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东向西看教育》笔记14

南加州大学校园


高宇同是一个幸运儿。北京男孩,从小读名校,见多识广,还长得帅。刚进大学就开始创业,一路做得风生水起,这不,2018年2月,留学跨境缴费服务平台——易思汇获得数千万元人民币的A轮融资,由真格教育基金领投,IDG资本跟投,广受业界关注。作为公司联合创始人,25岁的高宇同回忆大学一年级穿越时的心情说道:“创业就像被闪电击中,心里充满了舍我其谁的感觉。”

2013年,高宇同还只是南加州大学马歇尔商学院的一名新生,看到中国留学生越来越多,却和自己一样饱受跨境支付学费的各种不便,他下定决心要解决这个多年来困扰留学生家庭的痛点。简化流程,缩短周期,降低费率,易思汇就此成立。经过六年的发展,易思会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留学生支付平台,可在19个国家的1700所高校实现跨境支付学费。2019年交易额预计将突破百亿元人民币。针对中国留学生较难申请到国外信信用卡,以及往返两国造成信用体系断层这两大难题,易思汇又及时推出了“中国留学生联名信用卡”,持卡人的日常开支和海外消费中有折扣,预计发行量很快将达到5万张。

谈起自己的创业经验,高宇同说:“有时候选择比努力更加重要,把握时机,选对行业,充分评估自我潜能与市场需求,然后再开始专注的去做事情。有了目标,就会专注行动,不大容易朝三暮四,迷失方向。”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可不容易。如何说服银行去改变几十年的产品服务流程与自己合作?高宇同走出的第一步是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如何在为银行的客户流量与系统升级的前提下建立双方的信任,从而打开局面。高宇同回忆道:“当时银行开出的条件非常苛刻,汇款手续女士之前的两倍多,最初的一千单,我是一个一个去跑,学校资源和私人关系全部都用上,甚至还自己掏钱补贴,总算完成了业务量。后来我们越做越有底气,干脆与银行签署了对赌协议,一年内必须做成10,000单,只有这样,才可能快速拓展市场。”与银行达成合作后,大学渠道的开拓也刻不容缓。高宇桐每年有三个月时间都在海外出差,每天要在路上开车奔波七八个小时。调研,中国留学生的支付场景,与大学沟通洽谈。

愚昧之山,绝望之谷,开悟之坡,这是高宇同对自己创业不同阶段状态的描述。经历过愚昧、绝望,才能看清未来的方向。如今,易思汇在北京已有130名员工,海外还有大量的兼职人员,各项业务稳定拓展,势不可挡。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的高宇同也入选了“福布斯亚洲30岁以下精英榜”,“哈佛中国青年峰会15位青年领袖。”

今天这份成绩与高宇桐从小的历练是分不开的。15岁进入美国知名天主教高中摩迈克尔隐修院中学读书,他成为这所学校有史以来第一位中国学生,谈起高中留学时期的经历,他说有两点很重要。“首先,我第一次开始理解精英教育,同学们大多家境很好,但在学校宿舍住的都是用了几十年的木板床,没有空调,共用洗手间和浴室。精英教育的理念不是优越的条件,而是唤醒你心中的使命感,愿意为了改变社会去奋斗、去吃苦。此外,在这里我享受成长的过程,而不是压抑的应付考试,我可以选自己想上的课,参加各种体育运动,学习语言、文学和艺术,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热情。”

高中毕业后,高宇同顺利进入南加州大学马歇尔商学院读本科。商学院开放的文化和鼓励学生多接触社会的风气,让高宇同如鱼得水。多花一些时间走出校园,看看外面的世界,了解业界的最新动态,不断丰富自己的社会实践经验,最好自己也能参与其中。就这样,高宇同在大一的时候就勇敢地走上了创业这条不归路。

有一种毛竹,在最开始的五年,几乎观察不到他的生长,但五年后,他就会像被施了魔法一样,每天以30厘米的速度奋力生长,只需六周的时间就可以长成15米高的成熟竹子。其实前五年,毛竹并没有停止生长,它只是在向下不停的伸展,扎稳自己的根。不着急,不盲从,稳扎稳打,向毛竹一样生长,就是高宇同对自己的期待。

面对竞争激烈的商业社会,高宇同在创业路上走得不慌不忙,他有自己的生活哲学。他说:“与别人比其实没有任何意义,彻底忘掉机会成本这些概念,不要给自己过多的负担,因为别人的路自己永远走不了,真正决定能走多远的还是心底的兴趣和热爱,每个人都要找到自己的成长节奏和时区。”

2017年5月,高宇同凭借他在大学期间的骄人创业成绩,又收到了令人羡慕的哈佛商学院MBA录取通知。就是个独特的项目,为2+2学制。要求被录取的学生推迟两年入学,在此期间进行创业实战,积攒更多的社会阅历,未来回到学校时带来新鲜的见解和观点。这也完全符合高宇同的心愿。一干又是两年。2019年,高宇同原定的重返校园之时,前不久哈佛商学院的催问通知也来了。“继续在创业的路上走下去,还是去哈佛读书,我经历了一段纠结期,与父母也反复沟通,我最后决定暂缓入学。”高宇同坚定的说:“项目的第四轮融资刚刚结束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成功还很远。团队目前需要我,中国的金融体系也需要我们这些创新者。这段创业经历是我最好的老师,这样的机会不多。”

你可能感兴趣的:(《由东向西看教育》笔记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