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向东《管理学》课程笔记(五十二)

042讲:领导权配置 -- 一个人说了算好不好?

图片发自App

本节课和下节课,讲的内容也许离你的现实工作有点远,但是通过这两节课,希望帮你了解公司的高层是怎样运作的,帮你建立一个关于公司高层的结构概貌。

本课,先讲讲领导权的配置问题。领导权的配置问题,是管理学中一个特别经典的问题,本质上就是企业的高层是应该民主决策,还是应该由主要领导一个人说了算。有时,我们也把这个问题称为企业内部决策的民主和集中问题。

1.为什么要一个人说了算

首先,我开宗明义,我是主张绝大多数情况下,应该由一个人说了算的,就是说重大事项,最后应该由一个人拍板,一个人承担责任。请注意,我的这个主张有三个前提,第一,是绝大多数情况下;第二,是一个人拍板和拍板者要承担主要责任,是一体的;第三,一个人拍板并不是否认大家要充分发表意见。

为什么这么说呢?

从逻辑上说,一个人说了算的好处很多,最主要的好处是决策效率高,当然,它的问题是可能会信息少,思考不够缜密,甚至出现错误决策。但是,靠班子成员进行集体决策,是不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呢?

我参与各类决策,有20年的顾问经历,从我的阅历看:靠多数人决策也不能解决这些问题,而且还会产生新的问题。最主要的问题在于,商业世界中的真理,很多时候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马云说过一句话,特别有道理。“如果一个方案提出来,大家都认为是对的,那么我不会考虑。”为什么呢?马云说得特别直白:大家都觉得可以,凭什么最后的成功者是你

另外,多个人共同决策,虽然拥有的信息多一些,但是,也有着很多问题:

a.大家的信息能不能充分交流,能不能取得信息共识,这是第一个问题;

b.能不能做到大家都基于这些共有信息,都站在全局的高度去作决策呢?做到这一点,其实很难,因为每个人的认知水平不一样;

c.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利益,各自的视角,所以,想同一件事情的时候,出发点会不一样。比如,分管的事情不同,同一件事情对于大家的好处就不一样,所以,有时候信息充分了,反而还会导致更多的利益冲突,只是这些冲突不容易被看到。

所以,多数人决策并不一定比一个人决策更好。

还有一个更要紧的事情,就是每一个人的胆子不一样。管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胆商”,英文叫Guts。很多决策都要冒风险,所以属于“胆子活儿”,而班子成员里面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肯冒风险,大家承担风险的能力也不一样,于是,如果是共同决策,平均担责,很多人就会偏保守,如果采用投票的方式,最后投票的结果,很可能是很多该干的事情,都被否决了。这种事情,我经历得太多了,特别是在体制内。


2.“一个人说了算”也要讲方法

到这里,你也许会问,那我们到底该怎么办?下面我举一个例子,请你感受一下,怎样做到既保留一个人说了算的优点,同时又能够利用方方面面的信息。

以前我碰到过一个收购,我是老板的顾问,经历了整个过程。该公司的核心团队一共是六位成员。被收购的公司在价格上很便宜,当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刚刚发生,所有在经济危机发生的时候,资产本身价格都不会贵。所以,核心问题不是要买的东西便宜不便宜,而是收购之后你有没有能力来整合,来改造那个盘子。包括你有没有后续投入的钱。我这里顺便说一下,一般情况下,收购之后的后续投入往往是收购价格的几倍。更重要的是,你有没有足够的能力和精力去进行被收购公司的整合,搞定那些留用人员,把渠道理顺了。

我们当时是这样做的:

第一步,大家先进行充分的讨论,讨论不仅仅是班子成员,开始的时候还涉及到一些中层干部,因为假如收购成功了之后,整合工作需要这些人员配合,开了好多次会。老板很聪明,在所有这些会上,他都不表态,他只干一件事,就是鼓励大家讲话。总之,我们开了好多次会,讨论了很多情况,在很多实际细节上做了预案。老板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判断也更加坚定了。

宁向东老师点评:

讲到这里,和你分享一个管理心法,请你记住:做稳定发展时期的领导者,要学会坚定地公布目标,然后,带领大家向前走。而做变动时期的领导者,要善于动员大家讲话,自己少讲话。



