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研究综述
《论语》作为一部影响中国五千年的著作,在当今社会,依然影响著千千万万的中国人,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阅尽《论语》,但也都对其略知一二,进入大学以来,我们开始系统的学习中国古代文化,其中印象最深著作的莫过于孔子的《论语》了,下面我就陈述一下我对《论语》浅薄的认识。
《论语》一书是由孔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成的,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们得言论和活动,是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同时也是瞭解和研究儒家思想及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一本书。《论语》首创语录体,“论”是编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箴言的意思,如:《国语》、《世说新语》等,《论语》的意思即评论、编纂先师孔子的话语,《论语》传至今世的有20篇①,各篇没有篇名,后人便摘取每一篇第一句或前两字三字作为篇名,如:《学而》、《为政》、《里仁》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记载,《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言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即而论纂,故谓之曰《论语》②
因此《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点到为止,或启发辩论,侃侃而谈,但简短的语言中透漏出孔子理性的思想,博学的知识以及参政宣扬自身为政理念的渴望;还有很多生动活泼的精闢的名言警句,像“礼之用,和为贵”,“三人行,必有我师”,“欲速则不达”、“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一直被后世作为格言传诵,此外,《论语》的内容多半涉及政治、哲学、伦理等各个方面,在绵延几千年的文化潮流中,他一直被后世传颂。
虽说瞭解并阅读了《论语》这本书,但我们还是不能够精确的对孔子的思想体系作总结和归纳,因为《论语》本身内容简洁,以古文的形式呈现给世人,所以如果单纯的以现代人的眼光来解读《论语》及孔子的思想体系和教育,即使可以,也很难使大多数人完全信服,当然,我谈论孔子的思想体系和教育思想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以各种史料作为考证的,那么下面就谈谈我对孔子的瞭解。
孔子一生都在致力于宣传自己的政治和教育主张,曾多次向卫、鲁、宋等国君谈及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治国主张,但都因种种原因没有被重用和採纳,永现在的话来说:孔子的政治主张没有顺应各国国情,因为在孔子的政治思想中很多都不能迎合君王的要求,如:孔子认为仁和礼是分不开的,他坚持国家应该恢复周礼,人的一切活动都应在周礼的约束下来进行,他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这著重强调了礼对维持西周国家秩序的重要性,这个主张与当时春秋混战时期的实际情况相抵触,他认为人与人之间要体现“爱人”,父子君臣之间要讲求“孝道”和“忠义”遵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礼秩。这样各诸侯如果起义谋反,他们便会在道德上遭到谴责,因此孔子的政治思想主张不为时人所容。
此外,孔子还主张君主要“为政以德”,反对以刑治国,只要君主和诸侯能够以仁义对待百姓,克制暴政,并且还能不违农时,人民自然就会极力拥护统治,从而也能使国家更加繁荣和稳固,因为孔子生活在没落贵族的家庭中,也能够亲眼看到老百姓的苦和悲,而且他能明白国家的发展“不患寡而患不均”这也许是孔子能够极力宣导用德来教化老百姓的原因吧。
按我的观点看,政治思想相比于教育思想,我还是比较喜欢孔子的教育思想或方法,虽然说他的教育思想与他的政治主张有些许衝突的地方。
