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一些小事 : 关于朋友

关于朋友


其实在我心里,朋友的分类很详细的。发小,小学同学,初中同学,高中同学,大学同学,同事,笔友,网友,偶遇,朋友,故人,客户,好朋友,闺蜜,结拜兄弟,蓝颜知己,男朋友,榜样(同性or异性)……


这几种关系之中最特别也最难把握的有两个,一个是异性知己,另一个是异性榜样。


一个是茫茫人海之中最懂你的那个男人,他知你冷暖,懂你悲欢。有些话无法跟对象说,但是可以和知己说。他是你埋藏心事的树洞,会站在男性角度以男性思维帮你分析形势,让你看待问题更加冷静和客观。

另一个是芸芸众生之中你最崇拜的男人。他出将入相,纵横捭阖,无往不利。迷茫时看看他曾走过的路,想想自己曾说过的要成为像他一样的人,甚至想要超过他,就会觉得前方还有很多东西要学,还有很多路要去走。

女人往往会因为理解,感动,陪伴或者崇拜而爱上一个男人;而男人也往往会因为怜惜,理解和被崇拜和依赖而喜欢上女人。

所以这两种朋友之间的尺度,极难把握。需要同样心思澄明,心性坚定的人才能维持下去。

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而且就算有,也会因为难把握而失去……


不过我却几乎没有过想要把他们扑倒的那种欲望,并非他们不够优秀或者是不够动人,而是由衷觉得如今的距离,就是最美的。

人生这幅画卷之中,除了有相交线(男朋友),还应该有平行线。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子集,想要不那么寂寞,也只能找到真子集而已。

而当你觉得自己遇到了懂得的人,只不过是你是真子集,而对方是子集而已。

所以,懂得的越多,包容的越多,也就越寂寞。
如果把人比做直线——

平行线虽不是执手而行,却是并肩而行,可以享受距离产生的美,但只能是可望不可及。

相交线虽然有瞬间的摩肩接踵,但还是擦肩而过。相交之后,渐行渐远渐无书,会留下惆怅的遗恨。

我常常在想,如何才能让人生完美呢?
或许就是要分清哪一根直线适合相交,哪一根适合平行吧。

几乎从小到大的朋友,都没有断了联系的。

除了上学时挤兑过我的,跟我表白失败的,没能在一起的,已成陌路。

我身边有五湖四海,也有来自三教九流。三观相同或者三观不同的,都有。

我不会只和三观相同的人做朋友,因为那样会很舒服,也会活的越来越狭隘。

三观不同的人,可以让我看到另一个完全不同的精神世界。我不会放弃了解自己的未知领域,无论是生活还是精神。

我希望自己是一块海绵,可以尽可能地汲取水分。也可以说,希望自己能把各种不同的意见汇溪成海,兼容并包。


我记得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人的一辈子只需要三个朋友就够了,一个肯参加你的婚礼,一个肯借给你钱,还有一个愿意参加你的葬礼。

还没结婚,也还没死,不知道谁会来。但是愿意借钱给我的,我知道了。

不过我一般也不会找人借钱,除非家人突然重病或者将来买房。

或者是偶尔想要麻烦一下朋友,哪怕不缺钱,毕竟感情是麻烦出来的。

目前一些小困难,支付宝和信用卡的额度足够我挥霍。

小时候的朋友都很真挚,知根知底,感情如酒,时间久远,历久弥香。

后来遇到的朋友,有共同经历或者共同爱好,对诗、旅行、摄影、写文等,只要爱好还在,感情就在。

同事之间略复杂,是朋友,也是竞争对手。适度交心,也有所保留。

重点提一下网友,我这些年线下见过几个,都还不错,都是我生命中的贵人。

在异乡漂泊之时,给过我温暖,无论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上。在异乡,有他们的存在,能让自己心里更有底气,因为自己不再是一个人。这种精神力量,太难得。


关于朋友的另一种分类


关于朋友,我觉得还有一种分类:

①可共情;

②能共利;

③既能共情,又能共利。


很多未经世事的人,都过于追求太纯粹的友情,就是那种“可共情”的朋友,三观高度一致,情感上能够产生强烈共鸣的朋友。什么都不图,只图你懂我,认为这种才是真正的朋友。

其实我曾经也是,不希望自己的友情沾染任何的铜臭。会特别摒弃第二种能共利的朋友,认为这种友谊蝇营狗苟,特别不纯粹,也特别不齿!