第二步,是班子成员关起门来讨论,内容开始收敛,老板开始有了一定的倾向性。开这个会的主要目的:一是归纳前面几次会上的意见,更重要的是老板希望形成一定的共识,如果真的最后收购了那家企业,班子里不能有杂音。所以,这个会开了两天,给每一位班子成员都打了预防针。

第三步,是决策阶段。我觉得这个阶段最值得和你分享的经验,是把四个班子成员排除出了决策讨论的范围。为什么呢?因为假如进行了这个收购,之后的整合工作与这四位成员的分管工作没有太大关系。让他们参加后续讨论,没有必要。所以,决策圈子再次收窄。最后参与讨论的,只有两位关键领导,加上外部顾问。而我们的任务,就是帮助老板最后下决心:收,还是不收。

这是“一个人说了算”的典型例子。从这个例子中,你也许能够理解“一个人说了算”并不一定是简单粗暴的。其实,做任何事情,最后都有一个责任人,亏了、赚了,最后都是他自己负责任,既然是他负责任,也一定要由他说了算。你让别人决策,最后他来承担后果,这个在逻辑上说不通。

其实,在现代公司制度下,一个人说了算也是有制度保证的。有一个官名叫做“CEO”,国内翻译成“首席执行官”,这个翻译是不准确的,CEO的准确意思就是公司的“第一责任人”。只要公司设置了CEO这个职位,无论是对股东,还是对董事会,都是他要承担最后的责任。干不好,你就要走人。所以,我们看到很多公司会经常更换CEO,不仅仅是最上面的CEO,包括业务线上、产品线上的CEO,地区的CEO,干不好就马上走人。可以说,每一个CEO,最后都是要负责任的。既然要承担最大的责任,在现实世界里,最后,CEO都是要亲自拍板的。

3.“一个人说了算”也有缺点

当然,我前面也说了,一个人说了算,也有它的问题,主要问题有这样几个:

信息会非常有限。一个人说了算,还要保证把事情做对,就要充分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听取信息的对象,除了公司内部的人,很多时候还需要找公司外部的人。找人是个非常难的事情,也是一个有技巧的事情。现代社会,分工非常细碎,很多时候找到正确的人是格外困难的。我们过去常说Know-how很重要,其实,在现今这个时代,Know-who也相当重要。也就是说,我虽然不知道这件事是怎么回事,但是我知道谁知道这件事是怎么回事。能找对人去问,其实是个大本事。

找对人之后,要善于进行沟通。从刚才的案例里面,其实就有四个层次的沟通,首先是确定了收购目标之后,老板和很多公司外部的人士进行沟通,属于调查研究层面。其次,是公司内部较大范围的沟通讨论。然后,在班子层面统一思想。最后,是极少数人去进行关键性的归纳。从我做顾问的经历看:在很多时候,当一个事情来了的时候,老板心里一般都会下意识地有一个倾向性,所谓征求意见和讨论的目的,就是要把这个倾向性细化,把一个大主意拆解成一个又一个的问题,然后,再去有针对性地通过对话去思考和检验这些问题,挑战自己的看法,看自己的直觉是否经得起推敲。所以,我这个顾问很多时候,就是站在对立面去提问题,挑战他,当他最后把这些挑战都思考过一遍之后,他就跟着感觉走了。

要学会只让有关的人参与决策。人太少了不好,过多了也不行,会干扰领导者作出正确的判断。我们明天会讲领导者和幕僚的关系问题,请你一定要留意。如果你已经是一个领导者了,要学会形成自己的幕僚班子。如果你还不是一个领导者,你被领导喊去参加座谈会,或者参加业务问题的讨论,其实,你已经进入到领导的幕僚视野了,这时,你一定要学会冷静地思考问题、审慎地发表意见。

领导的权力配置问题,今天就讲到这里。我认为在多数情况下,一个人说了算是对的。当然,领导者也要避免盲目决策问题。


课后思考

今天的课后,就请你自己找一个盲目决策的例子,想想为什么它会发生。我的课都是这样,我讲的是东,思考题一定是让你想想西。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宁向东《管理学》课程笔记(五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