1. 孔子是第一个主张开办私学的人,从此民间开办私学之风兴起,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受教育是贵族弟子的专利,理所当然的,孔子开办私学的行动必然会有很大的阻力,不仅仅从上层社会,还有下层平民的阻力,孔子重视教育,在学生对象的选择上,主张“有教无类”,他把受教育的权利从贵族转移到了普通民众,在《论语•述而》一篇中他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悔焉。”也就是说,只要给我十条肉干当做见面礼,没有我不收的学生。所以孔子的学生贫穷者居多。
2. 在《学而》一篇中,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反映出孔子谦虚认真的态度,《为政》一篇中记载:“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反映出孔子主张学习时要学与思相结合。
3. 孔子还主张“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有步骤的引导学生而诲人不倦,但因材施教与有教无类并不矛盾,因为他们的对象不同,孔子对不同学生的性格、品德等给予不同的教导,例如: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③ 以上季康子与孔子简短的对话启示我们教师传道授业要因人而异,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基于不同情况的引导。
另外。孔子还希望学生们形成平等待人,教学相长和举一反三的好习惯,他以著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为基本原则。通览《论语》全书,从孔子和其弟子的交谈和行动中,我们不难看到孔子非常注意用形象思维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如用“逝者如斯夫”比喻时间一去不复返,以鼓励学生奋发图强,珍惜时间,用“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比喻人的节操④。这对现在的教育是个很好的启发,有时我会思考:教育在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之后到底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呢?如今教育模式和理念的根深蒂固阻碍了文化的进步,如记得我们大多数都思想僵化或是固步自封。但在此我想强调的是孔子的教育思想实在值得我们学习。当然我指的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积极部分。
评价一个为人极其它的作品,我们应该抱著公平、公正、理性的态度。虽说孔子在教育学生主张有教无类,但他也有时代的局限性,当时的私学兴起的教育仅仅针对男性,女性则遭到歧视,在孔子的三千多个弟子中没有一个是女性,周武王曾经说过:“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胡?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从这句话来讲,连周武王都承认女人的功劳,但孔子却否定,这实际上是与他的“有教无类”思想相矛盾的,还有,在治理国家的策略上,孔子提倡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级似的孝道,但他在文化上却有教无类的思想,前者在男性之间恰似有很强的等级关係,但后者又强调男性公民在文化水准上的平等,这难免会让人产生矛盾感。
孔子在历史文化潮流中收到了世人的顶礼膜拜,所以从古至今都有很多学者关注孔子及其著作,为其做释,为其考证所以也就有了历代《论语》不同的流传版本和重要的研究著作,分别结合《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三本目录书加以概括:
据查证,《论语》在《汉书•艺文志》“六艺略”中,与《诗》、《书》《礼》、《易》、《春秋》等并列,在《隋书•经籍志》中,属经部志二十七至三十二卷;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位置变动应与目录学分类法的演变有关係。
目录学的分类法的演变从“六分法”演变为“四分法”,西汉成帝河平三年,杰出的刘向、刘歆父子受命主持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整理群书的工作,在每一部书整理完毕后,刘向便撰写出了一篇序录,记录这一部书的作者、内容、学术价值和校正过程,后来这些序录彙集成书,即《别录》,后刘歆将《别录》各序录加以简化,把著录的书分为六略,即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及方技略。《七略》以六略三十八类的分类法,条分缕析先秦到西汉的各种文化学术流派,以辑略的形式,在整体上评述了各种文化学术的兴衰分合,班固编写《汉书•艺文志》以六分法为核心,但东汉以后,学术思想发生了变化,经学的地位得到了巩固,史学也同样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再次,由于经学成了仕进的敲门砖,各种选集和编集日益兴盛,所以作为学术文化的陈列橱窗的目录,特别是分类法不得不改弦更张:
