是“三思而后行”这句话。俗话说“冲动是魔鬼”,任何心血来潮的决定,都有可能成为未来你无法挽回的伤痛。现如今信心满满坚持的东西,在未来,说不定将来会成为你最懊悔的往事。
行事前,记得认真思量,仔细谋划,这往往比不加思考,仅凭自己的一腔热情做出的决定更加可靠。
1、为什么我们总喜欢不谋而动?
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往往不会刻意地去思考自己的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对于简单的事情,甚至不会思考该怎么做,更像是在完成一种习以为然的动作。
但也正是这样,“不谋而动”更容易出现差错,并且极大地影响办事效率,而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一腔热情、心血来潮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事物,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成功,恨不得立马就能得到或者实现,然而,这世间没有什么是可以一蹴而就、唾手可得的东西,仅凭自己的一腔热情、心血来潮,只会将事情办得越来越糟。
美国对冲基金公司桥水创始人雷·达利欧(Ray Dalio)在《原则》一书中说:
“人都是非理性的,因为人具有动物性,很多时候人们会被动物性所驱使,忽略对事实和真相的追求。比如,我们购物时并非因为真的理性需求,而是受感性的情绪和某种满足感所驱动而购买,这个不难理解,我们经常在生活中买了一些我们不需要的商品,经常在网上忍不住要剁手,就是因为我们被这种动物性驱使完成了购买,忽视了我们是否真的需要的理性思考。”
欲望就像无底洞,你耗费心力地去填充,而这个洞却越填越大。当一个人有了极力追求的东西后,理性便被抛诸脑后,更别提什么“三思而后行”,“谋定而后动”了。
2、从众心理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我们不喜欢孤独,也不喜欢特立独行,因而,在大多数情况下,你不会去问自己究竟喜欢什么,也不会去思考自己要怎么做。
相反地,我们更喜欢去询问“你要怎么做?”,“你们要怎么做?”,以及“他们要怎么做?”,因为,这种方式省心省力,不需要自己去思考问题的出路,也避免了让自己成为“异类”。
3、认知盲区
知识就像那浩瀚无边的宇宙,你永远也无法想象它的边界究竟是何般,更别提理解它了。
在无尽的知识面前,我们的学问是如此卑微,因而,我们根本没办法对所有事情都了如指掌,这也就形成了认知的盲区。
我们正在实践的,有的甚至是自己都不知道对错的行为,更不用说“谋定而后动”了。
2、我们该如何“谋定而后动”
《孙子兵法·计篇》中说:“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其意思是:打仗重在谋略,考虑周全,筹划得当,胜算就越大;准备不周详,筹划不足,胜算就不大,更不用说莽撞行事了。
生活也是如此,细思筹划后的行为,远比横冲直撞高效得多。
雷·达利欧(Ray Dalio)在《原则》中,还提到了要达成目标的五个法则——分别是设定目标、认识问题、诊断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和执行解决方案。
谋定而后动最重要的在于“谋”,这与雷·达利欧书中的“五法则”是契合的。
1、设定目标
设定目标很好理解,有些人之所以深陷于迷茫的生活境遇中,就是因为没有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方向,就像在黑夜里前行,跌撞迷糊不知所行。
没有目标的人,就像无头苍蝇,你又怎能要求他去思考该怎么做呢?他们不会绝望,不会痛苦,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
2、认识问题
认识问题就更加关键了,因为只有认识问题,才能有后面的对症下药、设计和执行解决方案。
然而,认识问题却没有那么容易,因为人的天性是自负的,我们不会承认也不愿承认自己在某一方面的无知。此外,每个人都有认知的盲点,有些问题自己根本就没有意识到。
要克服自负和避开盲区,需要做以下两点:
①保持极度开放的认知态度
②保持理性的态度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即使再优秀再聪明的人也有自己的缺点和盲点,寻找各种理由为自己的缺失做辩解是不明智的,敞开胸怀,接纳自己的不足,才能加以弥补。事实上,他人理性的反对意见,更有利于我们认清问题的关键。
3、诊断问题、设计解决方案
有清晰的目标,并且知道未来将要面临的种种问题,就能够针对性地找出解决方案,“未雨绸缪”才能有备无患。
4、行动
当一切都准备妥当,又何惧直面将要来临的风险?“三思”与“谋”是为了在面对行将到来的问题时,能够从容不迫,能够得心应手。
设定目标、认识问题、找出解决方案,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行”。
人生总有太多选择,每一个选择就像是一个岔路口,一步错,步步错。生活是没有后悔药的,我们回不到从前,但只要在下个路口前,仔细思量,谋定而后动,前方的路就不会太坎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