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宋:风雅美学的十个侧面》

第一讲:宋朝的再认识

1.宋朝的立国形势(宋朝所面临的形式如何,在这样的形式下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正策,这样的政策对宋朝的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天下大势分南北:生于忧患、长于忧患的历史特征。

(2)内忧外患的总体格局:崇文抑武,甚至重文轻武。

(3)“立纪纲”与“召和气”相辅而行。

(4)宋代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地位。宋代处于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转型期。面临着来自内部与周边的诸多的新问题、新挑战,不是古代史上国势强劲的时期。

宋代的文化风气(表现在那些方面,就其中一点感想)

(1)出现了“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的趋势。

庶族士人的成长:从士人阶层的成长来看,宋代的科举制度给予许多出身平民的“寒俊之士”崛起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两宋士人在文章、经术、政事等方面能力更加全面。

(2)城市空间与市民阶层的兴起:城市相对开敞

(3)文学重心下移:文学体裁从诗文扩展到词、曲、小说,与市井有了更为密切的关系;创作主体从士族文人扩大到庶族文人,进而扩大到市井文人;文学的接受者扩大到市民以及更广泛的社会大众。

(4)宋学的兴起:宋代所有学术成就都包括在宋学之内;新儒学是宋学的主流,重点在于对先秦两汉儒学经典的重新解释阐发;新儒学中最具代表性的派别是理学;道学主要是指二程兄弟和朱熹这一派系,是理学的主流派。

(5)士人的交游活动:通过读书、科举、仕宦、创作、教学、游赏等活动,宋代的文人士大夫结成了多种类型、不同层次的交游圈,这是当时重要的人际网络。

3、对于意境的追求(哪些,)

(1)雅俗兼备:趋于平民化,精致与俚俗互通。

(2)画作中的意境:画境、诗境、心境贯通彼此,浑然一体。

(3)“简约”之美;

(4)多元的融合:士人群体构成的多元、生活内容的多元、思想意识的多元、艺术品位的多元,呈现出宋人生活中一体多面,雅俗相依的双重文化性格。

第二讲:理学——士大夫的深邃平静

杨立华: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自明吾理:北宋儒学复兴运动

北宋儒学运动的兴起。北宋士大夫精神的根底:范仲淹的“忧”、程颐的“仁”、张载的“感”。指向对他者责任的承担。

宋代儒学复兴的核心问题:如何为儒家生活方式奠定哲学基础。

北宋五子的贡献:周敦颐、邵雍、程颢、程颐、张载。

程颢:把儒学复兴运动的核心主题概况为“自明吾理”——我们的道理一旦树立起来、正确的思想一旦树立起来,错误的东西自然也就没有了市场。

仁包四德:北宋五子的哲学(北宋五子的哲学观以及对于哲学体系的发展、朱子理学的贡献)

“一本”:一元论

程颢最大的贡献是对北宋道学话语体系的建设。衡量一种哲学体系正确与否的“一本”原则。天理:

心性:气

修养功夫:敬

对“仁”的表彰

价值论:对“仁”这一根本问题的表彰以及对“仁”的内涵的重新赋予。(以知觉言仁、一体言仁、以生意言仁)

(3)仁包四德:义礼智信皆仁也。

3、理一分殊:朱子理学的贡献

(1)对朱子的误解:“去人欲”不是简单的去除人的欲望,而是指去除过度的欲望。

(2)理与气的探讨:理气先后、理气动静、“理气同异”、“理一分殊”。

(3)崇敬伟大先哲:面对伟大先哲的态度

第三讲:书法——宋代的尚意书风(宋代书法的总体特点、对书法的创新、继承、发展及不同书法家的特色)

王连起:故宫研究院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

宋代书法的创新

尚意书法的成因:庞大的生活优裕的官僚阶层在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强调书法的抒情功能。

创新又豪放的苏轼:尚意轻法、书贵自逞,“意”就是根据自己的心情、自己的理解来进行创作,主要靠独创精神。

草书如铁丝纠缠的黄庭坚

入古出新的米芾

传统书家之复古

蔡襄:宋代楷书第一人

薛绍彭:严守法度的书家

吴说:皇帝都佩服的书家

张即之:碑文写在纸上的第一人

皇家书法:徽宗与高宗

书画爱好者的父子皇帝:

宋徽宗与瘦金体

宋高宗的书法

第四讲:宋画——从“绘画”到“写画”(宋画的变化,代表人物的绘画特点和追求)

朱青生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从赵孟頫回望宋画

绘画的目的不再仅仅是模仿现实和表现对象,而是在于画出对象所没有的东西。

追溯书画同源之本

苏轼的“画不像”:表达人对于世界的直接感受和把握。

米芾的“书中画”:图画并不只是人为的画面,而是讲究如何让人去观察大千世界。

书画同源的根源:王羲之。在线条笔画里把对世界的理解和对人性本质的表达充分地显现出来。

走向“写画”:用书法地方式来写画。

重看宋画历史地位

第五讲:宋词都市燕乐中的宋词

康震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唱出来的宋词(宋词的演唱特色)