首先对分类法进行改革的是西晋荀勖梗撰的《中经新簿》以“甲乙丙丁”四分法奠定了以后“四分法”的基础。《隋书•经籍志》问世后,改“甲乙丙丁”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他在体制上写《汉书•艺文志》相仿,有总序,小序,也有小注,《隋书•经籍志》对各朝图书加以了严密的分类,所以《论语》被归属到经部,以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因图书卷本有所增加,所以《论语》属卷三十五《四书类一》。
一、《古论语》。班固《汉书·艺文志》中记载:“《古文尚书》者,出孔子壁中,武帝末,鲁恭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论语》、《礼记》、《孝经》等,凡数十篇,皆古字也。”但据传,孔壁《古论语》乃孔氏家传本,《古论语》二十一篇,有两《子张》。
二、《齐论语》和《鲁论语》。《汉书·艺文志》记:“汉兴,有齐鲁之说,传《齐论者》昌邑尉王吉,少府宋畸、御史大夫贡禹,尚书令五鹿充宗、胶东庸生,唯王阳明家;”传《鲁论语》者,常山都尉龚奋、长信少府夏侯胜、丞相韦贤,鲁扶卿……,皆名家。张氏最后而行事。”《齐论语》二十二篇,多《问王》、《知道》两篇,其馀章句也颇多于《鲁论语》;《鲁论语》古二十篇,为其作解释的《传》十九篇。
三、《张侯论》。《论语序》说:“安昌侯张禹,本受《鲁论语》,兼讲《齐》说,善者从之,号曰《张侯论》,为世所贵,包氏、周氏章句出焉⑤。是以《鲁论语》为主而择《齐论语》、《古论语》之善者而从之的第一次改编本,据有关学者的观点,《张侯论》是现今使用《论语》的版本。
四、《论语注》。东汉末,出现郑玄的校注本,《论语序》说:“汉末,大司农郑玄,就《鲁论语》篇章,考之《齐》、《古》,为之注。”郑玄所定《论语》二十篇是杂糅张本与《齐论语》《古论语》的第二次改编本,融合古今之长,其特点是以古文《论语》为底本,文字的差异与古论为准,其篇章次第依据《鲁论》,兼采三家说结,极大可能的保存了《论语》的原始性。
五、《论语集解》。魏末,何晏与孙邕,郑冲等五人合作编《论语集解》,集汉魏经师孔安国,包咸,周氏,马融,郑玄,陈群,王肃,周生列八家所说之大成,此书宋代亡佚,直到清末才得日本正平本回到中国,现已收入《十三经古注疏》。
(魏)何晏集解、(梁)皇侃义疏:《论语集解义疏》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六、《论语义疏》,成熟与梁朝梁武帝年间,所用底本是《鲁论》之《张候传》的版本,为《论语集解》做疏,以集解为主,兼采老庄玄学之说,在河北定县竹简本发现之前,皇侃的《义疏》本是现存最早的《论语》版本。
(魏)何晏集解、(梁)皇侃义疏:《论语集解义疏》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七、《论语集注》、即《四书集注》。宋代朱熹注,它从《礼记》中抽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併为《四书》,并为他做详细的注释,成为明代科举考试的标准,因而从明代以来,朱熹的《论语集注》成为影响最广泛的版本。现传世最早的集注刻本是理宗淳佑十二年(1252)马光祖所刊印的《四书集注》本。
《论语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一版
(宋)朱熹集注:《四书集注》,岳麓书社1985年版
八、《论语正义》清代学者吸取明人空谈礼义,不顾实际以致亡国的教训,开始转向考据学,也称“朴学”,以刘宝楠的《论语正义》最为精审,这是东汉以来最好的注释本,删除了不少以往的穿凿之论,事先在研究《论语》的重要参考书。《论语正义》有同治五年的刻本,《续皇清经解》本。
(清)刘宝楠著:《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57年版
九、《论语集释》。是继《论语正义》之后又产生的一部《论语》整理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作者是程树德,《论语集释》的内容和梗概丰富,至于研究方法,作者不立汉儒,宋儒门户,兼顾训诂、考据和义理分析,如第三条说:“是书职责,在每章列举各家之说,不分门户,期于求一正当解释,以待后来学者,“皆此一发明圣人立言之旨”⑥。其主要价值也在注释方面,校勘方面专列“考异”一项,但主要採摘他人成果,且比较疏漏。
