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是一种形容,意即:社会安定,人民的幸福感强,遵守公共道德,法律法规,严格的自我约束,形成的社会风气。靠的不一定是人人富有,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个人与国家之间,和谐共处,彼此契约,彼此共识的一种理想状态,也要求人的精神信仰和道德修养要达到一定的境界。


一“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由来。

“夜不闭户”出自孔子的《礼记 礼运》:“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路不拾遗”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其中有:“国无盗贼,道不拾遗。”

环顾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朝历代,有据可查的是唐朝“贞观之治”时期。《资治通鉴》有记载:“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晒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商旅野宿焉。”

这段话的意思是:唐太宗李世民与群臣讨论禁止盗贼。有人说要用严厉的律法来管制。皇上笑着说:"老百姓之所以去做偷盗,是由于税收太重,劳役兵役太繁,官员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所以也不顾廉耻了。我们应当控制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提拔任用廉洁的官员,使老百姓衣食富足,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窃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罚呢!从这没过多久天下太平,即使有东西丢失在路上别人捡到也不会据为己有,大门都可以不关了,商人和旅客都敢安稳投宿。

事例一:相传在唐朝的时代,有个买卖的人途经武阳(今河北大名一带),不小心在路上丢失了一件心爱的衣服。走了几好久之后才发觉,心中着急,有人说:“没关第,我们武阳境内路不拾遗,你往回去找一下,肯定会找到的。”那人将信将疑,心里想这有可能吗?转而一想,找找也无妨。于是赶了回去,果然找到了他失去的衣服。这件事后来就传开了。所以“路不拾遗”这个成语就此而来。形容社会安定,百姓淳厚,人们思想道德品质高尚。

事例二《新唐书》中记载的两个细节。

第一个细节是说在唐朝贞观时期,一个人出远门,行千里,可以不用自己带粮食。

你想想看,古时候出远门交通不方便,也没有那么方便流通的货币,社会治安也成问题,你要出远门,当然就得背着口粮,不然很可能就遇到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困境。

唐朝人出门千里可以不自己带粮食,至少能说明唐朝的经济发展程度高、交通便利、社会治安好.

《新唐书》里的第二个细节是,唐玄宗的时候,老百姓家里储存的粮食,大多够吃上好几年的,粮价也长时间保持在历史最低位。一直有粮吃,对老百姓来说,这就是最实在的盛世。

唐朝“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景象,不是用法律逼迫出来的,而是人们具备内在的高尚道德修养所体现出来的。当时的社会秩序好得令人难以置信,“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相传曾有一年全国计有290个死刑犯人。李世民特许他们可以回家办理好后事,到明年秋天再回来就刑。到了次年秋天,290个囚犯依然全部回来就刑,并无一人逃走。

二  产生原因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这一风气在宋朝鼎盛时期也有类似记载,中国自古是以农耕文明为背景的社会,特有的地貌和耕作特点,让历代的统治阶层,更趋于构建和谐有序的管理方法,“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统一思想,从西汉时期项羽的“分封制”开始一直到晚清末年,一直成为一个使命,需求,成为中国的一大特征。这一统一的要求,必然产生中央集权的统治方法,与之相适应的文化也随之应运而生,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到秦统一后的“独尊儒术”,老子的道教思想,汉明帝时,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中国古代的思想尤以“儒释道”三家最具代表性,统治阶层用这种文化去调节和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之合谐有序的同时,人们从这些信仰,文化,规范层面,从祖辈开始代代相传,形成中国特有道德标准。唐代,宋代正是中央集权,文化氛围,民生富足,这三者结合的鼎盛时期,所以出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良好社会风气。

      近代,随着中西方文化融合,引入了新的文化思潮,自由,民主,法治,团队 ,契约,合作等等观念和意识形态,逐渐冲击国人自古以来形成的传统道德理念。中西荟萃,各取短长,二者只要充分融合,互补,社会文明將会出现一个新的高度,“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情形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实现。

    孔子在《礼记·礼运第九》曾描述了真正的大同世界:“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大道实行的时代,就是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选举有德有才之人来治理天下,人与人之间讲信用,重和睦.不只是把自己的亲人才当作亲人,把自己的子女才当作子女,要老有所养,少有所教,壮年出力,老弱病残都有保障,男子各尽其力,女子各守其道.不让财物丢弃于无用之地,但也不要收藏家里私用,对于身体能力较差的人也不必担心自己生活问题,因此耍阴谋诡计的人被抑制,劫夺偷盗、杀人越货的坏事也不会出现,所以人们连家里的大门也可以不用关.这才是真正的大同世界。

一个美好的愿望,只要社会安定和谐、民风淳厚,人民遵守高尚道德操守,“仓禀实而知礼仪”。那么“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一理想状态,就会早日实现。


于6月30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夜不闭户、路不拾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