后来觉得吧,能够找到利益共同体这样的合作伙伴,其实也是很幸运的一件事。

比起感情那种玄而又玄的关系,相互利用关系也是关系,事实上这个社会上比血缘关系更稳定的关系就是相互利用,人很少会背叛利益。

所以如果能够找到共利的朋友,也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

直到现在,我会特别渴望能够遇到那种既能共情,又能共利的朋友。在谈钱伤感情,谈感情伤钱的年代,这种朋友简直就是人间理想!

简言之,就是我们之间有感情的同时,也不避讳谈钱。其实我跟我那几个兄弟,可以做到这个。没钱时就直接说,我没钱了,拿点来花花。当然了,会按时还。而对方急需时,也可以如法炮制。如果在未到该还钱日期,自己突然需要钱了,也可以直接去跟对方讨债,双方都不会觉得难为情。人间何其美好!

其实男女朋友的初期,就是共情,只有道德舆论约束。而到了婚姻阶段,就是共情共利的关系。一张结婚证,把两人绑定为利益共同体,有道德和法律的双重保障。所以,如果婚后你老公拿钱去包养小三,那笔钱你是可以要回来的,毕竟那笔钱有你一份。貌似跑题了。收回来。


关于朋友的数量与质量关系

朋友不在于数量的多少,而在于质量的高低?

我曾经因为种种原因被女生在班上排挤和孤立过,虽然那会儿除了班上的人,年级上其他班的同学里都有好朋友。仅仅是由于同班某个女同桌笑话我在班上没什么朋友,后来发誓我要结交天下各路朋友。(现在看来很偏激,也很中二,对吧?但是当时却是一种信念。)

其实我后来也是这么做的,走的地方多了,不同地方也有不同遇见。感恩所有的遇见,哪怕只是萍水相逢,哪怕已经陌路。思想碰撞之后,对我成长都是有好处的。

我后来跟一异性朋友说及此事,他说你觉得这样很有意思么?你以为自己很厉害?天底下哪儿都有朋友,其实又有几个是真朋友呢?遇到事情能帮你的又有几个呢?

我当时并没有立马反驳他,因为每个人对朋友的定义不一样。只是告诉他说,最起码落魄时,我还有你啊。

而我也当然明白,我那个朋友并不在意朋友的数量多少,而是在意朋友的质量高低。

其实这么一说来,无形之中“真朋友”这个词就带了很强的目的性——在落魄时会雪中送炭的人。只是大家都没发现而已。


在我的眼里,没有真朋友与假朋友之分,只有友情亲密度的高低之分。

至于落魄时有几个人愿意帮我,取决于我平时用心帮过几个人,还有那些人是否懂得感恩和回馈。

别人是否愿意帮我,取决于我平时攒的人品,以及我是否能给他们带来他们所期望的价值。

价值又可分为情绪价值和社会价值。

我所能带来的情绪价值一直都很高,这些年风里来雨里去,成功树立了一个积极进取勇敢向上的好形象,反正大家都挺乐意跟我出去玩儿。同龄人中遇到困惑也都来找我咨询,无论是情感还是工作生活。

至于社会价值嘛,就得借助公司平台来提供。离开了平台,什么也不是。很清醒。

长大后交朋友多少会带点功利性,开始筛选圈子,这个很正常。毕竟人的精力有限,而且朋友的选择对自己来说也很重要。子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如今交朋友的话,会有意结交不同行业的人,避免自己只懂同行业动态,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有时候会怀念小时候,一块橡皮,一根棒棒糖就可以收买的友情。但是如今的见贤思齐,与优秀者为伍,其实也挺好。不是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成长的一些小事 : 关于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