音乐文学

伶工之词与士大夫之词

创作目的娱乐化、语言通俗化、内涵浅显化;文人词比较典雅、迂回和含蓄。

(3)词的演唱与传播:宋词的来源是音乐,宋词的传播依靠演唱,是一种集表演性、音乐性、文学性于一体的悦耳、悦心、悦目的新的诗歌艺术形式。

2、市井生活中的宋词(表现对象)

(1)爱情之美

(2)城市之美

(3)山水之美

3、士大夫笔下的宋词(代表词人及词风)

(1)柳永——白衣卿相

(2)苏轼——豪放全才

(3)辛弃疾——壮志未酬

(4)李清照——词人翘楚

第六讲:宋瓷优雅内敛的极简美学(欣赏宋瓷之美、探究烧瓷之法、感悟极简之韵)

廖宝秀 原台北故宫博物院研究员

极简主义的宋瓷之风

宋瓷美在朴实无华、优雅端庄、内敛、温润宁静,体现出整个宋代崇尚礼制、自然的文化精神。

(1)北宋汝窑:胎骨、釉色、支烧痕迹。

2、五大名窑的釉色之美

(1)宋代名窑:汝、定、官、哥、钧

(2)定窑——色白天下:莹润牙白

(3)南宋官窑:造型典雅、多重施釉、深浅粗细相交的冰裂开片纹;紫口铁足。

(4)哥窑——金丝铁线:

(5)钧窑——霞紫瑰红

3、宋人的瓷器使用之道

(1)绘画所见宋代生活陈设

(2)哥釉香炉香具

(3)钧窑花器的使用

第七讲:名物——平凡器物中的人间清趣

扬之水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员

1、金银杯盏中的诗心词魂:象生花式盏与诗词的相互浸润

2、花器香器中的生活艺术

(1)日常化的宋代花事:日常化与大众化,商业化又浸润诗意

(2)士人多好“小瓷瓶”:瓶花装点书房、点缀筵席。

(3)香事雅韵:把香事日常化、诗意化

3、文房四友中的士人情怀:书房陈设及用具的讲究

第八讲:茶事——啜英咀华:宋代点茶

郑培凯 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咨询委员会主席

宋朝点茶中的审美(亲自尝试点茶)

追求审美极致,只是追求客观物质性的视觉美感,还有视觉联想带出来的精神追求与向往。

苏东坡与文人茶事(苏轼中所蕴含的审美追求)

品茶过程中让心灵得到一种审美的愉悦,诗中蕴含着作者的审美追求。

强调视觉审美,而忽视对茶的味觉及嗅觉审美。

宋徽宗与皇家茶事(最高统治者喜好和追求对社会审美的影响,探讨今茶与宋茶的异同)

宋徽宗深谙点茶之道

第九讲:雅集——文人的雅聚乐集

叶放 当代艺术家、园林学者

何为雅集:(再现雅集)

雅集者,以雅为诉求,以集为形态,尚雅之人以雅情行雅事的聚会。金谷园雅集、兰亭雅集、西园雅集、玉山雅集、杏园雅集。

2、雅集的承载之地(游览雅集之地,感悟雅集之乐)

公共园林兰亭、私家园林

今日的雅集再现

通过体验来感受雅的生活方式,进而感悟雅的文化态度。以把玩、会意、兴境为内容环节。

把玩:一种中国人的欣赏道法,以体验、领会等方式来参与和介入

会意:一种中国人的文化角度,以五觉、五味、五脏、五行等态势进行文化感悟。

兴境:一种中国人的审美体系,以诗赋、书画、琴曲、演艺等形式表达审美感怀。

第十讲:《清明上河图》——繁华背后的忧思

(艺术是社会的反映,1、研究当时的社会背景及作者对绘画的影响;2、透过《清明上河图》窥见北宋的社会现状;3、画作对于当时社会的意义)

余辉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

画家张择端

张择端的故里和家庭(张择端所生活的家乡以及成长的家庭对他产生的影响)

何为界画(界画的出现为张择端创作《清明上河图》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

催生名画的社会背景

开封城是什么(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北宋是当时世界上最富庶的国家)

汴京城里的夜市(商业的发展为张择端提供了表现的对象)

市肆和瓦子里的说唱艺术(说唱艺术推进了北宋俗讲文学的发展,后期出现以辛辣的手法讽刺现实社会中的弊病,促使张择端以自己擅长的绘画形式揭露社会弊病)

水到渠成的《清明上河图》(前代画家的艺术铺垫)

《清明上河图》绘于何时(崇宁、大观年间)

画中细节于社会面貌(《清明上河图》详细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

画中的重重玄机

元明文人早已看透张择端的作画用意

一个没有名字的地方:画家不是画具体某个地方,而是为了能够概括提炼出在开封城各个地方发生的事情。

“细思恐极”的画面情节:画中所反映的社会弊病和社会矛盾。

张择端的黑色幽默

极大的贫富差距

张择端最后“三问”

张择端作画的政治背景

谏言之风

艺谏的智慧

朝臣之谏

北宋画谏成风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宋:风雅美学的十个侧面》)