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有机实验题反映的学生能力问题

实验题是化学考试的重点之一,传统无机实验题比较简单,一般的题都脱离不了几个基本的反应,所以有机实验题横空出世,越来越受到出题者的青睐,但学生解答这种题目的能力却没有相应提升,得分率很低,现在以一道实验题来分析一下学生经常出现的问题。

首先第一小题,问的是仪器名称,有同学直接就回答圆底烧瓶了,这就是思维定势,类比能力差,不能找出两个相似事物的不同点。

其实这个题不仅可以考a,还可以考A当中的恒压分液漏斗和球形冷凝器,这两个也是很多同学的知识漏洞。

第二个小题考加热方式,这个比较简单,高中考的加热方式也就三种:直接加热、水浴加热、油浴加热。本题的题眼还是在题干信息中,需要85℃,所以水浴加热即可。学生对本题掌握较好,出错少。

第三个小题考的是浓硫酸的作用,这个题很多同学都不会。题眼还是再已知信息中,PCl3易潮解,再结合浓硫酸有吸水性,即可得出,难点是水来自于哪里,A中?不是,是C中的水蒸气。只看到前面装置对后面装置的影响,意识不到后面装置对前面装置的影响,这就是思维中存在漏洞,逻辑不严密。

第四个小题中第一问考的是减压蒸馏,这对学生也是一个陌生知识点,毕竟没有见过减压蒸馏是什么样子,大多数高中也没有抽滤减压装置。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从网上下个减压蒸馏的视频给学生看看。减压减的是什么,很多学生想不到,减的是沸点,高原上煮不开水的原因就是这个,题干当中也明确提出2-溴丙酸的沸点即分解温度,所以要降低沸点使其蒸出。学生这个题不会,是对陌生知识的畏惧心理和知识点之间联系的能力的缺失。

第四题中第二问是一个计算,很多学生直接用36/37,他们一看这个题,想到之前做的那些物质的量之比=体积之比,立即就用上了,却没有想到使用的限制条件,这还是对概念理解不到位。物质的量之比=体积之比,原因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nRT,只要P、T一致,等式就可成立,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气体体积的决定性因素是分子之间的距离,与分子的大小没有关系,因为分子大小相对于分子间的距离可以忽略。但丙酸和2-溴丙酸明显是液体,等式就不适合了,那该怎么办?只能用质量来求物质的量,题目中告诉的体积,题干中告知的密度就有了用武之地,相对分子质量也能用上:n=36*1.7/153就是2-溴丙酸的物质的量,也是反应的丙酸的物质的量,n*74就是反应的丙酸的质量m1,m1/(37*0.99)就是最后的产率。这个题既考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又考了基础计算,学生不会做,就是这两方面能力不足。

综上,这种题考的综合能力比较多,对学生要求比较高,但也是有套路可循的,关键点就在题干的已知信息中,如何处理加工这些已知信息对学生来说亟需锻炼。

教学的本质就是教能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道有机实验题反映的学生能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