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小引)赏析》读书笔记 98

一:《小引》原文


网络图

广州的天气热得真早,夕阳从西窗射入,逼得人只能勉强穿一件单衣。书桌上的一盆“水横枝”,是我先前没有见过的:就是一段树,只要浸在水中,枝叶便青葱得可爱。看看绿叶,编编旧稿,总算也在做一点事。做着这等事,真是虽生之日,犹死之年,很可以驱除炎热的。

  前天,已将《野草》编定了;这回便轮到陆续载在《莽原》上的《旧事重提》,我还替他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时,会在我的眼前一闪烁罢。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存留。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与实际容或有些不同,然而我现在只记得是这样。文体大概很杂乱,因为是或作或辍,经了九个月之多。环境也不一: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的东壁下;中三篇是流离中所作,地方是医院和木匠房;后五篇却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已经是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后了。

  一九二七年五月一日,鲁迅于广州白云楼记。


二:赏析如下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本散文集。其中结集了先生1926年所作回忆性文章10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当时在动荡不安的生活中,在侵略者飞机突然袭击的狂轰乱炸下,不要说写文章,连性命也难保。但鲁迅先生在那种恶劣的环境下处变不惊,能够写出这种优秀的作品,充分体现了他的牺牲精神和爱国情怀。

鲁迅先生的这些文章曾经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此刊于1926年1月10日在北京创刊,鲁迅为主编,是鲁迅所编辑的刊物中最早的一种。半月刊主要提倡“撕毁旧社会的假面”,注重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常言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无论是任何人都应该接纳批评,只有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存在,才能体现生命的真实意义。因为善于发现错误就是觉悟,在不断地反躬自省中前行就是成就,循序渐进趋向完美。

先生从北京回到福建厦门后,把最初发表于《莽原》上的文章以《旧事重提》为总题。1927年7月,对这本小册子补充了《小引》和《后记》,将它们结集出版,才焕然一新改名为《朝花夕拾》。在我看来,人是物质和精神的结合体。因为物质不是一成不变的永恒存在,必须经过诞生、旺盛、衰败的过程;但精神是一种意识形态,也可以说是以终为始,这就是人老心不老的原因,江山易改秉性难移。《朝花夕拾》以复兴的方式面世自有它的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所在。

《朝花夕拾》中的散文都是先生从记忆的往事里提炼出来的作品。读者对鲁迅先生的成长经历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在这些文章的字里行间闪烁着先生高深的智慧和对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大丈夫气概。

你可能感兴趣的:(《朝花夕拾(小引)赏析》读书笔记 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