1943年由华北印书局初版印行。
1990年中华书局又印行《新编诸子集成》本,由程俊英,蒋建元点校整理。
十、《论语疏证》作者杨树达,《论语疏证》是今人的一部有价值的《论语》疏解之书,并且是一部有参考价值的书,但其引证的材料相当的宽氾滥,读起来要鉴别远统亲疏。
今传《论语书证》二十卷,1955年科学出版社出版
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又编为《杨树达文集》之十六重新出版
十一、《论语译注》杨伯峻撰 这是当代最为简明扼要,训诂准确的《论语》今注今译本。
1958年中华书局初版,1980年第二版,此后多次印行。
介绍了《论语》在经历了历代学者研究而成的著作,我们不难发现:各朝代各学者不免会在编撰新的《论语》著作时加入自己的理解,并且在这些书中包含两个方面的成果,一是版本、校勘的成果,一是注释、解说的成果,这都值得我们继承和发展,去进一步瞭解研究悬而未决的问题。只是我认为:《论语》本是一部历史著作,我们不能拿现代人的观点去看问题或瞭解《论语》的内容,应该放到历史的环境中,给予读者能言之成理的解释,当今许多著作都在自己的思想基础上,加以思考,但最起码要公平、公正的尊敬态度去对待《论语》及孔子本人。
只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即可。王充曾说:“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至所言,皆无非专精讲学,不知难问,夫贤圣下笔造文,用意详审,尚未可谓尽得实,况仓卒吐言,安能皆是?世人不知难,或是而意审难见,时人不知问……。”因历史文献的研究要以既得事实为基础,详细经略的加以考证,切忌仓促下结论。
仔细阅读过臧知非注说的《论语》(河南大学出版社),其在《学而第一》中解释:“学而时习之”的“习”时给的结论是:一说温习,一说实习,演习。他还说:“孔子的教学内容有许多实习性很强,礼乐、射、御、书、数中的许多内容都要演练操习,所以此处的“习”作“实习”讲较确切。”但我认为孔子的教学内容还有《诗》、《书》、《礼》……许多,其中有很多理论知识,当然在实践过程中更加要铭记知识和道理,所以此处要讲成“温习”才更为准确,当然,孔子的《论语》因内容过于简略与当今隔世时间比较长,我们也不能说出其准确的含义,只是“集百家之长”而已。
此外,这次我研读《论语》的过程中对许多解释提出了疑问,并慢慢加以考释和查证,知道自己筋疲力尽,但却体会到了异常的快乐,这是因为自己提供了以学术史的角度把握《论语》的机会,并能更多的扩展自己的古书知识,所以我觉得很值。
注释:
1 班固著,《汉书·艺文志》,中华书局出版社,第一七一七页。
2 引自臧知非注说《论语》,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第一版第106页。
3 选自《论语·子罕》
4 选自《论语·雍也第六》
5 引自孙钦善著《论语本解》《生活·读书·知识》三联书社出版。2009年4月北京第一次印刷,第267页
6 引自,同上 第288页
参考文献:
Ⅰ杨伯峻,杨逢彬译著的《论语译注》岳麓出版社出版,2009年5月第一版第一次出版
Ⅱ康有为学术著作选《论语注·学而第一》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北京第一次印刷
Ⅲ孙钦善著《论语本解》《生活·读书·知识》三联书社出版,北京第一次印刷
Ⅳ臧知非注说《论语》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第一版
Ⅴ班固著《汉书·艺文志》
Ⅵ唐明贵著《论语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三月第一版
Ⅶ刘兆伟著《论语通要》,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第3次印刷
Ⅷ张居正讲评《论语》,上海此辞书出版社,2007年三月第3次印刷
Ⅸ《国学大讲堂》[论语导读]蔡尚恩著,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年1月北京
Ⅹ《隋书·经籍志》志二十七卷,魏征等撰,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
ⅩⅠ《四库全书总目》卷三十五纪昀等撰
ⅩⅡ杜泽逊撰《文献学概要》,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2009年8月北京第八次印刷
ⅩⅢ陈国庆编《汉书艺文志·注释彙编》中华书局,2006年10月北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