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心态:
1.绿灯思维。2.把慢功夫花在真问题上。
绿灯思维:
当自己提出某一项观点,别人进行反驳,或者说提出他自己的观点时,我们会无意识的去维护自己的这个观点,找到足够的证据来捍卫这个观点。这就给我们的思维亮起了红灯。
《终身成长》一书里提到了两种思维模式,一种是固定型思维,一种是成长型思维。我总认为自己一直处在成长性思维当中,觉得自己在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成长。
可当今天再次看到这个章节的时候,我发现我还是会陷在红灯思维当中去。
以我的家庭关系为例。他总是会看到很多女儿身上的不足点。而我往往会先入为主认为,他是一个只会看缺点,不会看优点的人(我给别人进行了一个评价,这个评价局限了我的思维),所以给我的意识造成了一个框架,他说的不对。于是,我会本能的去维护女儿,忽视他说到的这些点。
在我的眼里,非黑即白,要么对要么错。当错的部分产生时,我会认为他所有的观点都错了。可是绿灯思维告诉我,他的意见里是不是有可以提取出来的观点呢?
也许你身边有很多人都会有习惯性的防卫,都会把很多问题的原因归咎到外部环境上。可是,他是他,你是你,你完全可以做到从别人的观点当中去思考,有没有合理性的存在呢?
比如有人会说,这个人教书教的不好,上课乱七八糟的。他所取得的成绩不过是碰运气而已。
听到这样的话,我们也许可以立即进行回击:“我教书教的不好?你教的好吗?”
再比如,我老公说:“你看,我的女儿多懒啊。”
我也可以立即回击:“他懒,你不懒吗?你也好不到哪儿去。”
可是,我们这样的方式回应,就可能阻断了自己提升的空间。
他说我教书教的不好,那么是哪些行为不好呢?我可以改变哪些行为,让教书变得更好呢?
我是我自己,我的行为、我的观点(这里指我教书的行为)是可以进行改变的。
同样,如果说我的女儿比较懒散。那这个阶段,我的女儿在哪些行为上是比较懒惰的,我试着去接受这个观点,然后进行调整,那不就有机会让女儿成长得更好了吗?
慢工夫,真问题:
再下一番苦功夫之前,首先找到问题在哪儿。
再次以教学为例。当班级的成绩出来,发现很差。我们会很沮丧,于是我们会花很多的功夫去辅导后进生,去布置作业,去号这些作业,去讲这些题……
然而花了大量的功夫,成绩却不一定能有想象中的那么完美。
我们不如反过来思考底层的逻辑。考试要考我们什么东西?学生为什么不能应付这些东西?是上课老师的传授出了问题?是传授的过程,学生的倾听出了问题?还是学生听了以后,因为没有及时的去练习或者定期的复习,让学生遗忘了?
当我们把问题的关键点找到,再去梳理我们如何突破这些问题,这是不是就做到了打蛇打7寸,稳扎稳打了呢?
同样,女儿的学习出现了一些波动。我们是不是可以就她呈现的试卷、作业等去分析它错的原因,找到产生这些错误的源头,然后制定切实可行、具体落地的方式去杜绝这些不好的学习习惯,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呢?
当你在真问题上死磕了很多力气以后,才可能打通那些知识阻塞,才可能对症下药。
总之,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别人的意见里,也许有友好的成分,有不友好的成分,但它们都可以为你所用,。你是你自己,你呈现出来的行为是一个可以改变和波动的状态。把你自己和你的行为分离开来,你会发现,你的行为是为你服务的。
收获很大。
在生活中要刻意练习。毕竟大脑是最不愿意去深度思考的,然而,只有加强深度的思考,才可能找到问题的关键,不断的去想,挖掘底层的规律,才会让自己的行为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